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十运会田径赛场箭已在弦 众多名将赛前纷纷吐豪言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06:43 扬子体育报

  今天,全运会田径项目的金牌大战全面展开。对于各代表团而言,46枚金牌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最终的排名;对于观众而言,第十届全运会的田径比赛因为去年奥运会上中国田径(特别是中国男子田径)的崛起而增加了前所未有的观赏性和追星效应。

  刘翔:兼项是历史传统

  十运田径场上最大的看点莫过于在雅典奥运会冠军刘翔和邢慧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买到110米栏和女子1万米比赛的观众不必着急,因为这两位“飞人”除了将在自己扬名立万的项目上继续“逞威”以外,还将出现多个兼项。各位可以欣赏刘翔、邢慧娜在优势项目之外的身姿也算是不错的“另类”享受了!

  刘翔在自己的专项110米栏上具有绝对实力,他的教练孙海平也表示,刘翔只要跑到13秒20,夺得金牌问题不大。另外,为了给上海队多得一枚奖牌,刘翔还将参加4×100米接力的比赛,刘翔跑的是最关键的第四棒。由于4×100米接力预赛在110米栏项目之前,所以刘翔不会参加4×100米接力预赛,而是直接参加决赛。不过,这个项目刘翔并不感觉到陌生,因为上一届全运会他就曾在决赛中担任上海队最后一棒,只不过那次只获得铜牌,让他耿耿于怀。22日晚,刘翔将在4×100米决赛中力争更大突破。

  邢慧娜:为十运破例兼项

  今年6月下旬的

十运会预选赛中,在参加女子5000米决赛之前,邢慧娜出人意料地在上午参加了女子1500米的预赛,并以4分21秒84的成绩闯进决赛。对于邢慧娜兼项,其主管教练王德显表示:“国际上普遍用1500米跑锻炼选手的速度,对她5000米跑的速度是个促进。”邢慧娜也承认,1500米跑远比5000米难跑。“我想除了十运会,我在其他世界大赛上都不会参加1500米比赛,因为实力不够”。这样邢慧娜除了参加17日进行的女子万米决赛之外,还将在18日、19日参加女子1500米的预赛和决赛。并将在24日参加女子5000米的决赛。

  在5000米和1万米两个项目上,邢慧娜将和我国另外一名著名田径选手、刚刚在马拉松赛中获得冠军的孙英杰展开生死争夺,这也是两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田径选手的巅峰对决。但是,孙英杰的膝伤和她刚刚参加完马拉松赛带来的疲劳将可能影响她在这两个项目上的发挥。

  破纪录:天时提升水平

  尽管限于整体水平,中国没有在国际上响当当的100米选手,但是各代表团之间的争夺也是异常激烈。另外,南京这几天天气情况平稳,非常有利于选手跑出好成绩。此前,在今年的几次田径比赛中,几位年轻选手都平了或者接近全运会百米纪录,因此,在本届全运会上几位颇具实力的年轻人很有可能给观众带来惊喜。广东队的陈海健在今年上海举行的全国比赛上,不仅夺得冠军,还以10秒17的成绩,平了全国纪录。而陈海健争夺十运百米金牌的头号对手是他的队友,年仅17岁的队友温永毅。温永毅在2005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北京站的比赛中,以6秒61的成绩夺得男子60米冠军,并刷新了由江苏选手沈云暴保持的该项目全国纪录。另外,重庆名将胡凯及北京新秀金轲也有较强的实力。 

  吴佑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今年2月19日的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60米栏决赛上,江苏小将吴佑佳以7秒78的成绩夺冠,史冬鹏以7秒81名列第2,而奥运冠军刘翔因为抢跑被罚下。200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中山站中,吴佑佳以13秒72的成绩位居第三名,与刘翔相差0.42。在全国的各项比赛中,吴佑佳这位上海出生现为江苏效力的年轻选手总是与刘翔、史东鹏一起位列前三。这次在自己的主场,他有望在男子110米栏中或得一枚奖牌。当然,更希望的是刘翔抢跑的一幕重新出现。

  另外,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江苏已经在本届十运会的田径赛场上喜获一金一银。年仅18岁的小将张庆乐在昨天举行的2005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暨十运会马拉松男子组比赛中获得了十运会男子马拉松比赛的金牌,这也是本届全运会田径比赛的首枚金牌。女子组比赛中,江苏周春秀以10秒之差败给本次比赛的“双料冠军”,来自火车头体协的名将孙英杰,获得一枚银牌。

  最后,展望一下今天的田径赛场,一场

火星撞地球的对抗将在女子链球中上演。陕西队的顾原和解放军队的张文秀都有73米以上的实力,临场表现得好坏将决定这枚金牌的归属。

  本报记者 唐兆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01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