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1月31日15:48  新快网

  一、荒漠化的定义

  当今,荒漠化现象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和社 会经济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荒漠化一词是法国植物生态学家和地理学家Aubreville在1949年出版的《热带非洲的气候、森林与荒漠化》一书 中首次提出的。在1977年于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UNCOD) 上,将荒漠化定义为:荒漠化是土地具有的生物潜在生产力的下降或破坏, 最终成为荒漠状态的现象。1990年在内罗毕召开的地球荒漠化评价会议 (GLASOD)上,对其下的定义是:由于人类不恰当的活动造成的干旱区、半 干旱区和干旱亚湿润区的土地退化。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将荒漠化定义为:在包括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种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区、半干旱区及干旱亚湿润区的土地退化过程。1994年签署的《国际荒漠化防治公约》采纳了这一定义。

  二、荒漠的成因与分类

  荒漠化有两个概念,一是以降水量减少和高温等气候为主要因素(自然 因素)导致的荒漠化;二是以半干旱地区土地过度利用和不适当的土壤管理等为主要因素(人为因素)导致的荒漠化。荒漠地主要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极干旱地:完全没有植物的地带(年降水量100mm以下,全年无降雨、降雨无周期性),其面积占全球陆地的4.2%;干旱地:季节性地长草但不生长树木的地带(蒸发量比降水量大,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其面积占全球陆地的14.6%;半干旱地:可生长草和低矮树木的地带(蒸发量比降水量大,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下),其面积占全球陆地的12.2%。半干旱地和干旱地,干旱地和极干旱地是相互连接的,而且没有明确的界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相互转变。荒漠地从地理学角度可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热带亚热带荒漠地:大陆北纬15~30度;,南纬15~30度;的地带(由于伴随着赤道附近上升气流的大气涡旋型循环,上空的干燥大气时常降临);内陆荒漠地: 大陆北纬40度,南纬40度附近的地带(因远离海洋,海上水分多的大气不易到来);海岸荒漠地:大陆的海岸地带(沿海有寒流,海上不能升成水分多的大气)。荒漠地从表土地质角度又可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土荒漠:表土含 有粘性土,风不易刮动,因此生长有多年生耐干旱植物;砂荒漠:颗粒细的砂层,可随风移动形成砂丘;砾荒漠:1~2层的角砂或圆砂覆盖着砂层或粘性土层。此外,还有岩荒漠、石荒漠、盐荒漠等种类。

  荒漠化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国际荒漠化防治公约》指出,荒漠化是各种复杂的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促成荒漠化有诸多因素,但首要因素是该地区严峻的自然环境,其次则是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超出允许范围的人类活动。

  三、世界荒漠化地区及其现状

  全世界陆地面积为1.49亿km2,占地球总面积的29%,其中约1/3(4800万km2)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而且每年以6万km2的速度扩大着。荒漠化已影响到全球100余个国家的9亿多人口,以后其范围还会增加。

  1.亚洲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陆地面积4400万km2,其中37%(1568万km2)是荒漠干旱区。西亚是荒漠化危险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风蚀、水蚀、人口众多、生产力低下、国情不稳等加速了荒漠化进程。前苏联亚洲部分有最大的卡拉库姆沙漠和克齐尔库姆沙漠,荒漠化面积达200万km2。中亚和哈萨克斯坦有荒漠135万km2,其中草地荒漠129万km2,灌溉 农地荒漠6.2万km2。南亚地区由于过度放牧,低地土沙堆积等引起沙丘移动,使荒漠化进一步扩大。巴基斯坦的干旱和半干旱地为70万km2, 印度的干旱和半干旱地是国土面积的12%。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 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1997年林业部发布的《中国荒漠化报告》,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7.3%,达262.2万km2,并 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在扩大,受其影响的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涉及18个省、市、自治区,将近4亿人口受到危害。今年春季多次出现的大范围沙尘暴天气就是很好的例证。

  20世纪60年代,随着从北非经过阿拉伯半岛、中亚到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进入新一轮的干旱时期,沙漠化问题成为困扰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约为165.3万km2,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沙漠化土地约有37万km2。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尤以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区分布更为集中。土地沙漠化发展的速率也不断加快,60-70年代为1,560 km2/年,80年代为2,100 km2/年,90年代达到2,460 km2/年。

  随着土地沙漠化的加速发展,突发性风沙灾害——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愈来愈高。据统计,我国北方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特别是2000年春季,北京地区遭受12次沙尘暴袭击,沙尘暴出现时间之早、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实属罕见。不仅危害北京的经济活动,污染环境,使首都的形象受损,而且殃及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并引起临国的恐慌。

  沙漠化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一是破坏生态平衡、使环境恶化和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危及沙漠化区域人民的生存发展,加重了贫困程度,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成批的生态难民;二是导致大面积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我国每年因沙漠化的扩展导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三是严重威胁村镇、交通、水利、工矿设施及国防基地的安全,影响工农业生产,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严重制约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2. 澳洲

  陆地面积768万km2,其中85%是干旱、半干旱地(616万km2)。据UNCOD报告,国土的75%是荒漠化危险地区,放牧草地占30%,依赖降雨农耕地占20%,灌溉农地占15%。由于开垦自然桉树林,过度采伐,过度耕作,过度放牧等人为影响,造成飞沙、风蚀频发,虽采取了调整牲畜头数,设置等高线土堤、谷物和牧草季节轮作等各种措施,但荒漠化依然在延续。

  3. 非洲

  陆地面积3020万km2,其中荒漠干旱地占58%(1731万km2),还有34%受到荒漠化威胁。所有农耕地、草地荒漠化率达80%以上,涉及80%的农村人口,特别是世界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面积达777万km2)南缘的萨赫勒地带,过去50多年间约有6500万hm2的农地、放牧地变为荒漠。马里、尼日尔、乍得、塞内加尔等国的面积约6.9亿hm2,而农耕地、草地的荒漠化率高达86%。突尼斯、摩洛哥有1/2土地荒漠化,1/10为难以恢复的荒漠地。

  4. 美洲

  包括南美洲和北美洲,面积分别为1797万km2和2 423万km2。 这里的沙漠呈带状分布,北美的沙漠分布从美国西部到墨西哥,从北开始依 序是大盆地沙漠、莫哈维沙漠、索诺拉沙漠、奇瓦瓦沙漠,总面积约130万km2。美国干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的近1/6。在南美,有阿根廷的巴塔戈尼亚沙漠(67万km2),横跨秘鲁和智利的降雨量极少的海岸沙漠(36万km2),即阿塔卡马秘鲁沙漠。由于过度放牧,土壤劣化,过度开发等造成1/4~1/2的放牧草地荒漠化,巴西东北部的半干旱地155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阿根廷因风蚀造成荒漠化不断扩大,3/4为中等程度,1/3为严重程度。南北美洲的荒漠主要是受山脉影响的内陆沙漠,受寒流影响的海岸沙漠及信风形成的气候沙漠。中美洲墨西哥土壤侵蚀严重,过度采伐薪材,过度开垦使森林受到严重破坏,灌溉农地盐碱化,每年以1000~2000km2的速度荒漠化。

  5. 欧洲

  面积1016万km2,荒漠化形态因地而异,10%(95万km2)是干旱地,地中海沿岸各国大多是半干旱地。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西班牙东南丘陵地区荒漠化严重。北欧耕地土壤侵蚀,特别是酸雨使森林遭到破坏, 大范围发生土壤、水质污染,广义上的荒漠化程度严重。

  四、荒漠化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

  1.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荒漠化使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直接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破坏了当地农牧民的粮食生产基础,因而导致贫困、饥饿、疾病的发生,结果是造成人员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世界各国对治理荒 漠化土地投入的资金相当可观,据1991年统计,20年来治理荒漠化土地所花费用达2130亿美元。中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2. 对环境的影响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表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植被荒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等,生态系统、生物种及遗传因子受到失去多样性的威胁。小麦、大麦、玉米等世界主要作物因干旱地的荒漠化而难于生长; 野生种的遗传因子是未来品种改良、药品开发的重要财产,一旦消失就会失去对人类有宝贵作用的可能性。由于荒漠化,出现了地表日光反射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受到影响,植被减少造成风速加大、土壤水分结构变化、沙尘等气候现象,致使地表面的水收支和热收支异常,又进一步促进了荒漠化。

  五、荒漠化防治对策

  荒漠化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今后的防治中必须把握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兼顾,因地制宜,做到长远规划、科学规划。

  防治荒漠化主要对策包括:

  1. 植树造林,防沙防风;

  2. 土壤保护;

  3. 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4. 能源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5. 粮食生产;

  6. 植被的保护与恢复;

  7. 改善畜牧业经营;

  8. 治理社会经济环境;等等。

  在治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

  1. 荒漠化情报的收集(地区、面积、程度等);

  2. 气象、土壤基础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情报网络的加强;

  3. 卫星遥感数据收集和实地 调查监测的长期对应与评价;

  4. 对滥垦、滥伐、过牧、滥用水资源界限值的定量化及其评价;

  5. 家畜适当饲养头数;

  6. 适地、适宜技术的选择、普及和开发;

  7. 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特别是野生种的保护;

  8. 荒漠化与大、中、小、 微气候的相关评价;

  9. 掌握飞沙与沙丘移动速度,量与气象环境的关系;

  10. 开发薪炭类的替代能源和技术普及;

  11. 给予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援;人才培养。

  六、荒漠绿化措施

  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战略,首先是制止流沙的活动,其次是把沙地恢复为 可生产土地,最根本的就是水资源的管理和绿资源的管理。如能正确实施这两条,就能保护土地资源,不会破坏干旱地的生物群落,从而实现永续农业。

  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是防治荒漠化对策中最重要的,水资源管理包括 灌溉水获得、灌溉改造和改善排水等,如盐水的淡水化、地下水的利用、凝集空气中的湿气、水的循环利用及废水处理、点滴灌溉、保水剂的利用、太阳能造水、暗渠、水坝及贮水池等等。根据干旱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能节约水资源又能对林木和农作物起到一定的补水作用。

  绿资源的管理就是绿化荒漠,即用特定的植被覆盖荒漠地区,使地力恢 复到原来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设沙障,制止沙粒或沙丘流动。沙粒在风速每秒4m以上就可飞扬,为防止流沙或飞沙,主要是在沙丘斜坡、 丘顶用枣椰子等枝条及瓦楞板按等高线设置带状沙障;

  2. 静沙:用白茅、苦艾属等草本类为编织材料,在沙表面做成纵横交错的草方格,以防止沙的流动;

  3. 引种植被:在控制住的沙面上种植耐干旱的植物(主要是树木,多用2年生树苗);

  4. 化学制剂覆盖:根据沙化场所的不同,可用合成树脂系列乳剂覆盖沙面,覆盖后沙表面形成数毫米的膜,在相当时期可有效耐风蚀、 抑制水分的蒸发。此外,也可用聚乙烯醇和焦油类、沥青类,但成本较高;

  5. 掺入泥炭:泥炭生成于沼泽地带,含有大量的水分(60%~83%),在荒漠干旱地土壤中掺入少量泥炭,可以起到改良土壤,减少蒸发,保持水分,抑制盐害等作用。荒漠干旱地的土壤几乎都是碱性,植物难以生长,而泥炭含有大量天然有机高分子黑腐酸,可以和碱性土壤中和,还可以供给土壤有机质肥料。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