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昏招”激起连锁反应 广东羽毛球遭遇五银尴尬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16日13:36 南方都市报

  羽毛球赛盘点

  手握6个冲金点,最终连得5枚银牌,昨晚结束十运会赛事的广东羽毛球队有点尴尬。赛前,行内对处于全盛时期的广东羽毛球队仅提出“1枚金牌”的目标存有疑惑,不少人认为这只是广东队放出的烟雾弹,但广东队却最终连“1枚金牌”的任务也完成不了,这对于广东队来说很是讽刺。

  广东男、女团双双杀入团体决赛,又双双在同一日遗恨,打击在同一时间双双发生成为广东羽毛球队在本次十运会中最大的创伤,而创伤的余波也直接影响了队内某些主力队员的情绪,女单“一姐”谢杏芳在单项首轮被淘汰,使广东队再受断臂之痛。赛事的最后一天,本来最有希望夺金的女双项目,两位奥运冠军同样在压力之下遭遇“滑铁卢”。

  相比于广东队的落魄,东道主江苏队则成为了本次羽毛球赛中的大赢家,共得到3金1铜的好成绩,而其中在男团和男双比赛中与广东队正面交锋,此消彼长之下硬生生将两省金牌差距拉开至4枚。

  “昏招”激起连锁反应

  之所以说广东羽毛球队正处于全盛时期,是因为广东队

十运会的出线人数为历史之最,队中国手多达6人,而广东羽球近几年国内外大赛的战绩都相当辉煌。本届全运会,是广东队最有希望在团体赛中问鼎的时机。相比之下,广东男、女队在团体赛中的对手江苏和湖南队都处于新老交接时期,其中湖南女队还出现青黄不接的窘况,本届全运会仅仅依靠总出江湖的老将龚智超和龚睿那支撑着。

  由于赛制改变,夺金热门广东女队在“失魂”排阵的错误下丢掉女团的金牌。如果说四年前的九运会是败在实力差距的话,这回则是败在了自身战术的失误上,如此败阵犹如到口的肥肉飞了一样,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全队的心态失衡,而这种影响在队内持续了一段时间,并间接导致了女单夺冠热门谢杏芳在单项首轮便遭淘汰。

  广东男队在与东道主江苏队的硬拼后依然只能屈居亚军,尽管这只是败于运气,但厄运似乎就此缠住了整个广东队,几乎所有的名将都如倒骨牌一样倒下。

  兼项令国手疲于奔命

  “昏招”的连锁反应在谢杏芳出局后终于打住,广东代表团总部发出“全团减压,降低期望值”的指令之后,广东羽毛球队几对主力双打接连取得胜利,全队气氛得以缓和。但在多个冲金项目上连得银牌,令最有希望为广东队完成“1枚金牌”任务的世界头号女双杨维/张洁雯压力倍增,从而也间接导致了该组合在决赛中的大热倒灶。而除了“天下无敌”的女双组合杨维/张洁雯之外,广东队其余的几队双打稍嫌成色不足,尽管陈其遒/付海峰、陈其遒/张洁雯几名国手组合杀入决赛,但配合欠默契等缺陷依然使其仅得银牌。

  付海峰在男双1/4决赛惊险获胜之后,不停地用冰袋敷着左臂,“他是太疲劳了,从团体赛开始,一场接一场地打,每场都是用左臂发力,肌肉劳损得厉害。”广东队教练陈钊辉说。广东队中的四名国家队主力杨维、张洁雯、陈其遒和付海峰,在本次十运会上每人都兼打三个项目,除了在团体赛中充当主力外,还各配两对双打出战单项比赛,经常是上午打一场,晚上还要打一场。作为冲金主力,四名国手每一场比赛都不敢放弃,从而造成了疲于奔命的局面。

  对比于广东队,不少队伍的名将都为力保各自主项而在某些比赛中选择弃权。江苏队张军为保男双,与搭档钱虹在混双半决赛中弃权;打入女双决赛的湖北队高崚,同样在混双5-8名附加赛中选择放弃,以保存体力。

  团体赛新赛制引起争议

  全运会羽毛球团体比赛从本届开始采取不同于汤姆斯杯、尤伯杯的传统赛制,三位单打选手和两对双打选手的上场顺序不必按照排名出战,这给各队教练排兵布阵留出了更多余地。实力占优的广东女队在团体赛中败于“田忌赛马”,同时爆发了“二龚”假打的风波,使这一新赛制引发一场激烈的争论。

  “受害者”广东队认为新赛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而大多数“局外人”则认为新赛制利弊各半,虽然比赛未必能反映队伍或队员的真实水平,但这种新赛制会使得比赛更有悬念。作为“发明”新赛制的主脑之一,羽毛球国家队总教练李永波称,任何一种赛制都会有它自身与生俱来的漏洞,全运会团体赛新的比赛规则也是如此。

  李永波介绍,新的团体赛制是国内羽毛球界经过多番商讨决定的,“百分之八十的地方队都赞同改制,我们主要的考虑是,以前地方队教练能动性不够,全运会这样的全国大赛本是各地交流学习的好机会,但是因为以前的赛制就是按排名布阵,教练往往不认真研究别的球队选手的打法、特点,对于自身的应对措施也缺少深入考虑,轮到谁上场谁就上,全运会几乎仅仅成了大家聚会的场所,教练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新的赛制则要求教练必须兴奋起来,今年的比赛很说明问题,湖南队教练的心思最终得到回报。”

  特派记者 丁淑莹(本报南京专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2,800篇。


 

评论】【乒羽世界】【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