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帆船帆板队:与海相伴守初心 顽强拼搏勇当先

浙江帆船帆板队:与海相伴守初心 顽强拼搏勇当先
2019年08月14日 07:56 新浪体育综合
浙江帆船帆板 浙江帆船帆板

  “这是对我们的肯定,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责任。”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帆船帆板队领队赵磊动情地说,与队伍成立之初相比,如今的帆船帆板队发展壮大了10倍,期间在国内外众多大型赛场上奋勇拼搏,有过闪耀,也有过遗憾。“虽然队内的面孔在逐年变化,训练方式、地点、器械等种种元素也在不断革新,但是为国争光、为省争光的那颗心却始终如一。”

  有背地里的苦,才有领奖台上的笑

  作为一项常年驻扎在水上的运动项目,帆船帆板的训练格外辛苦,究竟苦到什么程度,只有亲身体会过的人才知道。

  “宁波象山帆船帆板训练基地位于象山县城东南的一个小镇上,作为省帆船帆板队在省内的大本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个地方。”赵磊介绍,每年3月至11月,队伍都驻扎在这里训练。这期间,会经历一个大多数人都不太喜欢的季节——夏季。

  “现在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很多人都躲进了空调房,我们的队伍却还在海上训练,每个星期至少30个小时训练课,雷打不动。”赵磊说,一年到头海上训练时间有1500多个小时,每天每条船的航行数平均达到8-10海里,甚至更多。正因为这样魔鬼式的训练方式,在全国帆船帆板界流传着一句话:“苦不苦,累不累,看看浙江队。”

  “其实听到这句话,教练员、运动员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压力。”赵磊说到这里,深深叹了一口气。他介绍,密集的训练,带来成绩迅速提升的同时,也让伤痛成了运动员的家常便饭,老茧更是“常客”,如未及时割除,指关节就容易开裂,因此,每隔几天队员们就要从手上割下厚厚的一层老茧。

  有人很好奇,为什么不戴手套。赵磊解释说,帆船帆板运动需要很高的灵敏度,一旦戴上手套,就会减弱手的触觉,从而不利于风帆的操控。出海的时候如果伤口流血了,队员们用的最多的办法就是在海水里涮几下,就算消毒了。“我也曾问队员们,对于这样的魔鬼训练是否有意见。他们的回答是‘能哭着迎接汗水,才能笑着站上奖台’。”

  赵磊说,强者在脱变的过程中总是孤独的,因此必须坚持、坚守,坚信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历经千辛万苦,省帆船帆板队也迎来了丰收的喜悦——2017年全运会帆船帆板获得2金3银2铜的好成绩,男女470更是包揽了金、银、铜、铁,创造了浙江帆船帆板队建队以来历史最好成绩;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亚洲帆船锦标赛,帆板男子RX:one勇夺冠军,全年帆船帆板队共获得亚洲冠军5个,全国冠军34个,其中一类冠军22个,现在在国家帆船帆板队的队员一共有16名,占据了国家队大半壁江山……女子470已经顺利获得东京奥运会入场券,男子470获得奥运会资格胜券在握,男子49ER、女子49ER、诺卡拉17级争取有3-4名浙江籍队员参加东京奥运会。

  尽管硕果累累,但赵磊表示,省帆船帆板队从不安于现状,从不满足当下。“我和我的队员们、教练们一直在奔跑,不敢停歇,未来还有更多更大的荣誉在等着我们!”

  前辈书写荣耀,传承水上精神

  “事实上,如此优异的成绩并不是当下这个周期独有的。”赵磊说,省帆船帆板队运动员们能有如此冲劲,离不开众多前辈们辛辛苦苦打下的基础。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帆船就开始崭露头角,尤其是男子470级项目可谓处于全国顶尖水平。早在1981年的秦皇岛全国帆船锦标赛上就获得过金牌,并实现了该项目在全国的“三连冠”,之后,浙江就在帆船项目上一直名列前茅。而男子项目的强势也为女子项目迎头赶上打下了基础。“1985年,我们增设了女子470级,在男子470级的优势条件下,带动了女子水平快速提高。”赵磊介绍,在1987年的全国冠军赛上,浙江选手拿下了女子470级冠军,之后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并保持了该项目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帆板项目也同样如此。1983年,我国帆板运动员首次参加亚洲帆板金杯赛,我省运动员董月就斩获了42公里长距离比赛第一名。亚洲金杯赛云集了亚洲当时顶尖高手,18岁的董月当时训练仅3年,就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大家的关注。此后,董月7次获得全国冠军,还获得1次亚洲冠军,并带动了浙江帆板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出现了男女帆板项目并驾齐驱,屡次获得全国冠军的良好局面。涌现了钱红、王水佳等一批优秀的帆板运动员。

  “1984年,我省军体校第一个体院毕业的本科生黄仲巨来队伍任教。他为队伍招收了第一批运动员,充实并调整了我省帆板队伍,为我省帆板项目在国内的突起打下了竖实基础。”赵磊回忆,在那之后,帆板队多次被省政府评为优秀运动队、勇攀高峰运动队,多次获得全国比赛中的道德风尚运动队。为我省夺得了第五届、第七届、第十二届全运会金牌,多项世锦赛金牌、亚锦赛金牌,1枚亚运会金牌,100多枚全国锦标赛和全国冠军赛金牌。“如今,这份传承正在队伍中延续着,也必将永远流传下去。”

  以海为家,以风忆家

  省帆船帆板队能取得这些优异的成绩,除了运动员们的自身拼搏以外,也离不开一个集体的努力——教练员。“这都是他们远离家庭,远离亲人,每天和队员们‘下海’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赵磊说。

  海南是省帆船帆板队的第二个训练基地,基本上每年冬天队伍都会在这里度过。“说是冬训基地,实际上基本只有一片空地,训练房都是我们自己搭建的。出门在外,没有后勤工作人员的帮助是常态,一切都要靠教练带领队员自己动手解决。”赵磊说,除了搭棚这种粗活,省帆船帆板队无论男女队员,针线活、打磨修补样样精通。冷空气一来,一些陈旧的器材、绳索、装备因为海水的长期腐蚀特别经不起折腾,每一次强风后,总是免不了修修补补。海南基地的一台织衣摇机,便是队员们成长的最好见证者。

  每年冬训,一出来就是5个月。过年不能回家,教练员的家属只能到海南和他们相聚。49ER级教练王玮的女儿才13个月大。在女儿7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去海南陪爸爸一起风吹日晒了。由于自己不能长期陪伴女儿,王玮最怕听到女儿生病的消息,他说那时内疚感特别强,因为在她需要的时候,自己却不能陪伴身边。

  470级教练董论建的孩子董林帆比玥玥晚一个月出生,他的妻子陈莎莎是天津全运会女子470级冠军。孩子在襁褓中才6个月还没有断奶,陈莎莎就已经在恢复训练了,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圆奥运梦。

  帆板教练黄和俭家里一对龙凤胎还在读小学,都是由妻子一人带着。他说他最想对妻子说一句“辛苦了”,跟孩子说“亮亮、晶晶,爸爸无论在哪一片海域,都永远爱你们。”

  这样的故事在省帆船帆板队中还有很多,很多……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远离繁华都市,坚守遥远海边,常年以海浪海风为伴,与帆船帆板为伍,一腔热血扑在事业上,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严寒酷暑中付出辛勤汗水,才实现了我省帆船帆板运动的兴盛。

  体坛报 本报记者 朱郑远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