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评论-报纸评论> 2008年北京残奥会> 其他> 正文
由于身体残缺,残疾人运动员遇到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田径场上奔跑,残疾人运动员的身体有时会被假肢磨出血;在泳池里,可能会触壁撞得头破血流;在盲人足球赛场,很多运动员都曾有过与队友、对手甚至与门柱猛烈相撞的经历。什么是不屈,什么是抗争,他们用行动告诉了人们。他们用血与汗铺垫了成为运动员的梦想,诠释着他们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解。
“我参与、我自信、我奉献、我快乐”这12个字,完整、准确地表达了举办北京残奥会的宗旨。残疾人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潜力和自己的前途。创造条件让残疾人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就是让残疾人超越他们自身的缺陷,锤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开发他们的技能技巧,向人类生命的潜能发起挑战,充分展示人人生而平等、人人可以成才的不朽真理。同时,增强残疾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充分证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命法则。
无数事实表明,残疾人不仅有人的尊严和权利,而且有能力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句名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书》修列。”盲人左丘明笔耕不辍,完成了编年体史书《春秋左氏传》和国别史《国语》。
被施以割去膝盖骨的酷刑,只能坐轮椅的军事家孙膑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孙膑兵法》。贝多芬是在失聪以后谱写的《第九交响曲》,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人。《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他们都是残疾人。他们的成功事例,使健全人刮目相看,让健全人感觉到残疾人了不起。许多残疾人不为自身躯体的缺憾所困,努力去探索人生的欢乐,领悟生命的真谛。他们诠释了一个哲理——生命的残缺虽然是一种遗憾,但人更重要的是精神,是尊严的力量。
直面自己的缺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关注残奥,关注比你我更为伟大的灵魂。
本报记者 王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