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十运会后重读中国竞技体育 全运会离开还是留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14:29 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在交织着恩怨情仇、争议纠纷的十运会落幕之后,所有的参与者又将开始下一段旅程。好的成绩会像所有的纪录一样,永远地留在纪录册上;难堪的瞬间也会像所有的尴尬一样,永远地留在我们记忆的角落里,以及关于中国体育的丑闻列表当中。

  全运会之“全”,让举办者在享受着“多、大、全”以及数项“第一”带来的赞誉的同时,也必须背负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这也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个“全
”字,重新审视全运会未来的走向和模式。

  总结有时会让人感觉无趣,但又是必须的,因为那是成长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我们要重读十运会。当然,我们并不是要简单地重读在秦淮河畔发生的某些快乐或者郁闷,而是要借机重新审视整个中国竞技体育。这种重读,关乎中国竞技体育的未来。

  意识篇

  “体育到底是什么?”这是一名长期在国外训练、比赛的年轻选手的困惑。

  “比赛不看成绩那还看什么?”这是某地方体育局领导对记者的反问。

  裁判争议,运动员弃权、假赛,邢慧娜被取消1500米金牌,孙英杰被查出服用兴奋剂……本次全运会上与体育道德不合拍的信息屡屡出现。

  对于不少运动队、运动员来说,金牌的需求和金牌背后的利益左右了他们参加比赛的动机。但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是号召人们在运动中超越自我,向“更高、更快、更强”冲刺,名次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通过运动发现自我价值,并让实现这种价值的过程感染周围的人们。

  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教授曾告诉记者,在中国,体育精神被理解得太过狭隘。事实上“锦标主义”仍在中国体育界,甚至不少中国人心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所以,在奥运赛场上某名运动员拿了第七或第八的成绩,甚至以倒数的名次结束比赛后,仍然欢呼雀跃的情景在全运会赛场上绝难出现,而夺金夺牌的压力却成为无形的包袱压在每一个优秀中国运动员和运动队的身上。

  如果运动员是在这种压力下参加竞技体育比赛,那么本身就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

  一名长期在海外训练的年轻女运动员,在本次全运会上不止一次地伤心落泪,她不明白,同样是参加比赛,为什么在国外和在全运会赛场上的感受差别这么大。

  在国外,她的每一次比赛都是在锻炼自己,无论成绩如何,只要自己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就是获得了成功。而在全运会赛场上,她第一次体会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种夺牌指标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再伴随着某些队伍为实现这样的任务而进行的“赛场外的工作”,“体育到底是什么”开始冲击这名年轻运动员的心灵。“公平竞赛、服务青年、超越自我”,这是奥林匹克精神下的体育,但这12个字有多少中国体育人能真正理解?

  地方队把在全运会上夺金夺牌视为自己的最高使命,整个中国体育界把奥运争光计划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

  当有记者采访因违反竞赛规则而被取消女子1500米金牌的著名田径运动员邢慧娜时,邢慧娜说,她只是想拿金牌。

  不可否认,即便是在体育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黑幕、丑闻也无法与体育绝缘。但我们应该看到,至少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有更多的人和体育健儿是在运动中超越自我,是在运动中感受快乐,他们涉足体育运动和参加体育比赛绝不可能是因为要完成某种任务。

  在中国,一方面是为数众多的运动员在运动生涯中历尽艰辛地拼搏,却因没有换回出类拔萃的成绩而在退役后面临生存压力,一方面是像刘翔这样的幸运儿,在拼到金牌的同时,开始面对滚滚而来的荣誉与财富。

  在全运会上,每个运动员在全运会结束后都会得到来自地方的巨额奖励,但因取得的名次不同,奖金高的能得到几十万元,低的则分文没有。奖金额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地方上对运动员价值的评判标准。

  虽然几乎每个地方体育局的领导在谈到全运奖金时都会表示,运动员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回报。但一些体育局领导也不得不承认,假如没有奖金的刺激,很多运动员的成绩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好。金钱的诱惑已经取代“理想价值的实现”而成为促使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动力,然而,他们背弃的却正是真正的体育精神。

  不少人并不明白体育精神和体育比赛的意义,某体育局领导就曾反问记者:“比赛不看成绩那还看什么,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面对十运丑闻黑幕,我们要问,全运会能够真正成为中国体育健儿实现自我价值和展示风采的舞台吗?

  场馆篇

  “这么高档的体育馆,收费会很便宜吗?”这是参观奥体中心的市民的疑问。

  “像龙江体育馆这样的大型体育场馆在香港有90个。”这是一位香港体育学院教练的说法。

  十运会共涉及体育场馆132座,其中新建34座。为了办好十运会,江苏省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体育场馆设施集中修建或改造工作。在十运会后,这些场馆将在促进全民健身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十运会组委会在今天召开的十运会总结会上表示,场馆的利用将作为十运会后很重要的工作。这些场馆要么建造在校园内,从而成为教育资源;要么建造在专业运动队,为竞技体育服务;要么建造在公共场所,成为公共体育场馆。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进行的全国体育场地调查,体育场地严重不足,仍是目前限制中国全民健身开展的最大瓶颈。江苏省因十运会而在全省范围内兴建的公共体育场地,很显然将对当地开展全民健身起到推动作用。

  记者几天前在耗资20多亿元修建的南京奥体中心附近遇到了几位南京市民,他们正饶有兴致地在奥体中心周围拍照留念。这几位市民的住处离奥体中心只有两公里,但说起奥体中心将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几位市民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种想法:“这么壮观的建筑物,肯定是个游览的好去处。”对于场馆的健身功能,他们的看法同样一致:“到这里来健身?那一定很贵吧?”

  目前尚不知南京奥体中心内的体育馆、游泳馆、网球场等场地在十运会后一旦面向社会开放时的收费价格。但如果价格合适,附近的居民显然有来此健身的兴趣。

  一位市民就说,如果网球的单场收费在30元以下,他就会来奥体中心打球。这位市民目前打网球都是去附近的高校,但通常都是运气好时才能租到场地。

  另外两位喜好打羽毛球的市民也对奥体中心体育馆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这两位市民也饱尝了打球难找场地的痛苦,但他们最担忧的仍然是奥体中心的收费问题。“这么高档的体育馆,收费会很便宜吗?”一位市民说。

  记者几天前在南京龙江体育馆采访武术套路比赛时,遇到一名香港体育学院的教练,他告诉记者,在香港,像龙江体育馆这样大型的体育场馆有近90个,这些场馆全部以低廉的价格对公众开放,因为政府利用税收投资兴建体育场地,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如果市民大都消费不起,那么政府就是不够尽职。

  十运会为江苏带来了34个新建体育场馆,涉及的场馆也达到100多个,除去那些无法向社会开放的专用场馆外,充分利用好这些场馆的确是江苏当地在十运会后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如果真像一些南京市民所言,壮观的体育场馆最后只是成了市民观光的景点而丧失了应有的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那肯定也不是十运会组委会愿意看到的。

  实际上,除去奥体中心和一些训练基地外,十运会的很多场馆都修建在临近居民区的地段。如果管理妥当,日后这些场馆肯定将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不过,也应该看到,虽然十运会给江苏当地带来了数十座新建体育场馆,但江苏当地的体育设施并没有因此而饱和。事实上,与香港人口数量相当的南京市,即便在十运会后大型公共体育场地也远远达不到香港的标准。

  满足一个6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一个7000万人口的省份对体育场地的需要,并不是仅依靠一次大型运动会修建一批场馆就能办到的,特别是在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的中国大陆,要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公共体育场地的修建应该有长期规划和实施过程。

  软件篇

  “如果是奥运会,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赛程安排。”这是冯树勇对马拉松与万米跑时间安排的回答。

  “我不知道这件事”、“这件事不归我管”。这是部分工作人员的习惯性回答。

  与4年前的九运会相比,十运会“软件”质量有所提高,但如果用奥运会的标准严格要求,第一次举办大型综合赛事的江苏,在赛事组织、人员接待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第一是赛事组织。

  这届全运会田径赛场怪事不少。比如按照赛程安排,马拉松之后第二天就是女子1万米决赛,这让兼项的运动员颇感无奈,而且马拉松赛安排在北京,女子1万米则是在南京比赛。因此孙英杰、周春秀两人被迫在跑完马拉松之后连夜赶赴南京,赛后尚未缓解疲劳就要再次比赛,期间还要经历舟车劳顿,这是任何一个运动员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更何况是这种长距离耐力项目。

  田管中心副主任冯树勇说:“十运会原订赛程是是先跑女子1万米,两天之后才是马拉松比赛。但后来因为十运会开幕式推迟,而北京马拉松赛的接待工作和电视转播都已无法更改,所以改成马拉松赛36小时后就是女子1万米决赛。当然,如果是奥运会,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赛程安排。”

  另外就是比赛器械检查。

  女子4×400米接力预赛第二组,第三道的上海接力队两次抢跑犯规,被罚出场,但上海队被罚下之后,电脑仍然显示该道有人抢跑,最终裁判确认是该道起跑器电子线路出现故障,上海队申诉成功并直接进入决赛。

  不难想像,如果奥运会的比赛出现这种问题,会给参赛选手带来多大程度的心理影响!

  而在乒乓球比赛期间,无锡市体育馆绝大部分观众是附近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这些观众从始至终高声呐喊,全然不顾运动员有时候需要安静。很多代表队都向主裁判提出这个问题,现场播音员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通过广播让孩子们“休息休息”。

  还有最后的篮球决赛,只凭记者证根本无法进入赛场,而组委会只有百余张球票提供给记者,据记者了解,比赛根本没设记者席,这百余张球票还是组委会花钱从票务公司“回购”的,进不去赛场的记者怨声载道。

  第二是工作人员意识。

  射击比赛期间,位于方山训练基地射击赛场的新闻中心并不大,里面大概有10张工作桌,网络接口倒是每桌都有,但是连接线却不到一半。

  没有随身携带宽带连线的记者向工作人员提出帮忙找线的要求,那位使用工作电脑与朋友聊天的工作人员根本没有起身便说:“这里的线就这么多,找线的事我管不了。”

  田径赛场个别工作人员更是有些“过分”,利用职务之便找明星签名、与明星合影都是家常便饭,刘翔更是他们想方设法接近的对象,好在刘翔自我保护意识极强,否则不知道会惹出什么麻烦。“这件事不归我管”,“我也不知道该谁管”,这样简单的话成为部分工作人员的口头禅,让人哭笑不得,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去年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工作人员的素质惹来一片指责,所以今年中网公开赛提早开始相关培训,效果便比去年有了极大改观。

  在国际大赛当中,工作人员的任务就是提供服务,他们把自己的工作看得相当重要。在雅典奥运会上,没有工作人员会说出“对不起,我不知道”之后便让你自己去想办法,他们会告诉你该怎样解决问题,大部分情况是,你只要把困难告诉他,他会非常耐心地尽最大努力帮你解决。如果他们“追星”,也是在工作之余,并且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满足一下自己的小心愿。

  因此,3年后的北京奥运会,所有正式的或者临时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明白,在工作期间,他应该首先属于“服务对象”,而不是自己。

  结合篇

  “南京的变化事实上已成为十运会组委会和不少南京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是记者的感受。

  “但像全运会这样的大型运动会对举办地的意义就是城市的景观变化吗?”这是记者的疑虑。

  江苏省有关领导已经不止一次地表示,十运会对江苏当地发展所起的作用巨大。但从江苏省就此发布的有关信息看,十运会对江苏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城市基础建设、场馆建设等方面。

  从10月8日抵达十运会主会场南京开始,无论是看南京当地媒体的报道还是与南京市民的交谈,记者都明显感受到南京近4年来的巨大变化:地铁开通、长江三桥竣工、开发河西地区、改造秦淮河,还有像奥体中心、南京新火车站这样的新地标建筑的完成……

  在南京之外的分赛场,承办十运会也不同程度地对促进当地城市改造起到了推动作用。

  南京的变化事实上已成为十运会组委会和不少南京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像全运会这样的大型运动会对举办地的意义就是城市的景观变化吗?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因举办奥运会而从一个地域性的旅游城市一跃成为全球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2004年雅典举办奥运会,希腊和雅典当地政府为此制定了希腊旅游业和贸易的振兴计划。

  在雅典奥运会期间,除雅典街头仍带有施工痕迹的各种建筑表现出这个城市刚刚经历过一次重生外,雅典给记者更重要的一个感受是当地政府千方百计地要让记者、游客记住雅典、发现雅典。

  在雅典奥运会新闻中心和一些主要公共场所,每天都在举行有关希腊风土人情的展示表演、各类希腊土特产和旅游景点的推介会、有关希腊经济振兴可能带来的创业机会和商机的推介会……

  奥运会期间,希腊人不是任由外来者自己去寻找雅典,而是指导你、引导你去发现那个他们需要你了解的雅典。

  在雅典期间,即便是雅典市政府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也很少会把雅典的城市建设变化作为发布会的主题,更多的内容都涉及希腊的文明、文化和历史人文景观这些只属于希腊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和奥运会的举办,雅典如何受到关注,雅典和希腊今后将怎样发展,哪些行业机会更多等等。

  雅典奥运会已经过去1年,但奥运会对于希腊和雅典的价值其实才刚刚开始体现,正像巴塞罗那在奥运会后十几年依然名列世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一样。

  江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但有关当地优势行业的经济走向、创业机会的推介会或宣传活动却很少出现在十运会期间。

  十运会虽不可能像奥运会那样在全球具有重大影响,但至少在中国,还是具有较大影响的一次大型活动。

  江苏不遗余力地宣传南京的变化和江苏的变化,但事实上,这些变化在今天看来是先进的、重大的,但岁月流失,这些变化很快就会淹没在城市新的发展当中。那么,什么才是持久的,或者说,什么才是当地的长期发展与十运会结合的最佳点呢?

  如果巴塞罗那当时也只是宣传自己的道路发达、体育场雄伟……今天,巴塞罗那还能享受到奥运会的福荫吗?

  如果雅典热衷于宣传它的地铁修通了、机场翻新了、海滨经过改造了……奥运会后,谁还会记住雅典有什么商机?雅典有什么创业机会?

  我们惊喜地看到南京因为十运会而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遗憾的却是,面对这些城市的变化和十运会的平台可能为当地创造的发展机会,当地似乎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策划而进行引导和宣传。

  去留篇

  “有多少老百姓还关心全运会的比赛?”这是社会学家郑也夫的质疑。

  “为了奥运会,全运会必须举办。”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十运会总结会上的发言。

  十运会涉及江苏省内的13个省辖市,9个县级市,保守估计,场馆投资约需55亿元。还有大量为十运会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耗资甚巨。

  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让更多人意识到全运会光环背后的阴影,因此反对继续举办全运会的呼声日益高涨。

  “全运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早就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取消。”社会学专家郑也夫说,“有多少老百姓还关心全运会的比赛?”“把竞技体育还给各项目的单项锦标赛,省下的钱可以多送运动员出国比赛,让他们去奥运会为国争光,另外,更多的钱要花在老百姓身上,号召全民健身,这才是国家体育总局应该做的。”“我都想不出这种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继续举办的道理。”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家体育总局工作人员说:“老说要在全运会上发现新人,其实每个项目大概是什么情况,有什么样的重点运动员,根本不会等到全运会才让各项目管理中心了解,大家早都心里有数。总局之所以不愿意以更多的单项锦标赛来取代全运会,就是因为体育市场的缘故。”“单项锦标赛都是赔着钱办,最重要的是根本没人关注,而全运会是由承办省来办,亏不到总局的钱。”

  但无论反对举办全运会的声音多么响亮,理由多么充分,全运会也不会在南京画上句号。2009年在山东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已成定局,问题虽多,但全运会还将继续举办下去。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今天在南京的十运会总结大会上表示,全运会是我国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全运会的竞赛体制。

  刘鹏说:“本届全运会我们已经对原来的竞赛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为进一步调动各省(区、市)的积极性,实行将奥运会成绩带入全运会的奖励政策。为有利于竞技体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行解放军运动员与相关省(区、市)两次计分、相关省(区、市)之间交流和协议计分等等。实行这些做法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调动全国体育系统的积极性,使各地区、各部门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争取让各方面的体育部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竞技人才,所以为了奥运会,全运会必须举办。”

  但正是竞赛制度调整的不到位和执行中的扭曲,将全运会推向更加难堪的地步,虚假比赛、恶性竞争充斥十运会赛场。因此,就算全运会继续举办,也要进行最大程度的制度改革。

  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副司长郭建军说:“在这次全运会上,一些项目出现了不领奖、无故弃权、不进行真实比赛、干扰赛场秩序、故意犯规、服用违禁药物和逃避兴奋剂检查等违反体育道德,背离全运会宗旨的行为。这些问题反映出某些参赛单位在追求比赛成绩的同时,放松了对运动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对体育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弘扬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不管什么样的竞赛制度,不管什么样的计分办法,其根本宗旨都是弘扬体育精神,提高竞技水平,培养新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

  面对逐渐偏离以“公开、公平、公正”竞赛原则为轨道的全运会,质疑之声越来越大,而“改革竞赛体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改来改去还不都是一样?只要全运会仍然存在,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很多关注全运会赛制改革的专家都有些泄气,“现实情况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有全运会的成绩不再牵扯各地方体育局领导的切身利益,才能改变骂声一片的现状。”

  “一个惯性,一个惰性,让很多体育界的人既反感全运会,又离不开全运会,所以只要全运会继续举办,单靠赛制改革绝不可能让全运会树立起健康良好的形象。”

  本报南京10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曹竞 慈鑫 郭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7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