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体育报:体育场馆留给谁?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12:19 中国体育报
“我们很早就明白了体育场馆进行多元化运营的重要,可是我们每年返还政府给的场馆收入,依然远不抵政府维护场馆拨付的经费。”成都的一位体育馆馆长向记者抱怨。因为最让馆长们感到挠头的事情之一是:没有任何一个体育部门离得开体育场馆,可是大多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却都在不断地表达着对场馆运营盈利困难现实的不满。 几乎每一次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造访,最终都变成了一次拍照。不管是到北京的鸟巢、水立方,还是去四川省体育馆,作为参观者似乎总是喜欢拍照——成都市武侯区的四川省体育馆承担国内国际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15项体育竞赛和大型文艺演出、政府活动、商贸展销、报告会等活动,地下室设有标准的保龄球馆、台球厅北广场设有旱冰场、东南角设有全民健身路径,四周分布25个全民健身活动小组。 如果回到商业逻辑的原点,讨论已久的场馆运营问题其实始终有两个方面值得延伸:第一,如果不注入外国资本或国外先进的场馆运营体系,场馆的生存权问题如何继续?第二,如果不靠政府扶持和定期拨款,中国的大中小型场馆还有新的资金链吗? 目前看来,二者都不乐观。中国众多的体育场馆经营所遭遇到的国外入资窘境,很有商业的寓意:20年前,先进和现代化的场馆是体育事业市场化的必然需求;20年后,市场化又成为维持生存的最大羁绊。而场馆是国有资产,其经营权的转变需要巨大勇气——变更产权要么有可能选择产业萎缩,要么就选择更大的冒险,虽然如今已经是个产业升级快速的年代。 或许IMG和成都市体育中心的联姻,在现在看来真的只是个案。四川体育场馆的使用率普遍比较高,但目前主要还是采取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和节省其他开支等方式,维护设计别具匠心的体育场馆。而有偿使用场馆所收到的费用,40%用于支付场馆工作人员的工资、电费等,60%归体育系统统一调配,用于场馆内体育器械的维修、补充等。 场馆运营的“武汉模式”一直值得借鉴。目前武汉主要的体育场馆近几年已经摆脱了政府拨款养人的状况,可以实现自营自支:在场馆规划上,武汉体育中心综合考虑了超市、酒店、休闲广场和户外广告位等重要商业功能,另外体育中心的管理单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并且仅有十多人组成的公司——武汉体育中心发展有限公司,其综合承担场馆的物业管理、环卫和安保方面的业务。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