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代表团十运大盘点 冷静看“前五”更要卧薪尝胆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10:58 沈阳晚报 | |||||||||
自五运会以来一直位居三甲行列的辽宁代表团在本届全运会上只取得了金牌数、总分第五名和奖牌数第四名的成绩,未能实现代表团制定的确保一项成绩进入前三的最高要求。 虽然完成了代表团在赛前提出的保五争三的“保五”最底线,但面对艰难的进程以及与紧随其后的浙江、上海等强敌的微弱优势,辽宁体育应该通过十运会的检验正视自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辽宁体育的大旗却不应该在十运会之后倒下,相反,在痛定
合理输出人才更重要 早在12年前的七运会后,就已经出现了优秀的辽宁体育人才外流的苗头,然而,当时辽宁体育人才储备雄厚,个别人的出走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八运会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体育大省、体育大市对全运会比赛的重视,人才竞争与人才交流日益频繁,作为实力与潜力都极为突出的辽宁体育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了众多经济实力雄厚的代表团捕捉的对象。 对于人才流失的局面,辽宁省体育局局长孙永言曾感叹说,“原来我们的人才是一个一个的走,到了后来,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队伍竟然是教练带着全队出走,可是我们又留不住,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在十运会上,出走到其他省市的辽宁选手共在十几个项目上为“别人”夺得了20余枚金牌,如何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交流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也是我省体育人才培养体制面临的课题,辽宁省早就应该成为足球、篮球、田径等体育项目的人才培养基地,合理输出人才显然比夺金更有实效。 新人断档后劲不足 后备人才力量的强弱是各代表团比拼内力的又一重要因素,而在这个战场上,辽宁军团又一次打了败仗。 在十运会上辽宁共夺得的31枚金牌中,来自新人的金牌数只有5枚,金牌比例只占到17%%,相比之下,超越辽宁抢占了三甲席位的山东代表团新人夺金数达到十余枚,占总金牌数42枚的近30%%,这一潜在的威胁将继续影响到4年后的十一运会,甚至更远。 对于十运会彻底暴露出的辽宁体育人才断档的危险讯号,一位辽宁体育的资深人士表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省体育在科研技术上落后,例如在游泳、田径等金牌大项上,广东、北京、上海都通过先进的科研技术尝到了甜头,科研技术能否保持领先直接影响的就是对年轻选手的培养和成绩的提高,这也是造成我省新人不能迅速衔接上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投入不足制约发展 “投入不足”多年来一直是困扰辽宁体育发展,本届全运会前,辽宁代表团就给几个主要对手的投入算了一笔账,而十运会最终的成绩与这笔经济账之间竟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根据官方统计的数据,辽宁的十运会专项投入8200万,常年体育经费1亿;广东十运专项投入2.8亿,常年经费4亿;江苏十运专项投入2.7亿,常年经费3.3亿;山东十运专项投入1.7亿,常年经费3亿;北京十运专项投入2.5亿,常年经费4亿。在十运会的最终排行榜上,这几个投入大省、大市正好占据了前五位,而投入最少的辽宁则排在了前五位的最后一名。 辽宁体育局局长孙永言曾举例说,“大家都知道游泳是上海的强项,但你们知道吗,他们的一个训练水槽就投入3000多万”,在十运会游泳项目上上海共夺得了5金7银,这与他们的巨大投入显然有着直接关系。另外,由于投入的问题,辽宁体育在运动员的编制上也不得不缩减,从而缩小了体育人才的更广泛培养。 十运会已经结束,四年一次的检阅暂时告一段落,作为体育大省、体育强省的辽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十运会无情而且彻底的揭开了辽宁体育的疮疤,当这场战斗的硝烟散去,我们希望辽宁体育可以从头再来,让辽宁体育的大旗在中国体坛重新飘扬在最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