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队在三星杯预选赛上被打满弹孔、全军倒下,曾经赫赫一时的围棋霸王衰微至此,让人悲哀。仅以一次成败论英雄未免武断,但从中可把日本围棋的强弩之末、筋疲力尽看个清清楚楚。
日本棋手最近两年也一直在反思,大多认为他们习惯了两日制比赛,因而不适应3小时制的国际棋战,但以此作为借口,远远不能成立。事实上,棋风毫无突破、围棋观僵化固守
才是主因。像这次预选赛,高尾绅路、张栩、坂井秀至等日本年轻精英倾巢尽出,全军尽墨有运气不佳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实力不济,或者说他们的棋风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棋坛的潮流。
如果不从解剖日本棋道和他们的棋风入手,就无法说明他们落后的原因。日本是一个很讲究“道”的国家,歌道、能艺道、花道、茶道、书道、画道、剑道、柔道、武士道,“道”无处不在,棋道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日本的“道”物归雅致,蕴涵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和哲理,它讲究“物哀”,强调其间孕育的静寂性格,贯通空寂、闲寂的精神。
日本的棋道亦如此,空寂、闲寂的精神特质非常显著。有一个小例子,1993年的富士通赛上杨晖击败了武宫正树,但后来发表的棋谱和实战大有出入,缘由是杨晖利用武宫最后的不慎提掉了后者的一串子,武宫看到败局已定,就和杨晖商量能不能“拔着”,让他自补一手避免被吃……后来的棋谱就成了武宫自补一手半目负的结果。武宫的解释是:真如实战那样的棋谱“太脏”,对不起棋迷,这显然是典型的“美学围棋”的思想。还有大竹英雄算出百手之后半目负从而认输,80年代末90年代初“垒长城拼内力”的对局泛滥成灾,对局双方单关跳能从棋盘一端跳到另一端,等等,都是表征。“美学围棋”发扬了围棋的艺术性,至今三国公认日本下出的名局最多,也最有艺术价值。
但过于宣扬这种思想严重削弱了棋的竞技性。尽管日本把围棋归于文艺类,但无论是久远一点的“四大家”还是1924年日本棋院成立后的现代围棋新闻棋战,尽管旗号不是竞技围棋,但前者为争名夺利的“御城棋”,四大家为了荣誉和权利勾心斗角;后者是职业棋手追逐的饭碗和安身立命本钱,无形之中注定了它强烈的竞技对抗性。一方面大力宣扬美学围棋,同时又从事强对抗的“勾当”,鱼与熊掌岂能得建?这也注定了日本围棋无法圆满、有“畸形”的影子,更预示了他们在80年代被中国围追堵截,90年代以降被韩国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的下场。现在的日本围棋,棋战越来越正规,奖金越来越高,职业棋手越来越多,但美学围棋观一直是墨守成规,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所以,多年来日本也惊呼什么天才出世,从依田到结城聪到现在的山下敬吾等,但这些所谓天才的爆发远不及韩国的天才们来得迅速,来得实在。
可叹日本一个“道”,物哀多少年?在艺术性和竞技性的矛盾中蹒跚,势不可免地被上下求索的韩国胜负师们颠覆和超越。世界棋坛的更替真快,转眼之间已是韩国的正午,日本的黄昏。只是这个人约昏黄后,并不美。齐小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