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建交背景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1月31日14:34  新快网

  1972年澳中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标志着澳洲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建交的前后过程中,工党和当时的工党领袖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起到了关健的作用。

  1972年澳中建交前的背景。二次大战以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以他们各自的盟友为成员的两大阵营开始对峙,冷战从上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延续至八十年代苏联解体。美国的主要盟友是西欧、日本和加拿大,苏联的主要盟友是东欧和中国,两大阵营的争斗一直没有间断,主要表现在朝鲜战争(1950-1953)、古巴导弹危机(1962)、越南战争(1964-1975)中双方的较量。在冷战的几十年中,美国及其盟友寻求“遏制”共产主义,并和西欧、中东和东南亚的国家结成联盟。双方紧张到可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曾经几度紧张程度降低,双方有需要寻求缓和。在国际上,联合国承认中国的合法地位,但澳洲和美国在中国问题上态度不肯定。

  在六、七十年代,美国和苏联都极力主张调整国际关系,结束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虽然冷战的冲突依然存在,但紧张关系已经开始松懈,缓和阶段亦已开始。中国正在寻找机会和美国改善关系,以便获得超越苏联的优势。在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问中国之前,澳洲工党领袖惠特拉姆率领代表团已于1971年7月到中国访问,已先提到澳中建交的事宜。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和毛泽东与周恩来见面,之后,尼克松和基辛格宣布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恢复邦交。

  1971年联合国承认中国为五个常务理事会成员之一,当时“中国问题”已成为澳洲外交事务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在澳洲国内,麦克马洪(William McMahon)联盟党政府对中国维持不承认政策,但在1971年5月宣布“逐渐正常化”的政策,主要是和中国在贸易上的对话,但推迟承认中国的任何决定。正当联盟党政府在与中国建交问题上犹豫不决的时候,工党作为联邦反对党在党领袖惠特拉姆领导之下,对国际形势做出了准确的判断,通过寻找到中国访问的机会,寻求途径改善和中国的关系。

  1971年中西方之间开始了“乒乓外交”,3月中国邀请了一些西方的乒乓球队,包括美国和澳洲的球队到北京比赛,美国乒乓球队在1971年4月访问了中国,在人民大会堂由周恩来总理接见。随后,澳洲乒乓球队访问中国,得到传媒广泛的报导。中国乒乓球队在这之后访问了美国、澳洲和欧洲。乒乓外交成为中西方之间非正式的对话。

  虽然当时澳中还没有正式建交,但自从60年代澳洲就出口小麦到中国,1970年因一项出口合同未能签约,引起澳洲国内关于和中国建交的公开辩论。工党对此作出及时反应,和周恩来总理取得联系,表明愿意访问中国,目的是要探讨贸易及与澳洲的外交关系。1971年7月,当时的工党领袖惠特拉姆率领工党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北京、上海和广东,在北京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和其他四十多位中国高级官员。从此拉开了澳中建交的序幕。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