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爱平:马卡惊醒梦中人--评国奥训练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1月16日10:11 体坛周报 | |
上期第5版,马卡报记者用西方的视角对正在西班牙集训的中国国奥得出一个结论:最累的球员、最累的教练,非常有镜鉴作用。把国字号简单地当田径队练,当军人管,无论如何都是倒退。 国家队的郑智能上能下,能防守能进攻,还有一脚妙传。正是因为他能力突出,才使舆论感觉如获至宝,认为阿里-汉把他框在后卫线上的行为简直就是暴殄天物。而我从这一 郑智出身于乙级队,在一次中青队的热身赛上被霍顿发现。老霍如获至宝,马上让他连升两级,从国奥队至国家队。而此时郑智的年龄比当年国奥队的年龄段还小2岁“只有霍顿能这样做,换上中国教练,谁也不会,也不敢这样做。”时隔三秋,谈起往事,郑智仍充满感激。郑智要感激什么?感激霍顿的知遇之恩?太浅了些。他要感激的,是霍老师的足球理念,我们至今差之千里的对足球的认识,和真正对足球负责的精神。 老米走了。我们没有把老米对队伍的调整和指挥艺术学到手,却批判老米的网式足球,批判老米的以赛代练。当我们把传统观念奉为批判武器时,有没有想过,这些传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眼下,国奥队又是“一日三练”,又是封闭,又是绕着田径场跑圈,甚至打教学赛间隙都要长跑几千米。我亲眼看到过1992年的国奥队、1996年的国奥队和1997年的国家队一天三练,封闭和跑圈,甚至更早的1989年国家队的三练,封闭和跑圈。令人感概的是,在我们这个能够同步收看并学习欧洲四大联赛的国度里,却只见足球运动员的大腿越跑越粗。黄勇的话很耐人寻味:深蹲压杠铃,练的不是摆腿射门的力量。这话十年前成耀东就对我说过,但到现在还只有深圳队的朱广沪请来了英超的体能教练。 2004年是中国足球大年。在这个大年里,如果我们一如既往地沿着过去的道路走下去,需要作好出现糟糕情况的心理准备。(特邀留言人:本报资深记者葛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