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青岛早报:弘扬人文精神 "奥运人家"一举多得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10:05  青岛新闻网-青岛早报

  3月份开始,北京的“奥运人家”招募活动就要正式展开了,有关筛选的具体标准细则已经发布,任何符合条件的普通家庭均可报名参加,真正地参与到奥运当中去。

  据介绍,“奥运人家”不仅要在奥运会期间承担接待任务,家庭成员还需要向外国游客介绍北京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使他们更加了解和贴近北京。此外,奥运会期间北京还将为入住“奥运人家”的外国游客安排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观看奥运会比赛、参观奥运场馆、购买京味纪念品、吃老北京风味餐以及胡同游等等,甚至将安排家庭成员带着外国游客学习京剧、太极拳等,让外国游客真正体验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

  采用“奥运人家”的方式实在是一举多得,不仅可以缓解奥运期间的城市接待压力,更可以为奥运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开启一扇外来客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打造一个展示城市形象的平台。很多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都有成功先例,事实证明调动普通民众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加入奥运会的筹备和接待工作,十分有利于增进文化交流,更体现了奥运的人文精神——对于市民来说,可以增强他们的地方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而入住“奥运人家”的外国游客无疑也是幸运的,不仅享受到物美价廉,还相当于购买了一张旅游套票,可以时时处处领略到北京的风土人情。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目前在很多城市和历史文化景区出现的“空心城”现象。由于大肆的旅游及房地产开发,很多资源禀赋上佳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其居住功能开始让位于商业功能,大量的商户充斥其间,尤其是很多外来的经营者涌入,使得当地的商业气息浓厚,生活气息淡薄,他们往往能够利用资本的优势反客为主,成为社区旅游经营的主体,而原著居民由于其经济上的弱势地位直接导致了话语权的缺失,沦落为“二等公民”,于是很多人采取了不参与,甚至迁出原社区的做法——这样一来,原著居民被“挤出”,也同时切断了延续的文化脉络,使原本有着丰富底蕴的城市变成了旅游者眼中一个个陈列着传统文化残骸和碎片的、毫无生气的“博物馆”,变成了只有外壳、没有内涵的“荒城”,失去原有的魅力和价值,也必然削弱旅游吸引力。

  奥运抑或是旅游,同属于人类的活动,那么其主旨都在于“人文”二字。大众的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说明。而市井生活又往往是一座城市最丰富和最生动的表情,老北京胡同、四合院、各种民俗展演都是百姓生活的载体。走马观花或是道听途说引导了很多国外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所以,主客双方需要在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里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并在交流中遵循文化尊重、人格平等的原则以实现真正的价值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居民扮演着主人的角色,应该保持住原有的生活逻辑,不要轻易地丧失掉自己独有的文化坐标。因此,在从这个层面来看,“奥运人家”的出现实际上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因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国家和城市最为精致和华丽的妆容,即使素颜也同样动人,而且那是更加真实和温情的一面。

  希望“奥运人家”在奥运会之后能够继续延续下去,出现更多的快乐人家、幸福人家、和谐人家!

  马 波(青岛大学旅游学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