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沙漠大穿越之八:翻越千座平行沙丘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9月10日17:57  新浪户外微博
9月1日早晨的Purni Bore水汽氤氲。(本图及以下配图均为手机拍摄)9月1日早晨的Purni Bore水汽氤氲。(本图及以下配图均为手机拍摄)
9月1日早晨,蔡英元和澳大利亚情侣威利和戴安合影留念,他们已经单车穿越辛普森,即将奔赴Dalhousie Springs。我们身后是他们的日产patrol越野车。    9月1日早晨,蔡英元和澳大利亚情侣威利和戴安合影留念,他们已经单车穿越辛普森,即将奔赴Dalhousie Springs。我们身后是他们的日产patrol越野车。

  图文:蔡英元

  新浪户外9月1日澳大利亚辛普森沙漠讯(蔡英元) 一早从Purni Bore出发,途经土著人的“石器场”。红土上散落着玉石般的大小石头,一枚枚外表光滑,极富光泽,很是诱人。据澳洲专家介绍,这里曾是土著居民的石器场,他们用这些富含硅晶体的锋利石块打磨成狩猎和生活工具。这些石块虽然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但是强度不够,非常脆,易断裂。南森教授还强调,从此处带走石块的做法,是违法的。

  我是个喜欢收藏石头以留念的人,特别是在撒哈拉或者辛普森这样的人迹罕至之地,总希望能带回一小块石头,摆在书橱里。这次终于忍住了漂亮石头的诱惑,没去干“违法”的事儿。

  一路东行,越来越贴近辛普森沙漠中心,沙土因为富含氧化铁等矿物质而愈发透着红色。一道道红色沙梁也愈发高大起来,由于受季风影响,辛普森这里的沙丘呈现出南北平行的形态,因而澳洲专家又给它起了个有趣的名字:经度沙丘。这些沙丘绵延开来,最长可达200公里。由于植被茂密,沙丘都是固定形态,不像我去过的撒哈拉沙漠,那里的沙丘随风移动,沙尘现象也更为显著。据澳洲专家介绍,只有在极度干旱的年份,沙尘暴才会在此形成。比如在2007年,沙尘就侵袭了悉尼甚至三、四千公里外的新西兰等地。而我们现在抵达辛普森时,正处于雨量最为充沛的年份,去年爱丽斯泉降水量达到780毫米,远超年平均水平。有了雨水的滋养,这片红土沙漠简直有了热带雨林那样的生机,五彩缤纷的灌木甚至乔木,以及大片的羊尾草和各色野花,绽放在沙土之上,大部分地方,都像草原一样绿意盎然。

  而这些平行的沙丘横亘在我们穿越的去路上,有约1100个。每两道沙丘之间,短至数百米,长达2、3公里,间或有白色的盐湖横亘在两座沙梁之间。我们所要穿越的,正是这一道道沙丘。穿越的路,基本是仅容一车通过的沙路。我虽然是个自诩驾驶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但是从未在沙漠里豁过车。所以,在拿到LC76(注:澳洲较为常见的LC70系列越野车)的教学现场就狠狠陷了一次车。所获得的经验,就是传说中的“紧走沙子”。由于陷车那天,最后是在教练指导下用3档起步冲上的沙丘,所以刚刚面对这些高达沙梁的时候,也不敢掉以轻心。一开始基本是以三档冲坡,坡顶收油。沙梁上急弯和沙坑颇多,在三档大油门下,满载的全尺寸越野车经常会四轮离地,飞起来,再重重落在沙窝里。

  我所在的6号车,有两名司机,叶研老师和我。叶前辈今年60岁,驾驶经验丰富,曾耗时6个月驾车从北极到南极。可是面对这样的沙丘,也有些含糊,我责无旁贷,担当起沙漠里的全职驾驶员。开在这样一望无际的沙漠里,我的原则是驾驶姿态尽量放松,但是感知一定要关注,随时判断路况和沙丘情况,对车速和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三档全力冲坡,基本可以冲上每一座坡顶,快到顶时须收油,换到较低档位,一般是2档。由于冲坡前是看不到坡顶情况的,而且坡顶急弯很多,所以需要迅速转向,尽量以档位控制车速,避免高速坡降,特别是在车出现侧倾时,一定不能慌乱,把好方向,避免造成翻车。如果在此荒凉之地,出现翻车等意外,我们只能弃车逃生,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情况。

  4号车的主驾司机,是研究沙漠地理的日本专家Toshi,已三度驾车考察辛普森,但在面临一个大沙丘时,还是连续5次冲坡失败,只能倒车再试。面对这个大坡,三档急加速冲到约60公里时速,车子在沙路上因轮胎打滑、重力牵拉和阻力的作用,车速降低得很快,需要途中迅速减档,并稍微左右打方向,以应对侧滑,如此即可顺利冲顶。在绵软的沙路上切忌停车,一停就会陷车,此时再给油的话,轮胎就会在沙子里越捞越深。一旦车子失去向前的速度,就立刻换至倒档,降到坡底,再次加速冲坡。

  由于我在北京开惯了SUV,也喜欢琢磨沙漠驾驶的技巧,所以这一千多个沙丘,都是一次顺利通过,从未陷车,甚至连坡上挂倒档的工作也没操作过。更为关键的,是我胯下这台8缸的手动四驱车,柴油发动机的扭矩更为强大,真不愧陆地巡洋舰的美誉和称号。说实话,为了控制车速和舒适度,面对后半程的多数沙丘,我基本不挂三档,二档昂昂叫着也就上坡了。由于动力储备足够富裕,尤其在二档上,简直是指哪打哪,无往不利。难怪在澳大利亚内陆和我国西部等路况较差的地区,这种陆巡最受欢迎,确实是越野利器。

  在我看来,除了The Big Red这样的大沙丘,需要陆地巡洋舰这样的神器也使出十成功力。而一路上大部分沙丘,只好掌握好高速冲坡的技巧,四缸的、小排量的越野车穿越也没有问题。

  一路颠簸,一路沙尘,夜宿The Lone Gum,一个很直白的地名:孤独的桉树。一棵巨大的桉树,孤零零地耸立在沙谷之间,简直生长出了南方榕树般的怀抱。我们一行11台车,就环绕着这株寂寞的沙漠桉树扎营,陪它度过了篝火欢腾和星夜同眠的一夜。

9号车和10号车,分别为蒋进、张翔以及黎宇宇和喻常生的座驾,我们已经进入辛普森沙漠腹地。9号车和10号车,分别为蒋进、张翔以及黎宇宇和喻常生的座驾。这两辆LC79的车顶升起后,可成为双人帐篷。我们已经进入辛普森沙漠腹地。
全体队员在WAA的分叉路口午餐,大家从沙地里就地取材,用不宜食用的野生瓜留下祝福。全体队员在WAA的分叉路口午餐,大家从沙地里就地取材,用不宜食用的野生瓜留下祝福。
5号车车顶行李颠簸松动,图为5号车队员、澳洲新快报副总刘卫东正在车顶重新紧固。5号车车顶行李颠簸松动,图为5号车队员、澳洲新快报副总刘卫东正在车顶重新紧固。
9月1日露营地,孤独的桉树。没有人知道这株孤零零的红桉如何来到这里。9月1日露营地,孤独的桉树。没有人知道这株孤零零的红桉如何来到这里。
沙漠中的田鼠依次而来分享晚餐。沙漠中的田鼠依次而来分享晚餐。
在降温迅速的沙漠腹地,再也没有什么比篝火更让人温暖。在降温迅速的沙漠腹地,再也没有什么比篝火更让人温暖。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