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高只有1.62米,在同龄男子中,都算“娇小”的;他是典型的“80后”,从小娇生惯养。因为失恋,他选择用登山来排遣失意,却不料,从此爱上这项极限运动。他叫栗城史多,曾经“裸登”(不用氧气设备登山),攀上过六大洲最高峰(除珠峰外)。近日,由上海市登山协会主办的“发现户外”系列讲座在沪举行,首位主讲人就是栗城史多。聆听他的演说,过后又与他对话,和以往高不可攀的登山家不同,栗城的经历似乎更能让人产生共鸣。
为了女友去登山
为什么要登山?栗城史多的答案很简单,为了女友。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栗城也曾面临过生活的难题。相爱3年的女朋友开出了“结婚三条件”:大学毕业,有车,考上公务员。“为了能和她在一起,我勤奋学习,进了札幌大学,又努力考公务员,还拼命打工攒钱。”当栗城终于买了车,坐进车里的女友竟突然说:“我们分手吧,其实我并不喜欢你。”
犹如被“打进地狱”的栗城曾经因此自暴自弃,生活中唯一的梦想无情地破碎了,他把自己关在租来的小房子里,睡了整整一周。直到有一天,他起床打开被子,发现褥子上有个人形黑色霉菌团,“我想我简直不能算人类了。”
为了排遣失恋的郁闷,不再沉沦在无尽的自怨自艾中,他想到了登山。原因也和前女友有关,“她个子非常小,但酷爱挑战冬天的雪山。我对她仍有依恋,想自己亲身尝试,感受她曾有的感觉。”
我和你们都一样
登山训练的艰险让失恋的痛楚慢慢变得不那么明显了。失恋后的第400天,栗城登上了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山的顶峰。“登上山顶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展现了开来。”泪如雨下的朦胧之中,他一步向前,彻底走出了“宅男”的昏睡生涯。那年他22岁。
失去了女友却发现了登山这片新大陆,栗城史多因此迷上了登山运动。
先天身体条件上的缺陷没有成为他的阻碍,相反,他比其他登山者更迷恋恶劣条件下的登山刻意选择在不适宜登山的秋冬季节攀登珠峰;坚持不携带任何氧气设备登山。至今为止,栗城攀上过六大洲的最高峰,只有在完成大满贯的最后一站,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两度受挫,止步在8000米高度。他计划在明年3月第三次尝试。也许正是这种类似自虐的攀登,让他感觉梦想能实现得更纯粹。
为了鼓励更多和曾经的自己一样没有梦想,沉沦在家中的同龄人,2007年攀登中尼边界的奥卓友峰(世界第六高峰)时,栗城首次进行了网络直播。出发前,不少网友留言打击他,没人看好他能登顶,甚至有人让他“去死吧”。“我登顶后,那些让我去死的人发来了信息: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梦想的力量。”栗城顿时觉得自己肩头的责任感,“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做"宅男",我想和他们分享我的梦想。”
被旗幡救了一命
在栗城史多的登山经历中,最惊险的那次发生在麦金利山。那是栗城第一次登山,经验不足导致他在登顶过程中一条腿掉进冰川裂缝,“幸好爬了上来,掉入冰川裂缝死亡的登山者是最多的。”在喜马拉雅山,他一脚踩空,向下滑了100多米,最后脚缠上了当地人竖的一面风马旗,才未坠入悬崖。旗幡救了他一条命。
不过,比起攀登途中的考验,休息时的孤独才最难熬。“一个人待在帐篷里是非常难受的。”登顶过程中休息时,栗城有时会特别想读书,但因为行李重量限制,根本无法携带书籍登山。于是各种包装纸上的字样、衣领上的标签都成为他津津有味研读的对象。他甚至还会打开巧克力盒,给每一种巧克力取个名字,跟它们对话……
不过,在栗城史多的口中,体力的艰辛并不是头一项。“没有钱,你连第一步都迈不开。”
事实上,挑战世界高峰,不仅是体力活,也耗资不菲。珠峰的登山许可证,每人每份12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10万元);攀登南极文森峰时,登山者则需乘坐智利的军用飞机,为此,栗城花费了450万日元(相当于近40万元人民币)。
将自己的生活形容为“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穿梭”,对于栗城史多而言,登山是证明自己价值的一个载体。他的故事让人明白,极限运动除了挑战身体的极限,更是对人生的一次挑战和超越。
本报记者 厉苒苒
栗城史多攀登之路
●2004年6月
登上麦金利峰(北美最高峰,海拔6194米)。
●2005年1月
登上阿空加瓜峰(南美最高峰,海拔6964米)。
●2005年6月
登上厄尔布鲁士山(欧洲最高峰,海拔5642米)。
●2005年10月
登上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峰,海拔5895米)。
●2006年10月
登上查亚峰(大洋洲最高峰,海拔5030米)。
●2007年5月
无氧气单独登上卓奥友峰(世界第六高峰,海拔8201米),在7700米处滑降。
●2007年12月
登上文森峰(南极大陆最高峰,海拔4897米)。
●2008年10月
无氧气登上马纳斯卢峰(世界第八高峰,海拔8163米),在山顶处滑降。
●2009年5月
无氧气登上道拉吉里峰(世界第七高峰,海拔8167米)。
●2009年9月
从北侧无氧气挑战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米),但因体力不足,于7950米处撤退。
●2010年8月末
第二次挑战珠穆朗玛峰,在8000米处撤退。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