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长期接触PM2.5或面临早逝危险

http://sports.sina.com.cn  2013年12月11日09:53  新华网

  据9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即便空气质量符合欧盟标准,长期因交通阻塞或工业行为受颗粒物污染的欧洲人早逝的风险也会提高。

  据法新社12月9日报道,《柳叶刀》杂志公布了这份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元凶是油烟和灰尘中的细微颗粒物。当前,此类颗粒物的排放在亚洲一些国家——特别是中国——引发了健康恐慌。

  以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鲍勃·贝伦为首的科学家们分析了此前发表的22份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对西欧13国的36.7万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监控。这些观察对象是上世纪90年代招募的,被跟踪观测了近14年时间。数据显示,共有29000人在科研期内死亡。

  为获得交通污染指数,贝伦领导的科研小组在2008年-2011年间遍访了所有研究区域。他们以此作为测算当地居民长期受两种颗粒物和两种温室气体排放物污染状况的依据。他们考虑的因素包括吸烟习惯、社会经济地位、体力活动、体重指数和受教育状况等。

  他们发现,问题的最大根源是PM2.5,即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

  此前的研究结果表明,PM2.5十分微小,可在肺部深处形成堆积,进而造成多种呼吸疾病,这种颗粒物甚至还可能渗入血液。

  这项新研究报告显示,每立方米PM2.5的含量每增加5微克,早逝几率就会上升7%。贝伦说,据发现,繁华城市道路某处和僻静街道的PM2.5含量可相差5微克。

  欧盟指导原则将PM2.5最高接触量定为25微克/立方米。但即便在一些污染程度远低于这一标准的地方,早逝案例数量仍高于正常水平。

  贝伦在发给记者的电子邮件中说,即便在问题并不突出的地方接触PM2.5,也很有可能损失“多达数月”的预期寿命。贝伦说:“虽然这似乎并不严重,但你要记住,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会遭受空气污染。与吸烟等行为不同,这并非自愿接受污染。”

  该研究报告——系欧洲的首份此类报告——所反映的情况与在北美地区进行的调查结果相似。但有一个主要区别:接触PM2.5与男性死亡率有关,但与女性死亡率无关。

  贝伦表示,这项研究为一种观点提供了作证,即欧盟应提高空气污染标准,并采纳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标准(10微克/立方米)。

  欧洲环境保护署今年10月表示,2002年-2011年间,城市地区的PM2.5含量降低了16%,但很多人目前仍居住在PM2.5浓度超出欧盟和联合国标准的地区。

  报道说,12月6日,上海成为最新一个拉响污染警报的中国城市。该市当天的PM2.5浓度比联合国标准高出24倍。

  今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户外空气污染列为癌症的主要致病原因,并将户外空气污染列为四类病因中风险最高的一类。据一项名为《全球疾病负担》的全球性研究报告发现,户外空气污染每年共导致320万人死亡。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