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日报汪大昭:奥运教人们懂得沟通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30日11:27  人民日报海外版

  聪明的祖先在栖居之处的墙上捅了个洞,作用在于通气透光,是为窗户。现代人反倒有些糊涂,放着窗子不知道充分利用。很长时间里,相对封闭的状态使窗子里的中国人不知外面的世界何等精彩,窗外的人也一直有好奇心,不知窗子里面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怎样生活。

  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东道主,北京奥运会就是一扇窗。不是露开一点缝隙,而是真心实意地敞开窗户,窗里窗外的人都不必窥视,可以大大方方地对视,看看哪些事情存在共识,什么地方想到一块儿。

  奥运会是一个相互沟通和了解的极好载体。它所承载的“和平、友谊、进步”、“更快、更高、更强”以及公平竞争、重在参与等理念,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文明演进中,用沉重代价换取的结晶。实现这样的崇高理想,首要的是加强相互沟通,在沟通中增进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追求共有的奥林匹克之梦。

  过去几届奥运会,中国的媒体也曾挑过人家的毛病,因为确实看到问题,批评东道主又非出于恶意,有何不可?如今,北京筹办了7年,诚心诚意邀请客人来看看一个文明古国的新貌,来参加一场世界文化的盛典,各种意见和评价涌出,其实很正常。有了主动沟通,才会有这些回应,即便带些杂音也无妨,历届奥运会没有一次因为出现杂音而不成功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北京奥组委提出善待媒体,就是一种主动沟通的积极姿态。

  中国人把窗户打开,不是为了奥运会的一时之举。开放的中国不怕人看,也不怕人说。闻者足戒,沟通的目的就是听取别人的意见,校正思路和方法,把事情做得更好。至于有些人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仍然不肯摘下有色眼镜,对中国人民的一片诚心视而不见,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仍然对中国的发展存有戒心,这也没有什么奇怪。愿意来北京的,都会受到欢迎。不愿来的,自己错失良机,是要后悔的。不了解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何谈了解世界?

  奥林匹克运动以体育竞技为载体,无论奥运会办在哪里,借用哪方搭建的舞台,都是由“同一个世界”演出“同一个梦想”。一些西方传媒质疑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是被强迫的,中国运动员带伤参赛也是被强迫的。提出质疑的人应当先做些扫盲的功课。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参与奥运会愿望之切,没有一定的组织方式,如何能使千千万万要求参加志愿服务的人有序工作呢?再说,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坦桑尼亚选手阿赫瓦里拖着渗血的伤腿坚持到马拉松比赛终点,被誉为“奥运会历史上伟大的一幕”,难道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展示吗?

  诚然,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差异都可能造成沟通不畅,发生碰撞和摩擦,以至产生误解。打开了窗户,一时看不清没关系,没看清就说三道四也不要紧。偌大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让老外从了解到理解,可不简单。中国希望了解别人,也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相信人家迟早总会接受好意。想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概念,不是也有可笑之处吗?寻找沟通的机会不容易,建立沟通的意识更不容易,能有今天这样的心态,多亏奥运会的助推。从这个意义上说,奥运会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相互沟通的机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2008北京奥运专题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