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世界第二高峰K2,天堂之上地狱之下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2月08日16:55  新浪户外微博
资料图片: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资料图片: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原题: K2:天堂之上,地狱之下

  作者:十一郎(微博)

  这是一座只允许绝对高手接近的山峰,在一流登山者眼中,它才代表了攀登的终极追求,而不是已逐渐沦落为“特种游山峰”的珠穆朗玛,它就是世界第二高峰“K2”。

  K2,又名“乔戈里峰”(Qogir),在塔吉克语中是“高大雄伟”的意思。它是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中段、横跨中国和巴控克什米尔。国际上常用名“K2”,源自19世纪50年代西方探险队对喀喇昆仑山脉的考察,K既是“喀喇昆仑”,那一次把这个区域的几座高山分别进行了命名:K1-玛夏布洛姆峰(Masherbrum,海拔7821米);K2-乔戈里峰(Qogir,海拔8611米);K3-布洛阿特峰(Broad Peak海拔8047米);K4-加舒尔布鲁木II峰(Gasherbrum II,海拔8035米);K5-加舒尔布鲁木I峰(Gasherbrum I,海拔8080米)。全世界14座8000米级高山,就有4座在喀喇昆仑山脉一字排开。

  喀喇昆仑山脉素以气候恶劣、接近性差、山峰高大陡峭而知名,这里是了世界级登山家们瞩目的第二个登山中心。无论是从中国一侧、还是从巴控克什米尔一侧进山,最快也要高海拔徒步7天,才能接近K2等山峰。而喀喇昆仑山脉的气候,远比喜马拉雅山脉更加严酷和恶劣,对于“做好一切准备、仍需看天吃饭”的攀登者而言,这里既是天堂、也是地狱。

  乔戈里峰主要有6条山脊,“西北-东南山脊”为喀喇昆仑山脉主脊线,同时也是中国、巴基斯坦的国境线。其它还有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西南山脊。K2呈金字塔形,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在陡峭的坡壁上布满了雪崩的溜槽痕迹。山峰顶部是一个由北向南微微升起的冰坡,面积较大。北侧如同刀削斧劈,平均坡度达45°以上。从北侧大本营到顶峰,垂直高差竞达4700米,是世界上8000米以上高峰垂直高差最大的山峰。中国一侧的冰川叫乔戈里冰川,地形复杂多变。冰川表面破碎,明暗冰裂缝纵横交错。冰川西侧山谷为陡峭岩壁,滚石、冰崩、雪崩频繁。乔戈里峰两侧,就是长达44公里的音苏盖提冰川。

  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雪季。9月中旬以后至翌年4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的最低气温可达-50℃,最大风速可达25米/秒以上,是登山的气候禁区。在5月~9月间,由于升温融雪和降水,往往造成河谷水位猛涨,进山困难。因此,登山活动的最佳时机常安排在:5月~6月初进山,其时沿途河水虽涨,但不太严重;7月~9月,山顶气温稍高,好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是登顶的好时间;9月份下撤离开。

  K2是这么一座雪山:这里从无商业队,只有真正的高手。它的每条路线都极难,那里的气候超级严酷。好季节的攀登周期,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进山前,任何队伍都知道,出了什么事情,只能依靠山里这些人。每个攀登者,要具备极为全面的攀登素质,并且必须明白此去如同“与死神拥抱”。

  而今,通过商业登山的方式,已有近4000人次登顶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但却登顶世界第二高峰K2的人,还不到300,如果说,采用商业登山方式从传统线路攀登珠峰,就像走楼梯上国贸大厦,那么,攀登陡峭危险、气候恶劣的K2,就好像在冬季徒手从外墙攀爬国贸大厦。

  K2是8000米级技术型山峰的代表,它是攀登皇冠上的一颗璀璨钻石,对于登山者而言,这里比地狱更严酷,这里比天堂更令人向往。

  攀登历史(编译整理,截止2001年):

  1856年,印度人曾考察过乔戈里的情况。

  1861年,英国人奥斯汀完成全面考察,他带队从南侧对山峰状况和气候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故而K2曾一度被称为奥斯汀峰。但国外登山界主张以考察喀拉昆仑山脉的顺序为命名的依据,因乔戈里是喀拉昆仑山脉第二个被考察的山峰,故此国际公认的命名是K2峰。K意为喀拉昆仑山脉的英文首字母。

  1902年,英国登山队首次攀登乔戈里峰以失败告终。以后的50多年里,人类多次尝试也未成功。

  1954年7月31日,意大利登山队的Achille Compagnoni和Lino Lacedelli两人,从巴基斯坦一侧、沿东南山脊(阿布拉孜山脊Abruzzi-Spur)攀登,开创人类首登K2的纪录,费时将近100天。

  1960年,联邦德国-美国联合登山队,沿意大利队的首登线路、到达海拔7250米。

  1975年,美国登山队在吉姆·韦泰克带领下,从巴基斯坦一侧、首试西北山脊线路,到达海拔6700米。

  1975年,强大的波兰登山队,19名攀登者、未携带当地高山向导,从巴基斯坦一侧、沿东北山脊线路,因氧气用尽,到达海拔8400米。

  1976年和1977年,中国登山协会曾两次组队进入乔戈里峰北侧进行路线侦察。

  1977年8月8日、9日,庞大的日本登山队,50名日本人、1500名协作,从巴基斯坦一侧、沿东南山脊线路,5名队员、1名向导登顶,这是K2的第二次登顶记录。

  1978年,英国登山队(队长克里斯·博宁顿),从巴基斯坦一侧、尝试西山脊线路,因1名队员滑坠遇难,止步于海拔6700米。

  1978年9月6日、7日,美国登山队依然由吉姆·韦泰克带领,从巴基斯坦一侧攀登,沿东北山脊转东南山脊,4人分两批登顶(其中Luo Reichardt阴错阳差地成为第一位无氧登顶K2的登山者)。

  1979年7月12日,Reinhold Messner带队,从巴基斯坦一侧、首次尝试“南-南-西”路线攀登,后转传统路线登顶。

  1979年7月,人数众多的法国队,在Messner队伍之后,从巴基斯坦一侧、沿“南-南-西”路线攀登,到达海拔8400米。

  1979年7月12日,Reinhold Messner和Michl Dacher沿东南山脊登顶。

  1980年,英国四人队,从巴基斯坦一侧,由西山脊路线,到达海拔7000米;后其中3人,转传统路线,因帐篷被毁止步于海拔8100米,但幸免于难、安全下撤。

  1981年8月7日,庞大的日本登山队,从巴基斯坦一侧,沿80年英国队路线,到达海拔8200米后,再沿雪带跨过西壁到达西南山脊顶部,在8470米放下所有物资、3人冒险登顶。

  1981年,法国-德国四人队,从巴基斯坦一侧,沿南壁路线,到达海拔7400米。

  1982年8月14日、15日,日本山岳协会乔戈里峰登山队首次从北坡(中国一侧)攀登,开创北山脊路线,并史诗般地有7人登顶、1人下撤死亡。

  1983年7月31日、8月4日,意大利队沿日本队北山脊路线攀登,4人分两批登顶。

  1985年6月19日、7月6日,瑞士登山队沿东南山脊,5人分两批登顶。

  1985年7月6日、7日,法国登山队沿东南山脊,3人分两批登顶,1人下撤时遇难。

  1985年7月24日,日本登山队沿东南山脊,3人登顶。

  1986年,曾两次失利的国际联合队在Doug Scott带领下再次攀登K2,6月21日2名美国人在攀登途中死亡,6月23日6人登顶——其中波兰的Wanda Rutkiewicz是第一位女性登顶者,另一位女性登顶者Liliane Barrard与丈夫Maurice Barrard同日登顶、下撤时双双遇难。7月5日,另外8人沿传统线路登顶,其中包括第一位两次登顶K2的Benoit Chamoux。

  1986年,Dr. Karl-Maria Herrligkoffer率领国际登山队,7月5日,2名瑞士人从巴基斯坦一侧、沿传统线路登顶;7月8日,波兰人Jerzy Kukuczka和Tedeusz Piotrowski神奇地首创从南壁登顶的路线。

  1986年8月3日,韩国登山队沿东南山脊,3人登顶。

  1986年8月3日,波兰登山队开创西南山脊路线,3人登顶。

  1986年8月4日,奥地利登山队沿东南山脊,2人登顶,1人死于下撤。

  1986年8月4日,英国人Alan Rouse沿东南山脊,登顶,死于下撤。

  1986年8月4日,意大利登山队沿东南山脊,2人登顶,1人死于下撤。

  1986年,在巴基斯坦一侧,分属几支不同登山队的10位登山者(6名奥地利、3名韩国、1名波兰女性),在4号营地相遇、结伴。在宿营物资短缺的情况下,8月3日,3名韩国人登顶、当日又有2名波兰人和1名捷克人加入,后随登顶的韩国人下撤(其中1人下撤死亡)。其余7人中,有6人于8月4日登顶,但仅2人最后回到大本营。

  1990年8月9日,日本登山队沿北山脊路线,2人登顶。

  1990年8月20日,美国登山队沿北山脊路线,3人登顶。

  1991年8月15日,法国登山队沿西北转北山脊路线,2人登顶。

  1992年8月1日、3日、16日,一支国际登山队沿东南山脊,7人分三批登顶。

  1993年6月13日、23日,斯洛文尼亚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5人分两批登顶。

  1993年7月7日,美国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3人登顶,1人下撤时遇难。

  1993年7月30日,Northlight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4人登顶,2人下撤时遇难。

  1993年7月30日,瑞典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2人登顶,1人下撤时遇难。

  1993年9月2日,英美联合登山队沿西山脊转西南山脊路线,2人登顶。

  1994年6月24日,西班牙巴斯克人登山队沿“南-南-东”路线,5人登顶。

  1994年7月9日、23日,Amical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5人分两批登顶。

  1994年7月23日,乌克兰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2人登顶。

  1994年7月30日、8月4日,西班牙登山队沿北山脊路线,4人分两批登顶,1人下撤时遇难。

  1995年7月17日,荷兰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4人登顶。

  1995年7月17日、8月13日,英美联合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3人分两批登顶,2人下撤时遇难。

  1995年8月13日,西班牙登山队沿“南-南-东”路线,3人登顶,下撤时全部遇难。

  1995年8月13日,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1人登顶,下撤时遇难。

  1996年7月29日,日本登山者Masafumi Todaka沿东南山脊路线,登顶,下撤时遇难。

  1996年7月29日,意大利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4人登顶,1人下撤时遇难。

  1996年8月10日、14日,波兰登山队沿北山脊路线,5人分两批登顶。

  1996年8月12日、14日,日本登山队沿“南-南-东”路线,修路4000米,12人分两批登顶,1人下撤时遇难。

  1996年8月13日,智利登山队沿“南-南-东”路线,4人登顶。

  1996年8月14日,俄罗斯登山队沿北山脊路线,3人登顶,1人下撤时遇难。

  1997年7月19日、28日,日本登山队7名成员和4名夏尔巴向导,沿西壁路线,11人登顶。由于巴基斯坦采取对本国向导的保护措施,这是夏尔巴人自1939年以来首次攀登喀拉昆仑山脉——因为他们加入了日本队、才成为被许可的攀登者。

  2000年6月26日、29日,韩国登山队沿“南-南-东”路线,8人分两批登顶。

  2000年,中国海峡两岸联合队从中国一侧攀登,因天气等各种因素,到达7500米。当年度北坡共有5支登山队,因气候恶劣、全部未能登顶。

  2000年7月29日,Niclevicz K2探险队沿东南山脊路线,3人登顶。

  2000年7月29日、30日、31日,美洲国际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6人分三批登顶。

  2000年7月30日,日本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1人登顶。

  2000年7月30日、31日,韩国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7人分两批登顶。

  2001年7月22日,Focus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4人登顶。

  2001年7月22日,韩国登山队沿东南山脊路线,5人登顶。

  2004年7月27日,“中国西藏14座8000米高山探险队”沿东南山脊线路,6名藏族队员、2名巴基斯坦协作登顶。这是中国人唯一一次登顶K2。

  ……

  (版权说明:新浪户外频道获作者授权发表。未经作者允许,禁止各种形式的转发、引用、再编辑)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