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24小时内两度引爆奥体 刘翔为上海田径带来及时雨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10:51 体坛周报

  本报记者组报道 时间回到10月19日,南京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

  如果不是刘翔,很难想象一场被安排在地处南京城郊结合部的奥体中心的晚场田径比赛会吸引3万观众到场。

  已过21:30。突然间,看台上 “翔迷”的惊呼声此起彼伏。观众几乎都从座位上站
了起来,以掌声迎候“飞人”的出场。看台上王军霞来了,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阿甘”迈克尔·约翰逊也来了,但万人瞩目只为一个焦点——刘翔。

  当身穿蓝色运动外套的刘翔走上赛场,看台上立刻沸腾了。尽管男子110米栏预赛因为女子接力赛的风波拖延了40分钟,但观众的热情并未因此受到影响。

  刘翔被分在第1小组的第4道,连日“东躲西藏”的“飞人”看上去略显疲惫,但神情仍然非常自信。一面在场边放松,一面还不忘冲着镜头耍酷扮鬼脸。

  发令枪响,刘翔从起跑就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冲刺阶段,已大幅度领先的刘翔完全放松。过了最后一个栏后,刘翔几乎是以放松式的慢跑冲过终点。尽管13秒74是今年刘翔在各项比赛中的最差成绩,但也不影响观众们对他发出

海啸的欢呼。

  10月20日,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

  虽然刘翔的比赛则被安排在21:30,但还是有大批观众早早就来到了体育场。

  当晚人们并没有看到多少身着制服、如临大敌的警察。事实上,当晚为了刘翔光是警察就动用了50人。而除了警察外,还有大量场地所属的安保人员。有记者问一位安保人员当晚到底动用了多少力量来保证安全,他想都没想就说道,“至少也有800人!”

  坐在组委会为记者安排的看台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挂着证件的同行,

十运会期间有两次记者自发的大聚会,一次是孙福明柔道重赛之后在龙江体育馆的发布会,当天光手持摄影摄像器材的记者就有300多人;而刘翔在南京奥体中心的决赛,记者的规模绝对数倍于孙福明事件。

  记者身边坐着的就是两位国际田联记者,很显然他们很享受这种近乎狂热的气氛。这位名叫弗朗西斯科的记者几乎一站不拉地采访今年的

黄金联赛、年度总决赛和世锦赛,但针对一位明星产生如此疯狂的热情对他而言还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但在跟踪刘翔一段时间后,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热情。

  21:30分后,身着灰色长袖T恤的刘翔出现在跑道上,他仔细地放置好起跑器,然后做了一些下蹲的热身动作,并试着跨越了几个栏架,顿时惹来现场一片欢呼声。刘翔的身边是曾跻身2003年世锦赛8强的史冬鹏。但当晚到场的4万名观众中,能够报出史冬鹏名字的大概不超过1/10。

  13秒10!这是个超越很多人预料的好成绩,好在刘翔自己也多少感到有些意外。尤其是他在最后一刻并没有全力冲刺的情况下跑出这样的成绩更是让他很满意。

  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在试图让前排观众坐下的努力宣布无效之后,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开始做同一件事:站到座位上!

  9点55分,刘翔的颁奖仪式已经结束,4万名观众短时间内走了一大半。

  上海田径及时雨

  记者朱骏炜南京报道 刘翔在男子110米栏的金牌,是上海代表团十运掠金计划中最稳妥的一块。20日,刘翔夺冠后,上海方面表现低调。“刘翔这块金牌是在意料之中,他已经为上海代表团作出了巨大贡献。”赛后一位上海代表团的领导说道。

  先后培养出姚明和刘翔两位世界级运动员后,上海体育局更坚定了培养体育选手走“精品路线”的策略。在刘翔夺得金牌后,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金国祥说:“刘翔这块金牌实际意义并不在金牌的本身,更重要的他对提升上海体育的形象有着巨大的作用。”刘翔的金牌对于上海代表团来说是本次全运会上的第20块金牌,但对于他所在的上海田径队来说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上海田径队为代表团所贡献的第一枚金牌。

  女子撑杆跳、男子200米、男子110米栏这是上海田径队在赛前计划必须得拿下的金牌。田径赛场已经进行了三天,当上海的一些冲金项目接连未果,而高淑英又在20日晚最有把握的女子撑杆跳决赛中失手后,刘翔这一块金牌对上海田径队来说变得尤为珍贵。“刘翔这枚金牌为上海田径队送来了及时雨,希望这枚金牌的到来能为我们队在接下去的比赛中带来好运气,从而完成赛前既定的目标。”上海田径队领队孙杰表示。

  上海“精品路线”,对全运会“多金论”习惯思维是一种冲击,但是,上海团本次整体排名位置不佳,让这种策略也受到很大压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