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谢杏芳:羽毛球是我这辈子的根

4月9日,当林丹与李宗伟正在马来西亚公开赛男单决赛中展开“林李大战”时,身在北京的谢杏芳现身业余羽毛球赛场。虽然距离谢杏芳还是运动员的时光已经有些久远,但一身白色的运动服,谢杏芳很容易将球迷的思绪拉回到以前。
这是谢杏芳在产后第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素雅的装扮似乎更符合她如水般的气质。人间四月天,谢杏芳的举止投足间就像被春风拂过的杨柳,在空中婀娜多姿,散发着属于自己的柔和之美。她说话还是那么慢条斯理,但思路清晰,在聊到一些问题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决定现身中国高校校友羽毛球联赛,谢杏芳没有用太多的思考时间。这位在世界羽坛女单赛场上留下了自己足迹的世界冠军,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推广羽毛球,而这块绿色的赛场,也是令她魂牵梦绕的心驰神往之处,“我觉得压力没那么大,当运动员的时候更多地是要去证明自己的实力。随着队伍战绩的兴衰,可能大家也会逐渐地感受到,要长期保持很好的状态是非常难的,所以我是运动员的时候其实压力是特别大的。现在我的压力不大,纯粹是为了推广羽毛球。我打羽毛球打了十几年了,羽毛球和我的家庭、我自己(都是有关系的),它就是我血液的一部分。大家也知道我家的宝宝也叫小羽,所以羽毛球是我这辈子的根,因为羽毛球,我得到了很多东西,也因为这,我想去做羽毛球的推广,想让更多的人喜欢上羽毛球。”

在接受新浪体育专访时,谢杏芳悠然地坐在椅子上,退役后到现在,几年的光阴让她对自己有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她对一些事物的淡然看法是基于阅历的不断丰富,但回忆还是能够让她的情绪激起涟漪,有时她会将双手放置于鼻梁处忍俊不禁,有时她会让眉宇行程不同的形状来表明彼时自己的心境。
回忆由浅变深,她想起了2004年——她运动生涯巅峰的起点,“当时,中国队的梯队建设比较先进,我们的人才选拔比较有优势。我们那一批队员的身材条件以及其他方面,还是比国外的选手有优势。在我打球的时候是有‘海外军团’的,等到她们退役后,把从中国带出去的一些领先技战术传送到海外了。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外选手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打法。以前,在‘海外军团’没领先技术的情况下,我们更多地是内部竞争。”正如谢杏芳所言,在北京奥运会周期里,中国女单在世界羽坛优势明显,很多比赛的决赛几乎都是谢杏芳对阵张宁,有一次,她们甚至打到了单局封顶的30分才分出胜负。
但在里约奥运会周期里,中国女单的优势开始逐渐呈明显缩小的趋势,到现在的东京奥运会周期,中国选手想晋级女单比赛的决赛都已经成为了难度不小的事情。虽然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深居家中,但谢杏芳还是会关注女单比赛,“第一个是我们要承认国外选手的进步,我们不能还是一直吃老本,不能一直依靠原来流传下来的技战术去训练,更多地是需要选手与教练的配合。”谢杏芳想起了自己与恩师唐学华之间的往事,“我自己也有主见,但我性格比较内向、温和,但教练占主导的位置。教练觉得你听我的没错,因为你还能拿冠军。但现在,如果运动员听教练的没有拿到冠军,那么他就可能会反驳一些东西。”

谢杏芳对新浪体育坦言:“一直以来,可能教练的主导思想会强于运动员的主导思想。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一代选手不是那么相似,因为现在的孩子都特别有个性。如果教练和运动员的想法没有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他们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很容易产生摩擦。如果产生摩擦了,对训练会有很大的影响。我没有具体去带过运动员,我觉得技战术要和教练去沟通,教练看到的是外在的一些运动员,但运动员是实实在在地在场上去比赛的,如果运动员发现了一些问题,去和教练沟通,如果教练理解不了,那么就会产生矛盾,这对运动员的训练是没有好处的,所以我觉得沟通很重要。”
此外,谢杏芳认为一些运动员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现在太多的运动员有太多的后路,现在不像以前。以前一些运动员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只有打球一条路,我的目标就是奔着冠军去的。如果我没有拿到冠军,我也没想好我今后还能干嘛。但现在不一样,现在运动员会接触社会上的东西,他可能会想如果我没有拿冠军,我还有第二条路、第三条路,我觉得当一个运动员没有把自己逼到绝境里,他就不会百分之百地投入,我觉得这可能会有一点影响。”
一些球迷会产生遐想,“如果马林在张宁和谢杏芳打球的那个时候,她在场上的优势还会这么明显吗?”在听到这个问题后,谢杏芳笑着思忖顷刻后道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没什么可比性。我觉得马林像马丁,马丁进攻很犀利,她有身高,还有假动作,丹麦选手的技术还是比较细腻的,她身体素质比较好。我和马林毕竟没有交手过。我觉得每一位运动员都会有弱点,你们也可以看到,她打得好的时候非常厉害,但她打得不好的时候,她的失误就会非常多。”
“我现在会关注女单的发展。现在的女单和我们当时打的不一样。像我们是跟着龚智超那一代的,龚智超那一代是拉四方球。到我们这一代,是结合四方球加进攻。到了现在这一代,你们可以看到一些运动员是全部都是进攻,攻、抽、攻、抽,你们会想怎么女单里会有双打的战术。但对我这种年代的人……”说到这里,谢杏芳笑了,“好像一说年代就把自己说得老了。我认为,对不一样特点的选手应该要制定不一样的技战术。像对阵奥原希望和山口茜,她们身高不高,为什么在对阵她们时要采取进攻的技战术呢?其实就应该四方球拉开,去大范围地调动她们,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按照每一个对手的特点去研究技战术。”
未完待续……
(董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