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纵横-谈十运会改革举措 超越自我提高境界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12:49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记者 刘小明 著名围棋国手陈祖德曾经写过一本自传,书名为《超越自我》。书中说,人类正是在不断发现自己的弱点、缺点,从而不断地战胜自我的过程中得以进步的;拼搏的过程就是超越自我的过程。
正在江苏大地热热闹闹举行的第十届全运会,既有赛场上健儿奋力拼争、力创佳绩的喜讯传来,也有许多赛事中争执的不和谐之音被披露。十运会是中国体育改革背景下,迎接新挑战的一次盛会。历史的进程将曾创造过无数辉煌的中国体育推入新时期,进入到改革蜕变的痛苦过程中。为奥运争光立下汗马功劳的全运会也正通过不断探索改革,跨入新的时代。 引入申办机制、实行协议交流和双记分制 说到第十届全运会的改革举措,首推引入申办机制。在2001年的“竞标会”上,江苏通过与辽宁、湖北、陕西等地的激烈竞争,脱颖而出,一举拿到十运会承办权,并最终获得国务院的批准。争办、举办全运会的过程,是一次展示和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好机会。同时,全运会申办制度的实行,必将推动全国各地体育事业的发展。这项制度应当坚持和完善。 八运会、九运会时,1枚奥运会金牌带入全运会时只算1金,到了十运会就变成2金。像北京市就大大受益于这一新政策,十运会大幕尚未拉开,北京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的金牌,已使北京代表团在十运会金牌榜拥有两位数。这一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各地体育部门参与国家奥运战略的积极性。 十运会相比以往历届全运会,新的改革举措还有很多。比如为了帮助西部省市区发展体育而实行的协议交流政策,以及为适应军队体育工作新形势而实行的“两次计分”规则。这些以调动地方发展竞技体育积极性为目的推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措施,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由于一些新政策的考虑不周和顾此失彼,引发了十运会上柔道女将孙福明“假摔”让金牌及一些类似事件,引起舆论轩然大波。 这也没有什么奇怪,任何改革和新事物的发展很难做到一开始就十全十美,总要在不断摸索中克服缺点,逐步改进,健全规则。将十运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归咎于新的改革措施是不公平的,而由此得出全运会这一竞赛形式应当取消的结论,更是经不住推敲的。赛场上发生的种种争议,有赛制不完善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提高思想境界的问题。女子足球赛,上海、北京两强明明知道如果全力以赴争胜,很可能提前在半决赛相遇,但她们仍然在小组最后一战中一丝不苟地踢完比赛,不屑于去做那种故意输球、违背体育精神的事情。她们为运动员树立了榜样。 体育环境需完善、体育社会化力度待加强 中国体育一直倡导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免出现金牌至上,取胜第一、以物质刺激为主要动力的情况。中国体育健儿不应当停留在这种层次的追求上。体育竞技作为人类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项崇高的文化活动,完全应当展现人类更高的精神境界。如何创造一种促使人们向着更高境界努力的环境,也是体育界需要探索的改革内容。 全运会从参赛单位看,已经从最初几届仅有省级体育部门,扩大到现在有许多行业体协加入,体育社会化的改革成果由此得以体现。但是中国体育社会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体育人才培养的新领地远远没有开拓,尤其是学校体育的潜力尚未发掘。世界第一体育强国美国,其体育的根基深深扎在学校的土地上。为什么在中国拥有良好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等,不能单独组团参加全运会呢? 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是全运会生存的基础。体育举国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全运会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国体育只有打开视野,冲破樊笼,才会有更广阔的腾飞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