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2012年借奥运伦敦再度崛起 展示人文价值和历史沉积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16:51 全体育
2012年借奥运伦敦再度崛起展示人文价值和历史沉积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A Whole New World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彼得·艾克罗德曾将英国首都伦敦比作人的机体:“不管我们将这座千年之城看做一个逐步迈向成熟的青年,或把她看成一个日渐迟暮的老人,伦敦总有其存在与发展的规律。”世事风云变幻,如今摆在这个青年或老人前的是她建城来最大的挑战——如何办好2012年奥运会。

  等待伦敦的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一次“外科整型手术”,甚至还包括一次“洗脑”的过程。奥运会对一个城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想见,2012年,随着大批外国人的涌入,伦敦人在文化和心理上都将遭受巨大的冲击。但换个角度,这也正是伦敦向世界展示其人文价值与历史沉积的最好机会。

  2012年的奥运会就像一场大戏,伦敦需要自编、自导、自演——搭好舞台,并为全世界观众奉献精彩的表演。一切都要依靠伦敦自己,无论演好演砸,她都将成为人们口头是非的中心。

  活力依旧,或垂垂老矣?伦敦以何等姿态面对压力,将是这座欧洲第三大城市形象的最好体现。

  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但成功举办了1964年奥运会的东京就像一个从废墟崛起的巨人,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了这座第一个走向工业化的东方城市的全新面貌。

  1992年,奥运会使巴塞罗那这个逐渐没落的历史名城成了欧洲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点,也为改造现代城市树立了典范。

  8年后的悉尼奥运会,为“新奥运价值观”留下了最好的注脚。

  通过奥林匹克,每个主办国都更新着自己在世人心中的形象:洛杉矶不仅有好莱坞电影;雅典不仅有帕特农神庙;汉城展示了远东繁忙都市的景象……

  但应该说,除了奥林匹克公园里的爆炸,亚特兰大奥运没有给人留下太多难以磨灭的印象,组织者也没有通过实际行动把握奥林匹克运动在竞技外的丰富内涵。奥运会虽然短暂,但却是四年一度点燃全世界人们内心激情的时刻。很不幸,在亚特兰大,所有的外国人都像是不速之客,突然出现在一个美国式的“大派对”现场。

  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来说,这很滑稽,也很可悲,如果说那是近代以来最失败的一届奥运会,相信很多人都会表示同意。虽然这不是亚特兰大的错。

  后工业时代的英国何去何从,即使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也不甚明了,但至少,2012年奥运会给这个孤独的岛国带来新的希望。盎格鲁-萨克森民族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传统世界闻名,但奥运给伦敦带来的影响绝不只是在贝克汉姆出生的地方新建几座场馆那么简单。对于很多伦敦市民来说,虽然这座城市早已显现老态,但纵览寰球,又能找到几座像伦敦这样历史与革新并重、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

  伦敦的城市中心将因奥运会而向东部推移。伦敦奥组委承诺,奥运期间,大部分运动员和教练员都将在20至30分钟内抵达训练或比赛场馆,要做到这一点,对于目前伦敦的交通状况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伦敦市长利文斯顿就表示:从现在起至2012年,将投入300亿美元以改善该市的交通状况。

  英国人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伦敦东区建设一座“城中城”,现代化的大型体育场馆与奥林匹克主题公园将使这片毫无生趣的土地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伦敦人在申办报告中一再强调要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一笔宝贵遗产,其实改造伦敦本身就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诠释。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代名相本杰明·迪斯累利曾说过:“伦敦不仅是一座城市,也代表了整个大不列颠。”

  举办奥运会将大大改变伦敦的面貌,其程度绝不亚于1666年的那场大火与二战时的德军大轰炸。历史上这两次巨大灾难几乎都摧毁了整座城市,但灾难过后,伦敦人却以更加顽强的毅力重建了自己的家园。

  1666年的伦敦大火过后,眼前的满目疮痍让著名诗人约翰·德莱登诗兴大发,在他眼里,这场大火“锻造了一个更加坚强的城市”,使伦敦就像一个巨人,在灰飞烟灭中巍然屹立”。灾难席卷了13000幢房屋,夷平了430公顷的土地,但在艾克罗德看来,大火给伦敦带来了“全新的、令人欣喜的自由氛围。”

  这样的话对于不列颠轰炸后的伦敦也同样适用。当黑压压如蝗虫般的德军轰炸机还没飞到头上前,伦敦人早已习惯了那一条条肮脏的街道和一成不变的生活。直到炸弹在身边遍地开花时,伦敦人才意识到,表面“平静”的生活是多么不堪一击。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没有天降的大火和希特勒的炸弹,伦敦还将一成不变地枯燥乏味下去。极端地说,是天灾人祸延缓了伦敦衰老的进程。

  乐观与自信,贫穷与富有,机遇与灾祸,伦敦的街道与建筑记录着一切:乔治王时代的教堂紧靠着维多利亚时期的酒吧,不远处,现代化摩天大楼的橱窗又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几百年来伦敦的建设史告诉我们,这座城市的改变不会停止,即使2012年奥运会结束,也是如此。

  伦敦人的眼光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2012年,奥运建设将给这座城市留下一座座永久的丰碑,激励着它继续前进。1898年,法国为举办国际博览会而建造了埃菲尔铁塔,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座宏伟的建筑至今仍是法兰西民族自信与品味的象征。

  三百多年前,当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考虑重建被大火烧毁的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时,他无意中在教堂旧址发现,在一块残破不全的墙砖上刻着一个拉丁词语:Resurgam,意思是“我将再起”。这位伟大的建筑师大受启发,将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视为其核心设计理念,并成功重建了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

  2012年奥运会的组织者和建设者也应时刻牢记这个拉丁词语Resurgam,那样,再度崛起的,将是伦敦。

  2005-2012

  伦敦白皮书

  2005

  7月6日,伦敦成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

  7月,公布奥林匹克公园侯选设计方案和电网工程承包商。

  8月,公布自行车场地侯选设计方案。

  9月,确定各项工程设计方案。

  10月,启动电网工程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

  2006

  温布利球场竣工。

  启动温布尔登网球场翻新工程。

  公布奥林匹克公园承建商。

  茱比莉线翻新工程完工。

  2007

  完成土地征用与场馆设计。

  铁路隧道连接工程竣工。

  开始奥运村和体育场建设。

  温布尔登翻新完毕。

  2008

  希思罗机场5号终点站竣工。

  北京奥运会。

  水上运动中心竣工。

  自行车场地竣工。

  布罗克斯本障碍滑雪赛道竣工 。

  奥林匹克公园自行车越野赛场竣工。

  2009

  奥运会建设工程与准备工作继续。

  2010

  东伦敦线路拓展工程竣工。

  2011

  奥林匹克公园曲棍球中心竣工。

  奥林匹克公园3号场地竣工。

  奥林匹克主体育场竣工。

  奥运村竣工。

  所有永久性设施竣工。

  2012

  停车场建设竣工。

  安排奥林匹克巴士线路。

  7月27日

  奥运会开幕式

  8月12日

  奥运会闭幕式

  8月29日

  残奥会开幕

  9月9日

  残奥会闭幕

  01 伦敦,揭开2012奥运会的神秘面纱

  伦敦奥申委向公众展示了2012年奥运会将会使“衰草谷”(Lower Lea Valley,英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发生怎样的变化。

  02 1500英亩的场地上将建起如下设施:(上)一个水上运动中心,一个新闻中心,一个奥运会主运动场,一个安全保卫中心和三个室内体育馆;(下)奥运村,棒球训练场,曲棍球中心,自行车越野赛车场,以及自行车室内赛车场。

  03 奥运主运动场将为比赛而特别设计建造,可容纳80000人。

  04 奥运场馆的设计方案由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负责,他们同时还负责位于伦敦White City的新BBC音乐中心的设计工作。

  05 奥运村将建在交通最便利的地方。

  06 奥运会期间,运动员可以一直待在这里。

  07 马术比赛将安排在格林威治公园举行。

  08 体操中心将建在伦敦港附近。

  09 曲棍球场地也将建在主体育场北部。

  10 安全保卫中心。。。

  11 将新建一个自行车室内赛车场

  12 山地自行车比赛将在东部的国家森林公园进行

  13 现代五项的比赛将安排在格林威治公园和主场馆。

  14 游泳比赛是将在新建的场馆进行的项目之一。

  15 一个出色的水上运动中心

  16 新兴的东伦敦

  17 其他将在伦敦附近举行的项目,包括将在乌尔维奇皇家炮兵营举行的射击比赛。

  18 新的温布利球场将毫无疑问举行足球比赛。

  19 Lord's将会由射箭场变为板球比赛场地。

  20 一些伦敦著名建筑将成为马拉松比赛的华丽背景。

  21 温布尔登,自然是网球比赛的理想场地。

  22 不过,还有一些项目安排的比赛场地安排将出人意料:排球比赛将可能安排在怀特霍尔中心地带的骑兵阅兵场。

  23 摄政王公园将用来进行棒球、垒球和赛车场比赛。

  24 伦敦港将会建成四个独立的场馆:拳击、柔道、跆拳道、乒乓球、举重和摔跤比赛都将在这里进行。

  25 铁人三项的比赛将以海德公园为起点,以白金汉宫为终点。

  26 奥运会将不会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伦敦市内,如帆板比赛等就将在多西特的威茅斯湾和波特兰举行。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