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渊:别逼U17早熟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10:53 体坛周报 | |||||||||
凭借着一名边后卫的神来之脚,以及守门员的神奇扑救,国少队赢了,小组出线形势也立马由阴转晴。这让国内的众多看客长舒了一口气,从国青到国少,中国足球维持着表面的强势,奥运战略也维系着一缕香火。 从德国热身赛到秘鲁世少赛,人们对于这支国少的表现及未来前景争议颇多。或许有人会说,管它过程难看,管它赢得侥幸,赢球才是硬道理。可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仅
两战1胜1平,这样的国少队似乎不该受到指责,只是过程不太让人有信心。其实,对于中国青少年足球在国际大赛上成绩尚可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除了有一阵闹得很凶的超龄问题、选材问题,还在于我们的青少年球员过早地投入到了专项的体能、战术训练。也就是说,我们的以大打小是全方位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年龄和个子问题。我们看到,下半场面对秘鲁人疯狂的围攻,国青队员众志成城,从战术指导思想到阵型队形,以及反击时投入的兵力分配、丢球后就地反抢的自觉性都很有条理,这份成熟根本不像是一批17岁的孩子在踢球,而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的职业球队。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在人家还在放飞个性踢“野球”时,我们却已提前进入了模式化的应试教育阶段,因而在特定的时间段里,我们显得进步飞快,似乎比谁都强,比谁都“超白金”,实战中则可以凭借着严密的战术组织和严谨的战术纪律遏止人家的个性天赋和技术优势。 但这种捷径其实是一条歧路。当年徐根宝靠着一招“抢逼围”横扫还停留在站着守,走着攻的中国足坛,但当大家都又抢又逼时,徐大帅便江郎才尽,最后“死”在抢逼围的牛角尖里。现在,“三从一大”又成为一些青少年足球教练谋求快速出成绩、出名的独门暗器。比如贾秀全,比如王宝山,尽管带成年队反复碰壁,但带青少年球队却“战绩辉煌”,诀窍无非是训练上一味玩命,玩命到向“体能极限挑战”;管理上一味从严,严到顺我则昌逆我则亡。 尽管谁都可以看出这是误人子弟,可是在一切为了出线的中国足坛,这一套还很吃香,且大有越来越吃香的意思。克劳琛的国青队被中方教练诟病最多的就是体能差、防守不行,老克也因此失去了继续执教的机会。相反,曾经被阎世铎贴上永不录用标签的贾秀全却又被谢亚龙躬请出山,官拜中国足球少当家,而中国的青少年足球也被寄予了不能承受之重的希望,并被给予了不适当的过多关注。 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贵在系统性、递进性,具有慢工出细活的特征,其从业人员也应该耐得住寂寞。比如辽宁的张引,在艰难困苦中磨砺了十几年才造就了一批中国足球的风云人物。哪能像贾秀全、殷铁生,放着一手组建和正在成型中的国青队不管,而跑到职业队赚起大钱来了。 张宁的国少队在世青赛上到底能走多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支少年军团能否为这批孩子构建一个放飞个性和才华的平台,从两场比赛都靠体能、靠整体死拼才拼下来看,至少在现在,这个平台还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