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园体育场今朝八十岁 风风雨雨往事何其多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23:23 城市快报 | |||||||||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为了防止日本飞机乱轰炸,在民园大门前的空地上,用油漆涂了个几十米大的英国国旗,来往车辆和行人都在旗上穿过。这个地上的英国国旗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英租界以后才去掉。 1943年,日本由于战争的需要,在中国占领区大肆掠夺钢铁,民园的铁栅栏和铁门也未能幸免,全部被拆走。民园的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加之缺乏管理,场地很快荒芜了。秋
解放后,民园体育场回到人民手中,经过多次改建,成为天津市设备较好的体育场所之一。 见习记者 李冰漪 摄影 兰飞 城市快报 1926年10月6日,天气晴朗,市中心热闹非凡,进进出出的华人、英国人云集于此。这时,从一辆黑色轿车里钻出一个身着西服的英国绅士,宽阔的额头透露着智慧和精明,匀称的身材和长腿显示他是一名运动高手,他和身边的朋友热烈地交谈着步入场内。场内人头攒动,拨开拥挤的人群,眼前豁然开朗,场地中间是大型足球场,球场四周是长长的跑道,随着主持人高声宣布:“……民园体育场正式开幕……”掌声雷动,看台上小旗飘扬,栅栏旁边的大杨树叶也随风发出“沙沙”声…… 79年前,这里正在举行天津民园体育场开幕庆典。刚才那位英国人就是参与民园体育场的设计者李爱锐。李爱锐根据世界田径赛场的标准及自己参赛的经验,对跑道结构、灯光设备、看台层次等改建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在当时看来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记者和原天津足球协会秘书田广武来到民园体育场,他感慨地说:“我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来这里了,现在的民园体育场更加漂亮整洁了。”他手指主席台激动地说:“我当年就在这里为大家解说足球比赛。” 早在1903年,英租界的面积向外扩张,从原墙子河以北(今南京路)向南扩占到马场道一带。这一片土地本为低洼沼泽地,无法使用,只好暂时闲置,后来在疏通海河时,将挖出的淤泥通过管道吹到这里才算填平。大约在1918年前后,英租界工部局在这里修通马路,然后将土地分割成小块,卖给军阀、政客、买办等,他们大兴土木,修盖了大批楼房,中间留有一块空地属英工部局所有。1926年初,英工部局用铁栅栏将它围起来,安上两个铁门,在场内西侧盖了不足100米的木质和水泥两种看台,开辟了拥有500米跑道和200米直线跑道的田径场地以及两个足球场。沿着铁栅栏墙种植一圈树木,以大叶杨树为主。当时的体育场南北朝向,面积要比现在的体育场大几倍,这都是根据当时的国际标准设计的。 民园因何得名 据了解,民园的由来众说不一,据一直住在民园附近的老人说,这是英工部局为英国侨民开辟的体育园地,所以叫民园。另外有人说,这片洼地原来叫民园,体育场因地名而得名。哪种说法正确,也无人考证。 至于天津早期民园体育场都举办过哪些比赛,哪些明星到过这里,体育专家对这些细节缺乏了解。在当年的《益世报》中,记者终于找到了民园体育场举办的几场比赛:1931年5月13日下午,天津万国华捕运动会在民园开幕,巡捕参加拔河比赛时神态各异,有的咬紧牙关,有的赤膊上阵,笑料不断。1932年4月30日,华北童子军运动会经过报名预赛后,在民园体育场进行最后决赛,别看是年龄不大的儿童,一个个人小鬼大,拔河、接力敢与运动员一比高低。1934年4月25日,万国越野赛和两英里竞走赛在民园举行,只见场上中国人、英国人、法国人还有日本人、美国人同场竞技。这比赛开始真是有意思,每个国家的运动员的肤色、发色不同,连冲刺的口号都不一样的,场四周拉拉队的加油口号更是五花八门,一时间万国语言在体育场里开了花,只听这边国语里面带着英语,英语里面夹着法语,那边法语里面又有美国味…… 民园第一代老场长 上世纪20年代,为什么要建民园体育场呢?成都体育学院研究体育史的郝勤教授告诉记者,上世纪20年代,有人提出要颁布一部国民体育法。国民体育法的主旨是为推行国民体育的实施,以锻炼国民健全体格,培养国民道德,发扬民族精神及充实国民生活为宗旨,条文中强调国民应参与体育活动,本法之主管机关在中央为行政院体育委员会,另外对学校体育之教学活动,学校运动场地的开放,以及鼓励民间机构推动体育活动,注重体育专业人员的培养,进修及鉴定制度有所规范,每个省必须建立一个体育场。 第一代民园体育场场长付镜如的儿子付国园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十分喜欢体育运动,他们对体育的热爱是受父亲的影响,“我姐姐强项是游泳,我是国家级足球裁判,除了踢球我对其他体育项目也很精通,比如网球、羽毛球等。解放后,民园体育场更加焕然一新,碧绿的草坪,高新技术的塑胶跑道让运动员比赛时更加舒适,主席台和看台更加规范和舒适。” 第一次在民园看球 我差点丢了球票 记者曾经采访过天津早期女青年会总干事,她年过九旬,曾经在民园体育场附近居住,这个人就是郑汝铨。 近日,记者来到郑老家中,这几天郑老身体不太好,总是咳嗽,她刚刚从医院回来,她脸色略显苍白,透着几分脆弱。但见到记者到来,郑老还是很热情,和记者说起她小时候的故事。 我1907年出生,早年就住在和平区爱丁堡里7号,离天津民园体育场特别近,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听说英国人在租界修建了民园体育场,但是我一直没有去过,听说从民园体育场开放后,每天都有英国侨民到那里活动。有的人手拿长条木板,到体育场打类似羽毛球的小球。不久一些学生也在清早到这里参加体育活动,华人便开始逐渐增多起来。 对了,我第一次看足球赛就是在民园体育场,记得我那时二十来岁。有一天我的同学来找我,她神秘地说:“你知道今天民园体育场有什么比赛吗?看,我这里有两张球票,我们看球去。”我当时对体育并不很感兴趣,尤其是足球赛,我觉得这是男生的运动项目。我本不想去,可我那同学是个小球迷,她告诉我:“这场比赛可不一般,张长裕也要来,你知道张长裕是谁吗?他是中华足球队的队长,他的球踢得好棒,曾经带球连过6人进门,球就好像被粘在他身上……知道吗,这场球赛的门票早就卖没了,我姑姑在民园工作,这是我托姑姑特意给我留的。”我见她兴致勃勃,将那球星描述得神乎其神,所以也就答应去了。我如约和同学来到民园体育场,那时候体育场有两个门,门口有工作人员检票,我们准备拿出球票进去看比赛,突然我的同学大叫一声……“哎呀,我的门票不见了!”当时,民园体育场门口进场的人很多,还有很多英国人,英式的老式汽车将路口堵得水泄不通,我们只好找个小角落找球票。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别喊了,你再仔细找找。”我拿出书包里的书开始和她一起找。 她说:“我明明把票夹在书里面的,奇怪怎么没有了呢?这可怎么办啊?”我们找了好久,突然我的同学对我大叫:“找到了,找到了,我放在英语书里了,因为票太薄,没看到,好了好了,我们进去吧。” “唉,虚惊一场,服了你了”我说着和她手拉手走进体育场。 记得当时体育场的门票和当时的电影票差不多,薄薄的一张纸,上面写着座位号。 我们在6排的看台上坐了下来,这里的人很多,看台上栅栏周围坐满了人,他们都是来看比赛的人。这时,两队球员已经从跑道走过足球场进行热身。一会儿,银笛一声“嘟……嘟……”裁判吹响了比赛的哨声,激烈的比赛开始了…… 我每天都去英国球场滑冰 据郑女士描述,上世纪三十年代,邻居都喜欢到民园体育场去打球,因为家离着球场近,吃过饭,经常去体育场活动活动。郑女士说她去民园球场还不是很多,她经常去的还是英国球场(现新华路体育场),她还在上学的时候,每天都到英国球场去滑冰。 我上学的时候,业余活动特别多,滑冰就是其中的一项运动。英国球场开设大型冰场,记得冰场上面有顶子,都是天然冰,场子也很宽阔,我滑冰的技术特别好,那时,我们自己带着冰鞋到体育场去滑冰。滑冰的门票很便宜,就几分钱,所以每天冰场的人都很多,冰场里经常可以看到门口的邻居。 据了解,英国体育场是天津最早的球场。1910年,旧英租界工部局,在和平区新华路建了一个也具相当规模的体育场(即现今的新华路体育场),天津人称其为“大英国球场”。之所以成为球场,是因为这个体育场专供大型球类比赛使用。整个体育场里没有跑道,却建有较高的围墙,场内是木制的看台,非常坚固。经常到这里参加比赛的,大都是一些外籍士兵,有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士兵。每到周末和周日,体育场内总是人山人海,观众不要门票,可以随便看球,球赛的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很是精彩。新华路体育场现今已改为和平体育馆,成为多功能的比赛场馆,可以承办国际赛事。 《益世报》在1933年12月26日隆重刊登“国联战军联”的大标题,“英国球场今天下午两点比赛足球大赛,参加比赛的两队是国联队和军联队,两队足球队员都是由本市中外足球健将选拔而成……”此次比赛轰动全市,从比赛前夕,关注的人就很多,当时每天的报纸也因此十分畅销。比赛那几天,英国球场附近每天都是水泄不通,球场内热心市民为场上的队员呐喊助威,甚至有的大人带着孩子全家来看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