先来说个故事,因为你可能也遇到过。
周末在小面馆吃面,来了个骑车的中年妇女,将车停在门外让师傅给她下碗面。这是个先给钱后吃面的店,加佐料的小姑娘觉得不妥:“面我们下着,你先去把钱给了吧。”另一个年长些的女人抬头看了看,马上热情地说:“可以,你等着。”随后,轻声对小姑娘嘀咕了一句。
声音很轻,可我还是听到了——“没看到她是残废吗?”我抬起头,透过灶台,发现妇女骑的是辆助残车,店门口的台阶让她没法靠近。
其实,两个店员都是善意的,特别是第二个,但她的善意还是在无意中伤害了外面那个人。因为,她用的是“残废”而不是“残疾”。
残疾当然不等于残废。这次残奥会上,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已经用自己的拼搏和汗水,再次证明了这点。只是,不少人的头脑里,还并没有意识到这两个词的区别。一字之差,反映出的是,健全人对残疾人的能力是否认同,以及对身体差异是否尊重。
我们从来不缺少对残疾人的同情,但这种把残疾人当弱者的同情,在一些时候,却无意间造成了对他们的伤害。如果说,我们期望这次残奥会能给中国带来什么,那么在促成中国加速建设“无障碍”社会的同时,更希望是一些观念上的变化。
确实,残奥会赛场上的运动员们,用他们的表现刷新了我们对残疾人的认识。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笔精神上的财富——那种面对困难时,比很多健全人更顽强的坚持,那种努力超越自己,但不强求结果的淡然,是所有健全人都该学习的品质。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人懂得了蹲下来和轮椅上的人对话,懂得了在残疾人确实需要时才出手相助。这些关怀包含了更多接纳,是一种基于平等的尊重,这才是残疾人真正需要的。
残奥会完满地落下了帷幕,但它带给中国的改变还只是刚刚开始。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开始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超越、融合、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