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为期5个月的南极科考后,随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的中科院寒旱所助理研究员李传金4月10日晚回到兰州。这位中国徒步横跨南极第一人、中科院院士秦大河的博士生弟子,也是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的陇原骄子。除了前期发来大量鲜活的南极游记外,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南极经历——苦中有乐。
带回来300公斤“宝贝”
“这次历时156天、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近3万海里的南极之行不仅圆了自己的一个梦想,而且收获颇多,但也有一些小遗憾,去年10月底我走的时候女儿出生还不到3个月,现在已经7个多月了,可爱得不得了,突然见到我这个‘陌生人’后躲着不想见。”李传金如是做开场。
此次南极科考,李传金经过千辛万苦采集的大量科考样本,包括南极冰芯、雪样气溶胶膜(测量大气中的化学离子),随他本人抵达兰州后被立即送进实验室冷库。他说:“这些重达300公斤、整整装了几大保温箱的‘宝贝’是此次南极科考最大的物质收获,可不敢出一点问题。从昆仑站返回在中山站等待雪龙船的时候,好多队员没事的时候都在‘捡石头’,据说这里的石头有5亿年历史,我也收集了大约30公斤石头,回来馈赠亲友。”
此次科考基本完成了南极新站选址任务,队员们在南极罗斯海区域、内陆冰盖考察途中和南极毛德皇后地完成调研并初步确定了新站位置。
中山站遇见南极生灵
作为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类居住的大陆,南极是孤独的。这里不仅有震撼的冰山、巍峨的雪山、无尽的浮冰、极地的阳光、壮观的冰川,还有凶猛的海豹、神秘的贼鸥,以及大批可爱的南极主人——企鹅,不管有没有陌生人造访,它们依旧信守着自然法则,孤独着、热闹着、生存着……
像企鹅、贼鸥、海豹等动物只能在中山站见到,在昆仑站根本看不到,这里只有漫天飞雪和极昼,有手机但没信号,有电脑但没网络。
-89.6℃这里最低气温
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我们来说,南极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那里平均温度为-28℃,最低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达-89.6℃。但南极也有夏天,每年我们这里冬至时,南极却是一年中太阳直射的时候,一直处于极昼,天天都是白天。南极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8级以上的大风,有时狂风卷起的暴雪几小时内就把高2.5米的大箱子掩埋,室外能见度不足20米。
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海拔4093米。空气稀薄,含氧量很低,年平均温度为-58.7℃,最低气温达到-81.5℃,是世界上年均温度最低的地区。
谈起南极生活,李传金说,在昆仑站的20天里,忙完一天的工作,该睡觉的时候,钻进由集装箱改装成的队员舱(8人一间,上下铺),窗帘一拉就是黑夜,窗帘一开就是白天。尽管室外气温-30℃—-40℃,但在电褥子、电暖气的帮助下,室内温度可达到10℃,冷是冷了一点,但不缺温情。很多时候大伙忙完工作后就打打扑克,天气好时出去散散步、拍个照,就当是娱乐了。
29个光头只为节水
“雪龙号”上的120名科考队员中有8名是女性,由于船上用水紧张,其中4名登船时长发飘飘的女队员还未到达中山站,就在船上剃成了光头。包括李传金在内的25名前往昆仑站的男队员中有几人也剃光了头发。等到达水资源充足的中山站后,向昆仑站进发的另外几名还留着头发的男队员也齐刷刷地把自己整成了光头。因为在昆仑站连洗脸水都很紧缺,25名光头男士每天都是用湿巾洗脸、洗澡。
本报记者 武永明 实习生 魏博庆
本版照片由李传金提供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