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十运田径前瞻:突破应比超越更加枝繁叶茂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16日17:05 新浪体育 | |||||||||
回顾2001年的广州九运会的田径比赛,如果要找一个主题的话,我想应该是“超越”。一批80年代出生的优秀选手,通过那次大赛,超越了前辈,同时也确立了自己在该项目中的领先地位。四年前初出茅庐的刘翔,以13秒36的成绩超越了自己的老大哥——同样来自上海的陈雁浩——0.06秒,从而既使自己真正成为了该项目的领军人物,又自然而然的完成了新老交替的过程。这一瞬间,也为这之后的所有突破和奇迹的创造埋下了伏笔。我想刘翔只是一面旗帜。四年前的那个秋天,我们收获了一批80年代出生、基本技术稳定、素质能力超强
四年之后,2005年的江苏十运会的田径比赛是非常特殊的。在我们经历了2004年雅典的惊喜之后,面对的将是2008北京的期待,而且适逢今年又是世锦赛之年,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突破”。我们需要突破,我们需要一个突破性的十运会田径。 这应该是理念上的突破,某位著名教练的话很说明问题:“我们恰逢全运会的世锦赛,总会比得很不理想。除了1997年之外,两项赛事的成绩反差都比较大。这和我们的训练安排以及参赛态度有一定的关系。”2005年的赫尔辛基,我们的成绩并不出彩,这确实和全运会有一定的关系,不过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中的不同:虽然没有一枚金牌,但总分39分是1997年以来的最好成绩,发挥率为35%,这个数据较之奥运会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的女子400米栏选手黄潇潇所言:“能够在这样的大赛中和世界上最优秀的选手过招,再回到国内比赛,那会非常的轻松。”的确,我们更需要这样观念上的突破,打破长期以来制约我们的避“重”就“轻”的传统思维。 在金秋的南京,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所有项目高水平的基数,而不是一两个世界级的“独苗”现象;在金秋的南京,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自己的优势技术型项目进一步提高和耐力型项目有“量”又有“质”的结合;在金秋的南京,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有更多的像女子400米栏这样传统弱项的强化。 “21世纪最缺乏的是什么?是人才!!”一个项目高水平的基数呼唤更多的人才,而只有通过全运会,年轻人才有机会展示自己。中国田协为提高中国总体田径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为有潜质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参加大赛和到国外培训的机会,而全运会就是最好的选拔人才的平台。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获得十运会决赛参赛资格的都是04、05年单项积分排名前十六的优秀选手,在经历了两年大赛的洗礼之后,他们代表了各自项目的国内最高水平。这种方式更加科学,也给整个比赛提供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竞争环境。所以在南京的赛场上,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站在刘翔、邢慧娜身后的新面孔。如果年轻的他们激情四射、敢于发挥,请大家记住他们的名字。 强化我们优势技术型项目的技术含量,是我们的突破口,也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所在。因此在这次比赛当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些项目的制胜环节:投掷和跳跃项目,前两赛次能否比出相对令人满意的成绩;投掷项目的出手速度;跳远项目的保持水平速度;跳高项目的动作连贯以及跨栏的节奏和攻栏技术。另外在耐力项目方面,我们训练的“量”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一般在一天两练,最大训练量60公里/天-240公里/周。但是我们缺乏“质”的提高,这里指的是完成这些“量”所承受的负荷和强度,以及长久以来一直被我们弱化的耐力项目的技术。田径项目本身的特点就是比较分散,而耐力项目则更为明显,没有全运会的舞台,我们很难一览无遗。真心希望在南京的跑道上,能够看到步幅大、节奏好的速度耐力超群的选手。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弱项,在全运会的比赛中,内部竞争是十分激烈的。竞争的动力不是我们所缺乏的,缺乏的是一个长线的投入。如果只把这些项目的目标,锁定为全运会冠军的话,我们就谈不上去开拓视野改进技术。我们拥有的将仅仅是四年一个周期,内部的激烈竞争。像跳高这样的项目,也曾经给我们带来过辉煌,而像女子400米栏这样我们从未染指的项目,在2005的赫尔辛基也实现了突破。的确,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些项目我们不可能造就出“刘翔”级的人物,但在一届世界大赛中,我们只有4个大项7个小项去冲金夺牌,确实太寒酸了。实际上在项目的涉及上,我们远未饱和,还有很大空间。十运会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浪里淘金”的绝好机会。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南京的“突破”应该比广州的“超越”更加枝繁叶茂,四年一度的金秋令人期待!(杨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