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颜强:奥运检验中国媒体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30日15:28  深圳新闻网-晶报

  20年前,恐怕杨明自己都想不到,他将以这样的殊荣进入中国体育史。5届夏季奥运会的采访经历使杨明成为了中国奥运报道史上的一根标杆。

  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只有10天的时候,全球媒体百川汇流的势头十分强劲。NBC大军团作战的惯例一如既往,中国CCTV也推出了“7+1+4”的宏远设置,平面媒体的各种奥运日报、特刊和专题琳琅满目,各路新媒体更是奇招迭出地参与到奥运新闻会战中。杨明在这一天,刚在石家庄跑完他第4次奥运火炬接力,20年媒体的变迁,尤其是20年中国媒体奥运报道的变化,这个人有着全程亲历的感慨。

  他以自身体验的方式,概括这20年奥运报道上显示出来的中国媒体变化。例如20年前在汉城,中国装备最精良的新华社记者,也只能用tandy200的机器写英文稿,中文稿完全手写,“一届奥运会20支笔都不够用”。左边法新社,右边美联社,人家已经拿着compaq386了。到了2000年悉尼,这种差异已经完全不见,现在,中国报道世界体育大赛的记者,几乎全都是以最先进装备投入。

  心态上的变化同样不可思议。“20年前那就是一种体育强国梦啊,”杨明说,“新闻媒体都是扑金牌,对金牌的崇拜成为了一种情结。之后,才逐渐对奥林匹克精神有了认知。2000年,我们的奥运情结变得更健康,媒体和公众的心态也更平和了。”

  2008年的媒体大战会以怎样的形式在北京展开?

  过去一年,所有国内媒体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如何获得尽量多的采访证。不过采访证的发放数量有限,IBC和MPC成为了许多媒体可望不可及的禁区。在以往的奥运会上,为非持证记者开放的第二新闻中心,也可能面临供不应求的服务困难。参与报道人数数量上,中国媒体已经极大地领先。或许要一年甚至几年之后,我们才能明白,万头攒动报道奥运的势头,究竟是对于焦点事件的关注,还是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真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

  北京2008期间,虽然北京奥组委将为至少3万媒体记者提供服务,但是中国媒体界出现“八万奥记”也不会奇怪。

  从媒体角度考量,集中时间精力报道这百年梦圆的焦点事件,肯定有其特殊价值,不过真正要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功效发挥到最大,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让体育运动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媒体承担的任务,将不仅仅是对焦点事件的直观报道。北京2008,不仅是中国国力的展示,也是对中国媒体社会责任的一次检验。(颜强)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2008北京奥运专题 

更多关于 颜强 的新闻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