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曾在北京妙峰山写诺奖诗作《远征》

http://sports.sina.com.cn  2014年05月27日15:0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收藏本文  

  妙峰山是北京西北郊的佛教胜地,名字源于佛经。清代,因山顶庙中供奉的娘娘(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特别灵验而名扬天下。妙峰山在门头沟区,从城里到妙峰山的五条登山香道,大半在海淀区苏家坨镇。按其位置称中道、中北道、北道、中南道、南道。其中由北安河经大觉寺到金顶的中道和从北安河经金仙庵到涧沟的中北道香客人数最多。《燕京岁时记》记载:“近日之最繁盛者,莫如北安合(河)。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点击进入下一页

  妙峰山开庙分春秋两季,春山四月初一到十五,秋山七月二十五到八月初一。到妙峰山进香的人有散客,也有自愿组成的香会。信众自愿组成提供祭祀用品、服务香客、祭祀仪仗、为神表演的各类香会。如香烛、饽饽会,修道、缝绽会,娘娘驾、音乐会,开路、狮子会等各类几百档会。

  1917年春,一位法国青年骑马出城看到进香的壮观场面,选择西山的一个小小的道观住了下来。热闹、祥和的妙峰山庙会激发了他的灵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极乐发誓:“我要向大海发表一篇激情的编年史诗,诚然,一篇为人类而写的历史,为人类唱的强音曲。”之后在北京的五年里,他经常到西山修改这篇诗作。并于1924年回国后用笔名圣—琼·佩斯发表了长诗《阿纳巴斯》(意译《远征》)。随后,《远征》在德、英、美、意等国翻译发表,引起轰动。1960年,圣—琼·佩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研究《远征》的学者发现,《远征》里有中国文化背景和底蕴,诗中的“针刺医生、鉴别玉石的行家”无疑是中国人。还有“全部壮丁扛起木棍顶着他们崇奉的神灵”类似妙峰山的娘娘驾会。“于三岔路口渴饮古铜色大碗水,底印有捐家姓氏的善人”与妙峰山香道的茶棚也很像,特别是几条香道汇合处的涧沟村就叫三岔涧。

  “远征”一词容易使人联想到征战征伐,但是在《远征》里没有一丁点战争的血腥,而是“富庶而安逸,幸福!”:“解甲归田的骑手们兴作起谷粮菜蔬”,“武士们前来守护喜庆扮配的河流”,“长矛栽在门口拴只猴子的解甲归田的武人”,“商旅到来的告示和流窜于钱币兑换区的保安队”,“一国之内的风物都浴于弥漫的芳香”,“一位强盛的邻君,在他女儿们的簇拥下坐着觐见和互换金箔的国书,亲善和划定边界的条约”,“升平闲适的国度”,“制定久居与富强的计划。”《远征》以妙峰山为背景,描绘的是和平,是人类和谐、友好、进步走向世界大同的进程。因此,诺奖给予的评语是“他诗歌中振翼凌空的气势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将当代升华在幻想之中”。

  圣—琼·佩斯创作《远征》的方亭和道观已经找到,方亭在妙峰山中北道金仙庵茶棚附近,道观在海淀区苏家坨镇管家岭村叫桃源的地方。桃源是桃花源的简称,是诗人隐逸的地方,也是诗歌的丰产田。圣—琼·佩斯在妙峰山桃源写出诺奖诗篇,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两国人民心灵相通、感情相亲、守望相助。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分享到: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