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感动,会在不经意间湿润了你的眼眶;有一种温暖,会不知不觉就融化了你的心。在纷杂的大千世界,这些人这些事,虽平凡,却直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最深处。在“北京面孔”这个栏目中,我们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善行善举,分享故事中的主人公们积极乐观的人生。
在北京,有一支赫赫有名的民间救援队,每当有“驴友”在深山密林迷路、摔伤、遇险,人们会想到这支民间救援队,在救援现场也会出现他们的身影。这支救援队叫蓝天救援队,队长的名字叫张勇。今天的北京面孔,将为您讲述张勇的故事。现在,这支民间救援队已“转正”拥有合法身份,张勇希望他们将来能在户外救援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2005年,对户外运动的痴迷让张勇作别妻女只身赴京,只为更好地融入“驴友”圈。当时的他没有预料到,此后他会担纲一支从事户外遇险救援的民间救援队队长,并带领着这支草根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至拥有合法的身份,成为国内首支注册为民非企业的民间救援队。
“掏钱做公益,我没这个实力。上山救人,这个我行”回头总结为何走上民间救援这条道路,张勇的话依然不失其曾作为军人的那份实在。
只因热爱户外
只身来到北京
2011年12月的一天,在北纬路的一栋老居民楼里,记者见到了刚从日本考察回来的张勇。
他只有一米七几的中等身材,说话语调偏低,偶尔还会有一点点小结巴。只有上穿冲锋衣、脚踩登山鞋的习惯性装束,才让他“驴友”的身份显露无遗,也让年届不惑的他看起来显得年轻了几岁。
北纬路这套两室一厅的老房子,是张勇伯父家的,2005年张勇从老家河北邢台来北京时,伯父一家都赴美定居了,这里也就成了张勇的落脚处,中间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救援队的“队部”。
屋子里显得凌乱而冷清。“没办法,老婆和女儿都在老家,全家一个月才能聚一次。”张勇说,6年来,一家三口一直都是这样两地分居的状态。
让张勇“狠心”作别妻女只身来京的,是他对河流山川与生俱来的那份热爱。打小生长在太行山脚下的张勇,读书时最喜欢的就是和同学一起爬山探险,高中毕业后3年的从军生涯,则让他锻炼出了强壮的体魄和坚毅的性格。
1992年退伍后,张勇念过法学院、做过生意,却始终无法让那颗躁动的心安静下来。他决定到北京闯荡,原因很简单北京热爱户外运动的人多,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来京后,张勇在一家知识产权事务所找了一份行政工作,闲暇之余则全部泡在了绿野户外网等当时已很有名气的户外论坛上,并以网名“远山”结识了一大帮“驴友”,北京及周边的山川河流都留下了张勇和他那帮好哥们儿的脚印。
驴友爬山遇难
触动救援力量复苏
2007年,一起事件让张勇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
时年3月,24岁的央视女编辑“夏子”等11名绿野网站的“驴友”在攀爬灵山时不慎迷路,张勇和其他队员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帮忙,但到场时夏子已因长时间寒冷导致的体温过低而不幸遇难。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勇当户外运动队伍日渐发展壮大时,由谁来为这支队伍的安全保驾护航?
其实,早在2003年,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就志愿发起组成了一个从事户外遇险救援的民间公益性团体绿野救援队。可惜由于管理跟不上,救援队成立后基本处于沉寂状态,没有培训也没有活动。2007年,作为救援队队员的张勇参加救援队每月一次的例会时,发现包括他在内只有4个人参加。
张勇和当时的救援队队长“海猫”思考再三,决定通过制定制度和提供培训、组织活动将队伍集结起来。首先是每周三晚开例会,周四晚上请业内人士来培训,内容包括户外探险、医疗知识等。实在的培训内容将队员的人心凝聚起来了,慢慢地来开会和参加培训的人最多时能有上百人。张勇回忆,那时基本每周末都会组织队员到野外参加活动,如体能训练、路线熟悉、设置路标等,为日后的实际救援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队员们开始在网站上、校园里、风景区内发传单,介绍救援队,上面写着24小时热线救助电话。同时,队员还与公安、消防、医院、民政等部门取得联系,向社会推介救援队。绿野救援队渐渐为公众所熟知。
坚决与商业决绝
争取身份“转正”
2008年11月,就在绿野救援队因积极搜寻登山走失的任老师而获社会尊重时,一条名为《数十绿野救援队员“出走”》的消息却见诸报端。当时,因不满绿野救援队的公益性质商业化,作为救援队主要成员的张勇发表脱队声明,并带走30多名队友,另外组成了蓝天救援队。
“我坚持认为,公益组织不能让商业组织控制,否则就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张勇说这话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坚定。然而,没有商业的支持,救援队面临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据悉,在蓝天救援队每次的搜救工作中,志愿者们都是自带装备,自己开车,有时救援行动不在周边,吃住也需要自己解决。很长一段时间里,救援队的帐篷等装备甚至只能存放在张勇自己家里。此外,由于当时蓝天救援队是民间组织,即使有机构或个人愿意给救援队捐资,也因为身份问题而无法接受。当时虽然救援队曾多次和消防等部门联合开展演习,但因为缺乏合法身份,多次救援都被拒之门外。
因此,为了自身发展,蓝天救援队自2008年成立之初就开始积极谋求“正式身份”,申请在民政局注册,可是由于找不到上级主管单位当“婆家”,申请始终未能通过。
在这期间,张勇带领蓝天救援队多次与北京市红十字会展开各种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蓝天救援队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期间出色的救援工作,也赢得了北京市红十字会的认可。2010年9月,北京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终于获批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也因此成为了国内首支注册成为民非企业的民间救援队。
身份“转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张勇说,首先,救援队有了合法身份,今后救援时可以持公函前往,与有关部门协调将更顺畅。同时,救援队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得来自外界的捐款与捐赠,并优先享有政府的扶持。例如,2009年为了全心做好救援队工作而辞职的张勇原本只能靠积蓄维持生计,但2011年政府给他批了每月3000元的补贴。社工委还批了30万用于救援队的日常救援。
想成为国际救援队
想建立开放培训基地
如今,蓝天救援队在北京的队员已经达到500多人,并在全国建立了55支分队。
但是,张勇并不满足于此,他下一个目标是带领蓝天救援队走出国门,成为国际救援组织,这就要求蓝天救援队必须拥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
眼下,张勇正忙着和一座寺庙的负责人洽谈一项合作:寺庙准备拿出周边一大块地方做慈善,张勇想接过来盖一座面向公众开放的救援技能培训基地。
不过,为了各种目标而奔波忙碌的张勇也是幸福的,尽管多年的奔波忙碌没有为他收获财富,现如今也没能在北京“混上”一套房子,反而将伯父当年给他买房用的2万美元全给搭进去了,但他却说他收获的已经够多了,“收获了政府、民间给的那么多奖励和认可,最重要的是收获了这么一大帮以命相交的好哥们儿。”
张勇说,蓝天救援队并不是他生命的终极目标。“也许等救援队运行全部步入正轨了,离开我也没有关系时,我就可以走了,想办法多挣些银子,去实现我环游世界的梦想了。”说这句话的张勇,脸上写满了憧憬。
供图/张勇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