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冬:东北话何时不再是冬季运动的“普通话”?

2016年01月24日08:35    新华网 收藏本文
十三冬开幕(资料图)十三冬开幕(资料图)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24日体育专电 题:东北话何时不再是冬季运动的“普通话”?

  新华社记者姚友明

  徜徉在天山山脉脚下的新疆冰上运动中心,“你嘎哈呢”替代“你吃了吗”,成为人们彼此见面寒暄时的常用语。这不禁让人在雪原戈壁之上,怀念起白帆点点、船歌嘹亮的松花江。

  虽然冬运会首次在东北之外举办,东北话仍是冬运赛场的“官方语言”,尽管参赛代表团达到52个,但从教练到选手,依然是东北人的天下。不过,本届冬运会赛场上的一些“南腔北调”,还是让人看到了在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普及、推广冬季运动的新希望。

  “哎妈,老弟,你是东北人啊,那我给你多整两句儿。”听到辽宁记者的口音,香港女子冰球队教练谭安琪兴奋不已。谭安琪2010年从国家队退役后,在香港从事青少年冰球培训工作,并帮助香港组建女子冰球队。在适应了平时只能说粤语和英语的生活后,谭安琪现在每周能给千余人次上冰球课,“也算是把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了!”她说。

  香港女子冰球队的队员们都是业余选手,平日里都有工作。“和我们举国体制培养出来的运动员不一样,她们几乎是把所有闲暇时间和相当一部分积蓄都投给冰球了,”谭安琪说,“每次打比赛她们都得给单位请假,有时候请完假进不了大名单的话就只能待在家。看着‘60后’甚至‘50后’的队员还能训练那么努力,她们对冰球的爱让人感动!”

  既有高水平运动员“南渡”,又有希望之星“北归”。如果说谭安琪在香港对冰球有了更深刻认知的话,那么对15岁的上海小姑娘黄滟来说,每年暑假去东北训练对她来说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与上海冰场小伙伴们相互追逐、嬉闹的训练场面有所不同,在哈尔滨国青队的训练不仅强度大,而且氛围也严肃不少。

  “国青队的训练非常专业,比我优秀的小伙伴也有很多,但我仍有信心直面竞争和压力,一边不放弃上学读书,另一边坚持把冰球打下去,”黄滟说。

  黄滟“闯关东”的经历,其实与我国首个男子冬奥冠军韩晓鹏非常相似。韩晓鹏出生在江苏徐州,从小有一定武术基础,因为在长春市从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训练,最终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名满天下。如今,每年都会有很多具备武术、蹦床基础的孩子从徐州市沛县起步,迎着寒风走出山海关,到长白山脚下追逐自己的运动梦想。

  不过,黄滟的经历其实又与这些徐州的孩子们有所不同,她操着吴侬软语,大多数的训练还是在上海完成。“上海这种有别于东北冰球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一种成功的路径,”前国家队队员、上海女子冰球队教练马晓军说,“我们当年练得太苦了,只会打冰球,活得不够松弛,现在这些孩子会打冰球、会画画、会拉小提琴,更容易成才。”

  有专家分析指出,就简单完成2022年的目标和任务来说,“北冰南展西扩”战略效果有限。竞技体育毕竟是精英对抗的舞台,很短时间内要从东北以外地区涌现出突出选手,这不太现实。但若能怀揣长远眼光,有耐心地结合各地全民健身开展情况和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明确各省市对冬奥会和发展冬季运动的任务分工,鼓励运动员培养方式创新,就能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型”发展冰雪项目的方法。

  长春市庙香山滑雪场负责人王勇表示,目前社会民间资本对与冬季体育项目相关的产业缺乏信心,国家也缺乏明确的扶持标准,许多中小投资者很难挺到冬季运动产业赚钱的时候。“目前主要滑雪服装器材生产都被国外品牌垄断,希望国家结合冬奥会大背景加速推进国产滑雪品牌进军市场,变‘体外循环’为‘体内循环’,用质优价廉的滑雪装备降低该项目‘准入门槛’,”他说。

  鉴于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一些项目,和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擅长的蹦床、体操和跳水项目相关程度很高,许多在我国尚未开展的项目也需要优秀的人才前来“垦荒”。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张守伟说,可从南方省份一些优秀苗子中选拔一些人参与冬季运动,保证家门口冬奥会的参赛运动员竞技水平。

  现代足球1863年起源于英国,但英语从50年前起就不再是世界杯冠军所在国的母语。也许就像足球世界一样,等再过一段时间,粤语、上海话、新疆话、“川普”、“京片儿”会交替成为全冬会冠军的主流语言,冬运舞台会向全国观众展现更为多元的地域文化。(完)

文章关键词:冬奥会滑雪装备滑雪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