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24日体育专电 冰壶:“熊猫运动”走向大众,路在何方
新华社记者符晓波 王春燕 刘兵
除了23日的金牌日,第十三届冬运会冰壶馆里大多数时间观众寥寥无几。即使是23日来现场观战的观众,也很少有人能完全懂得冰壶的比赛规则,而要让普通人参与到这项运动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23日是冰壶青年组的决赛,由于东道主乌鲁木齐队要争夺男、女青年组的第三名,吸引了不少本地观众前来观战助威。梅珊珊因为有朋友赠票,又刚好赶上周末才来看冰壶决赛,“来之前我连哪两个队比赛都不知道,但没想到遇到咱们的乌鲁木齐队,还挺兴奋”。
而宋军走进冰壶馆,坐下没多久就起身离开了,“我是来看速滑的,比赛间隙过来瞅瞅,冰壶规则不太懂,场上对抗性也不强,节奏很慢,不太吸引我”。
据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冰球冰壶部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注册的冰壶运动员只有600多位。曾经有媒体因为在中国玩冰壶的人比大熊猫还少,将其称为“熊猫运动”。如果没有2009年中国女子冰壶登上世锦赛最高领奖台,在中国参与和了解这项运动的人会更少。
事实上,在很多职业冰壶运动员看来,这项技巧与智慧相结合的运动非常适合中国人。“冰壶被誉为‘冰上国际象棋’,讲究战术和刷冰技巧,身体对抗性不强,而中国人最擅长益智类项目。”石河子女子青年冰壶队成员张越男说。
很多从乌鲁木齐市区赶来的观众因为“东道主”进了决赛才坚持在现场加油,但他们并不知道新疆本地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冰壶队。东道主队其实来自哈尔滨,作为交流运动员代表乌鲁木齐出征。
石河子代表团副团长、石河子市文体局局长黄海介绍,此次参加冰壶比赛的新疆五支队伍都来自内地,“新疆在冬运会之前还没有一个正规的冰壶馆,无法培养自己的专业冰壶队。此次借助冬运会的契机,以交流的方式参赛,就是要为日后培养我们自己的运动员打下群众基础。”
场地是保证运动员训练及大众参与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然而冰壶这项起源于苏格兰的运动因对冰面和冰壶的特殊要求具有较高的门槛。比赛用冰壶必须由不含云母的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而冰道的高度、温度的控制全世界仅有的十几名四级制冰师才能胜任。昂贵的器材和制冰技术的稀缺导致国内冰壶场馆匮乏,目前只有哈尔滨、吉林、北京等地有专业的冰壶赛道。
推广一项运动或许不能仅仅依靠举国体制,本届冬运会冰壶馆制冰师蒂姆·约介绍,这项运动在加拿大非常流行,各类俱乐部共建有1500多个冰壶馆,参加冬奥会等大型赛事的人才全部来自于俱乐部。每一场冰壶比赛的现场观赛人数都在1500人以上,而大众去玩一次冰壶的花费大约仅为100元左右。“俱乐部制的优势不仅能推动冰壶运动的商业化和职业化,节约金钱和资源,更能激发大众的参与欲望,”蒂姆·约说。
为对“熊猫运动”推广破冰,上海在2012年通过体教结合、市场结合的方式,经俱乐部、滑冰协会和政府多方努力在松江校区建成了全市第一个冰壶馆,辐射附近8所学校,冰壶课被纳入体育课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青年接触到了这项运动。
此次上海代表团以“全业余”的身份参与了冬运会冰壶项目比赛,尽管未能晋级,但同样赢得掌声。与专业成绩的落后相比,上海参与到冰壶运动的人正在慢慢增加。上海体育局副局长郭蓓说:“上海队来自南方、冰雪稀缺的地区,第一次带着自己培养起来的运动员参加全国冬运会,虽然没有拿到比赛的奖牌,但冰壶给学生们带来健康和快乐。”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冰球冰壶部负责人认为,要发展冰壶运动必须解决场馆问题。“如果在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华东都能布局冰壶场馆,每个地区都能培养起自己的专业队伍,那么发展这项运动,将冰壶推向大众就指日可待了。”
他说,推广和发展一项体育运动,包括竞技层面和大众层面,两者相互推动,“冰壶专业竞技队伍强了,会带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向大众普及也更有利于专业队伍的培养。冰壶专业场馆和器材的门槛成本相对较高,但作为群众运动,这项运动可以门槛很低。在普通的冰面上,用类似的大理石制冰壶体验冰壶运动也能从中得到乐趣,最重要的是吸引更多人走上冰雪。”
23日,梅姗姗看完了整场比赛,“现场看冰壶感觉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运动,冬运会结束后,希望我们也能到场上体验和尝试一下。”(完)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