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来,《桑兰摔伤真相调查,她撒了17年的谎》一文传遍中文互联网,令1998年的那场事故重新成为舆论焦点。然而细读该文不难发现,标题唬人,内容却有些“糊人”,若从新闻专业角度来审视,这次传播的硬伤颇多。
首先,耸动的标题实为断章取义。“桑兰撒了17年的谎”,并非作者原话,亦非原文标题,而是文中引述网民的言论,却被大批网媒移花接木到标题上,作为“官方态度”,混淆视听。
撇开“标题党”,这篇以“深度调查”姿态出现的报道本身,也并未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
比如对平衡报道原则的忽视。洋洋洒洒数千字,通篇只有运动专家的观点,却没有当事人桑兰的声音,哪怕只是引述后者的公开回应。
比如对信源选择和处置方式的草率。推动这一事件旧事重提的新闻由头,是桑兰的被告之一在博客上披露“专家意见”,不但是二手消息,而且披露消息者与桑兰存在明显利益冲突。
又比如,对“观点”和“结论”的混淆。美国专家的观点,被作者捧为金科玉律,作为论证桑兰撒谎的秘密武器,殊不知专家观点本身在法庭上也是需要经过质证的,岂能随便“拿来主义”,庭外宣判?
除此之外,文章中还有为数不少具有明显倾向性和误导性的用词,使得一篇原本应该严谨客观的调查报告,读起来更像是咄咄逼人的讨伐檄文。
几张截图,不足以还原真相。而记录桑兰受伤全过程的视频,不但在事发后被主办方“围追堵截”,直到今天还被美国体操教练卡特以“保护桑兰”的名义秘而不宣,尽管,桑兰本人多次表态愿意公开。
形式可以决定内容。悬疑旷日持久,公众渴望真相,但如果寻求真相的方式失当,恐怕反而会进一步背离真相。
而作为旁观者,无论是怎样的判断和立场,都有必要提醒自己:我对她/他的看法,是基于怎样的事实?“事实”来源是否可靠?内容有没有经过外界的修饰和裁减?我的判断,是否受到刻板偏见的影响?这是真相,还是“我想要的真相”?
遗憾的是,人们总是喜欢确定性。所以,时间隔得越久,证据越难得,越是雾里看花,人们往往就更倾向于用新闻来印证自己的既有看法,而不是怀疑和推翻。
没能给出真相,却演出了很多人内心早就预设好的剧本。那篇《桑兰撒了17年的谎》,虽然是一篇失败的新闻作品,却因此成了一件“成功”的快速消费品。
·赵亮晨·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