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欲唤醒白族村庄居民长远发展意识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5月30日10:13  南方都市报微博

  双廊火了,仿佛就在一夜之间。

  突然有名起来,一是因为各种“海景”图片在网络上疯转,另外更是因为这里的一个名人杨丽萍,她的房子“太阳宫”———一幢混凝土浇灌的建筑挺立在水边,迄今还是大理双廊镇房价最贵的酒店。她最小的妹妹开了家名叫“粉四”的客栈,离双廊镇政府不远,妹夫八旬是双廊玉几村的村长,也是“双廊公益论坛”的主持人。

  越来越多的移民落户这里,接踵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游客。他们给双廊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破坏洱海、无序建设及与原住居民争利等问题。于是,杨丽萍、八旬等人发起“双廊公益论坛”,想唤醒原住居民长远发展的意识,唤起新移民保护文化的责任,让居住在这里所有的人定下一份“村规民约”,更加自觉地尽一份参与社会管理的义务。

  于是,5月下旬,在绚烂的阳光下,建筑师、艺术家、学者以及资深媒体人,聚集到这个洱海之滨的小镇,面对一个千年渔村的更新与阵痛,探讨白族村庄的未来。

  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初到双廊的外来者是艺术家,他们中有钱的买地建别墅,没钱的就租房住进地道的白族人家。他们的到来,让宁静的村镇多了些浪漫氛围,而他们自己也成了双廊一道独特的风景。

  最早在双廊建房子的,是南怀瑾的弟子、白族青年画家赵青。那时,小金梭岛还是一座荒岛,赵青喜欢岛上的安静,就在小岛边缘的沙滩上就地取材,顺地势建起一座白族民居风格的房子。他将房子命名为“虚设之城”,还在自己的诗里写道:“虚设之城完成虚设之城的使命,我是虚设之城的子民”。

  后来,随着旅游开发,小岛被开发商承包,更名为南诏风情岛,赵青的宅院被命名为“本园”。他又转向金梭岛对面的玉几岛,开始建造一栋奇特的玻璃房子“青庐”。随后,又有了与赵青的“青庐”齐名的杨丽萍的“孔雀屋”。这些房子成了双廊的名片,双廊之美有了新的元素。

  再后来,各地的文艺青年们,赶飞机转的士倒大巴换三轮,最后穿过布满灰尘、狗屎、建筑垃圾的民房,来到风清水蓝的洱海边,住进小资情调的客栈,躺在沙滩椅上,“天生翼石似金梭,欲织银苍水上波。一树珊瑚藏海底,清光夜接月中娥”,体验着元代大学者李元阳游双廊后留下的佳句。

  没多久,小镇上一路望去,满眼都是戴着太阳镜,系着鲜艳薄纱长裙或穿热辣短裤的俊男美女们,双廊成了时尚驴友的圣地。

  痛

  双廊在旅游版图上爆红,让政府、开发商和小老板们看见了商机,大丽铁路擦肩而过,环洱海公路基本贯通,而大丽高速通车也是指日可待。投资者的涌入,抬高了本就狭长缺地的白族村庄的地价,同时点燃了当地老乡们买地租房的热情。

  杨丽萍和自由艺术家沈见华等人,那些最早的进入者,开始担心这种核聚变式的发展会毁坏双廊的白族村庄以及依附之上的传统文化。

  杨丽萍曾直言,自己外出回到小镇时,经常会发现最喜欢的那条小巷不见了,再离开再回来时,古老的门楼也被拆掉了,甚至老人们晒太阳的那条石凳也不见了,她的心在隐隐作痛。

  如今的双廊是一个“大工地”,而原住民们记忆中,过去的双廊只是个白族小渔村,上世纪70年代才通电,当时路虽然不宽,但没什么灰尘,自然形成的小巷小道,鱼骨般延伸到每家每户,房子不多,大多是用毛石砌房,红土拌螺蛳壳筑墙,木和瓦作顶,牢固而保温,不像现在,到处都是钢筋水泥大兴土木。

  两三年前,双廊的一块地,租10年只要8万-10万元,而现在,价格最贵翻了十倍不止,曾经缓慢的生活变得慌张,人们开始“一切朝钱看”,投资回报率成为没完没了的话题。

  5月19日,“双廊公益论坛”开幕式上,大理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忠华致辞时说:“在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同时,我们也为污水流入洱海而痛心,为房屋乱建而惋惜,为服务不周而羞愧,为山区贫困而歉疚。繁荣背后隐藏着深深的问题和烦恼,迫切需要各位精英‘知止而后有定’,切实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社会的自治,通过政府管理和社会自治双轮驱动,共同达到一个社会共同治理的善治、良治。”

  作为一个乡村建筑师,这些现象在八旬眼里更是焦急:“最近两年里,由于双廊被更多的人发现和推崇,许多城里人来双廊租用海边农户的地,按各自的印象碎片建造各种房子,古老的渔村正面临更新的阵痛。我们很担忧,当建造的尘埃落定,双廊还是双廊吗?双廊还是双廊人的吗?一个白族的村落怎么让世代在此的人们安居乐业,并和各地来双廊的人们共同发展,整出一个白族的格局,并能仍然以农业为本,以白族人为主体?我们多期待这么一个良善的局面!”

  思

  媒体人孙冕、著名画家叶永青、导演张扬、建筑设计师刘家琨,精英们纷纷来到双廊,为一个白族渔村的未来贡献智慧。和他们同时出现在论坛上的,还有当地政府官员。大家的共识是,当前双廊最迫切的是洱海的保护和古渔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政府官员还提出,村民的脱贫致富一样重要,而对于外来者,当地政府秉着一种开放的态度。

  大理市长马忠华说:“在论坛里大家也提到了主客不要颠倒,我想,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和谐、共荣的文化,在双廊,我想,我们用‘在双廊的当下人’,我们不要分什么主人、客人。”

  这次论坛的主办方在中国的乡村组织中,和它的母体双廊镇一样特别,名叫“双廊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就是被称为“中国最帅村长”的赵八旬,他承接了双廊很多客栈的建筑工程。在赵看来,目前双廊最大的问题,一是建筑不伦不类,与白族特色相去甚远;二是滩地垃圾成片。

  孙冕认为,双廊像中国许多城镇、古渔村一样,在社会发展中变成了一个“怪物”,建立一个“村规民约”十分必要,它可以详细地规定每一个街道、房子的外立面等怎么建设、怎么保护、怎样承接先人之气。

  在这一点上,叶永青的想法和孙冕不谋而合。“像双廊这样,外来者带着自己的理念、文化来到这里,他们就像磁盘一样,以插入的方式互动融合,但是它也带来了病毒。如何清除病毒,就是要让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首先政府部门要起到主导作用,跳出现有格局,着眼未来的公共利益、公共空间的建设,而当地村民及外来者要自律。”

  来着瑞士的建筑师Ric oO berholzer从更具体的角度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双廊的现状,在欧洲都曾发生过,重要的是,人们怎样控制它的变化。解决方法不仅在建筑上、规划上,还应在文化、政治上。

  而在主办方的计划中,论坛结束之后,各方观念和智慧将被汇集起来,进而结合当地实际,以求形成双廊村规民约。

  惑

  在这次论坛的邀请函上,注明的中心议题是:主客不颠倒的更新之路怎么走?(经济的、文化的、生活的)通过怎样的更新得到成熟完善的白族格局?

  当地老乡们对于这类的话语表述感到陌生。除了几位村里的老人列席论坛,双廊的原住民没有作出有效表达,而参会的老人们也因为听不懂专家们专业的讨论,常常无聊地四处转悠。有的村民甚至还为邀请函上部分文字表达了抗议。本地人@双廊塞妞娜籽在微博上说:“双廊人民偏激,说明眼界不够开阔,希望你们做得更通俗易懂些。”

  双廊镇紧邻洱海的几个村基本无田可种,村民世代打鱼为生,如今洱海长时间休渔,本地村民缺乏收入来源。市长马忠华透露,双廊去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380元,不到全省农民可支配收入的34%,不到全市的37%。日渐兴旺的旅游业,让村民们看到了新生的大好“钱途”,并非都能理解论坛上部分精英希望发展“慢下来”的呼声。

  马忠华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关注双廊优美的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同时,可能在很多人的镜头中还留下了双廊贫穷、落后、封闭的一面,但是贫穷落后不能成为一种人们欣赏的对象,一种审美的对象。我们的镜头持有者,我们的艺术家们,我们的富人们,能否多去思考,厚爱双廊的同时,为她的贫穷、落后、封闭做出了什么?”

  眼看着外地人在双廊的生意越来越赚钱,原住民与“新移民”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变化,有的村民不满当初相对低廉的出租价格,要求上涨租金。“他们没有你们想象那样淳朴。”一位客栈老板抱怨说。而这种情况,近几十年来在中国大地不断重演,空间和时间上与双廊最近的先例要数丽江了:古城的原住民们竞相出租房屋给外地人,自己拿着租金搬到新建的现代楼房里,世界文化遗产只剩下一具躯壳,她的灵魂已不复存在。事实上,这不仅是双廊或丽江的困惑,也是整个中国的困惑。

  “关于建设规划确实很重要,但开发时一定要兼顾当地不同原住居民的利益。如果找不到一条让大多数当地人都得益的开发之路,保护文化无从谈起。”媒体人赵文忠是丽江原住民,也是丽江旅游开发见证者,他认为只要能给原住民带来收益,发展旅游没有什么不好。“比如束河,它的发展被很多人诟病,甚至现在成了反面典型,但一个大开发商来了,农民以土地入股,每个村民年底都有收入,比原来种地的收入高很多。”

  和他持同样见解的还有汉意文化传播董事长杜坚,他认为文化人的审美趣味一定不能建立在贫穷人的生活上,这是原则。现在双廊靠山的人家很嫉妒玉几岛的人。“所有的经验都证明这一条。本地人的生活不解决,村规民约是废纸。”

  退休教师王秀清是双廊本地人,也是论坛的列席代表,他认为不管如何开发,核心问题是当地人,开发要为双廊负责,为原住民负责。“村规民约什么的,如果当地人没有实惠,定了也是白定。如果对老百姓有利益,他自己会主动来定。至于建筑好不好看是次要的,首先是利益。”

  思考和争论还将延续。为了这场论坛,主办者们费尽心思,召开前已开通了官方微博,并专门制作了一部宣传片,片中一位白族大妈对着镜头唱道:“双廊是个好地方,前有洱海后有山,前山后山出梨果,广东广西到处拉。洱海里面出银鱼,景气收入奔小康,鱼鹰多得像堆树,到处游客来参观。”

  许多城里人来双廊租用海边农户的地,按各自的印象碎片建造各种房子……当建造的尘埃落定,双廊还是双廊吗?双廊还是双廊人的吗?

  ———“双廊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赵八旬

  村规民约什么的,如果当地人没有实惠,定了也是白定。建筑好不好看是次要的,首先是利益。

  ———双廊人、退休教师王秀清

  云信记者丁海虹 南都记者卢斌 发自云南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