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网球情深包含强国梦 中国冠军大力劈杀夺锦标(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01:27 城市快报
网球情深包含强国梦中国冠军大力劈杀夺锦标(图)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故事最早发生在手掌之间,据说12至13世纪的法国传教士在教堂回廊里用手掌击球,于是有了网球运动。也有说法声称,这本是两个人的事情,各执一拍的对抗者“不小心”让球在地面与球拍之间跳跃,过网成为一种追求……

  但不管怎么说,与高尔夫球、保龄球、桌球并称为世界四大绅士运动的网球起源欧洲是无可非议了。从最早简陋的网球场,到15世纪穿弦球拍的出现;从16世纪古式室内网球
成为法国的国球,到19世纪草地网球风靡全世界,它传入中国的时候,国人尚未摆脱19世纪饥饿的困扰。

  上海体育学院钟瑞秋教授说,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时代,网球便随之而来。中国体育的先驱者们希望国人能够掌握各种强身健体、救亡图存的运动形式,他们开始了对网球这项运动的一“网”情深。引进西方体育的先驱者拿起珍稀的奖牌号召着整个民族为崛起而锻炼。网球的“权威”一路“狂飙”,揭开了中国近代网坛的序幕。作为一项“舶来品”,虽然它在近代体育界艰难的呼吸中仅仅能够渗透一部分微薄的氧气,但这是一种希望———对于处在困境中的人来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记者 王志辉 翻拍 杜建雄

  城市快报

  外国侨民称霸网坛

  中国冠军扭转乾坤

  钟瑞秋教授说:“其实早在1901年,网球这项活动在上海开始有了单打比赛,但当时的中国人似乎只在‘远观’,并未‘亵玩’。赛场上,只有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侨民挥舞着球拍,根本就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从第一届到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上,那些最早被这种运动熏陶的运动员,比赛中都败给了日本和菲律宾选手。20世纪最初的几年里,近代的中国网球运动似乎被遗落太多。”

  “三十载河西”黯然退场,“三十载河东”阳光普照,当网球运动在中国大地磕磕绊绊地走到1927年,第八届远东运动会时,我国出人意料地把网球单打、双打冠军都夺了过来。从此一鸣惊人,以后的几年里,不论是外侨组织的运动会还是我国自己组织有外侨参加的运动会,冠军大多数都是华人。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选手还进入了戴维斯杯和温布尔登大赛种子选手的行列,真正昂首挺胸地与世界网坛开始了对话。

  钟瑞秋说:“那时候我们能够与世界网坛进行对话,是因为当年我国出了三位网坛的传奇人物,他们带领着中国网球运动昂首挺胸走向世界。”

  华侨英雄谁与争锋

  远东八届傲视群雄

  1906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出生了我国后来的一位网坛名宿———林宝华,他开创了我国网球史上一个“神话时代”。当时澳洲的网球运动较为普及,林宝华自幼耳濡目染,十分爱好这项运动。16岁时,他得到在澳政府外务部做翻译的父亲赠予的球拍,开始了网球训练。转眼6个月的时间过去,当别的同学尚成绩平平时,林宝华已经成为苏格治大学的全校亚军了。虚心的他勤勉而好学,时时注意向高手请教,技术提高得很快,两年后就得到了维多利亚草地网球会的联赛锦标。19岁时林宝华作为维多利亚网球会的代表出席澳联邦比赛,结果获得双打冠军。

  第八届远东运动会的单打比赛由林宝华首战菲律宾选手,正如他的成功之路仿佛“捷径”一样,仅半小时这位华侨球星就神话般地轻巧取胜。赛场上的飒爽英姿让中国观众惊叹,更让世界的网球精英们瞩目。

  就在林宝华取胜后不久,邱飞海同样轻取另一名菲律宾选手。在双打中二人通力合作,又直落三局战胜菲律宾而取得决赛权。第二天的单打和双打中,上届冠军日本队也不在话下。或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等待了七届之后,我国在远东运动会上终于取得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网球锦标。

  一炮打响,全沪轰动,当时的《体育世界》杂志曾报道:“慕两队之威名前往参观者,不止数千,参观席上几乎无插足之地……我军每战一球,或有巧妙之技表演,鼓掌则如鞭炮声,欢呼如同雷鸣,热烈状况实非笔墨所能形其万一。”

  夺冠后为国效力

  对比间正视差距

  林宝华、邱飞海二人在远东运动会以后,定居上海。他们在上海西人草地网球会主办的比赛中,夺取了1930年至1932年三届的“公开双打”和“罗伯杯”冠军。1933年邱飞海与江道章再次夺得这两项锦标。“公开单打”冠军1929年由林宝华所得,1932年、1933年为邱飞海所得。以林、邱为主力的中华网球队自1930年到1934年还连续5次取得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主办的上海国际网球“扶轮杯”锦标赛冠军,这些比赛参加国除中国外还有英、美、日、德、瑞士和葡萄牙等国。

  1924年,我国3名网球运动员———吴仕光、韦荣洛和徐恒在第八届巴黎奥运会的预赛中被淘汰后,坚持自费前往澳大利亚,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第一次参加了戴维斯杯网球赛。由于技战术水平较低,结果可想而知。到了1928年的世界戴维斯杯赛,邱飞海临时有事未去,林宝华、江道章出席了在美国的比赛。中国队在一开始就遇到蝉联七届冠军的美国队,也最终以0:5失利。

  1933年,林宝华与天津“网球之家”的梁佩瑜结婚,在这前后经常往返于津沪之间。他曾代表天津出席过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并参加天津外侨组织的各种比赛,据说他还辅导过宣统皇帝溥仪练网球。而邱飞海则一直代表上海出席全运会,并在上海管理过康悌网球会,抗战前夕返回马来半岛。这两位近代网坛上璀璨的巨星一南一北,给了中国网球的进步提供了两个有力的支点,赛场上下,簇拥一片。

  长江后浪推前浪

  “体育大使”显神通

  钟瑞秋说:“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林宝华、邱飞海宝刀渐老,好在中国网坛后继有人,另一位华侨新星又迅速崛起,他就是许承基。”素有神童之称的许承基1912年生于印尼的爪哇岛,祖籍福建,幼时家境贫寒,不得不中途辍学。但他天资聪慧,学业颇佳,深得师长的器重。16岁时即获爪哇中部单打冠军,17岁时获高级双打冠军,一时间声名远扬。这位旧中国最著名的网球运动员曾是印度尼西亚一家外国体育器材商店的职员,说他热爱网球运动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毫不夸张。这份痴狂感动了当地的一位华侨,这位同样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华侨曾捐资送他去瑞士深造,许承基不负众望。

  1933年,许承基作为爪哇华侨代表回国参加第五届全运会。当时,林宝华代表四川,邱飞海代表上海,三人各为其主,争夺十分激烈。该届全运会的总报告曾描写许与邱决赛时的镜头:“许承基用特殊高妙手法,左右逢源,无孔不入,发球重如炮弹,邱防不胜防,且邱之抽球不及许之有力,许能急抽如矢,直射底线,或轻挑网边,或拦网截杀,使邱疲于奔命。许以高球压击,邱更难应付,精彩百出,掌声雷动。许之技术,表演神化,为国内所仅见。”结果许承基以6:3、6:2、6:0胜邱飞海。只因当届比赛规则规定单打不可兼双打,最后又是按团体分计名次,所以锦标为上海所得,但许承基精湛的球艺已经得到全国网球界的公认。

  到1935年,许承基再次代表爪哇华侨出席第六届全运会,而林、邱均代表上海。激烈的角逐过后,单打进入最后阶段共剩四人,除许之外,其他三人均为上海选手,夺冠决战还是在许、林、邱三人中进行了。赛场上,观众的心随网球起落而跳动,裁判目不转睛地盯着场上的蛛丝马迹,连空气都紧张得凝结起来,一滴滴汗珠在三位健将的脸上流淌。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年龄以及技术优势之后,这一次的狭路相逢,许承基成为最终勇者,他以3:1胜林宝华,再以3:0胜邱飞海,正式掀开了网坛擂主的新篇章。

  同一年,他和郑兆佳代表中国参加了美国举行的戴维斯杯网球赛,第一次取得了赢两盘的战绩,打破了中国参加该项比赛以来从未得分的记录。1936年,中国队第四次参加戴维斯杯赛,这次在欧洲区,以0:5负于法国。1937年第五次参加戴维斯杯欧洲区的比赛,许承基胜了两场单打,但在与徐炜培搭配的双打中失利,2:3负于新西兰。不以成败论英雄,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许承基已经具备了世界一流选手的水平,因此授予他“国际网球新星”的盛誉。

  1936年以后,许承基留居欧洲并参加了温布尔登网球赛。1937年,他在单打中连捷三轮,到最后32人才被淘汰。1938年的他已被温布尔顿温布尔登大赛列为种子选手,而当年的比赛打到最后16人才失利退场。许承基在1938和1939年获得英国硬地网球锦标赛的两届冠军。这一时期,他的竞技水平达到高峰,曾战败英国一流选手奥斯丁、史蒂芬尼等,并连得英国伯明翰网球赛的三届冠军,保住了伯明翰杯。英国的邓录普橡胶公司曾资助他周游世界,许承基成为第一位拥有那么多荣誉的中国网球运动员。由于他不断地代表我国在各国巡回比赛,所以国内舆论界都誉称他为“体育大使”。

  “球王”慧眼识英才

  “伯乐”网坛立大功

  故事说到最后,似乎已经结束,但钟瑞秋教授却说:“其实,这些网球名宿得以为中国的网球事业贡献力量,全是因为一名与网球毫无关系的‘伯乐’,他就是我国足球名将李惠堂。”

  1927年的夏天,上海乐华足球队访问澳大利亚,“球王”李惠堂因爱好网球,在足球比赛的间隙去我国驻澳领事官邸看网球比赛。当时正巧林宝华在打球,李惠堂很是佩服林的高超球艺,于是便有意请他回国参加当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八界远东运动会。经李惠堂急电向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推荐,林宝华回到上海后参加了中华网球队。同时,住在槟榔屿的马来半岛网球冠军邱飞海也回国参加了中华队。精英的入队使得中华网球队实力陡增,得以在远东运动会中立显神威。

  谈到许承基的回国,同样要归功于他。1929年,上海乐华足球队访问爪哇,李惠堂在网球赛中看到许承基能以儿童身份获爪哇的混合双打冠军,认定他以后必成大器,立意劝他回国。以后,他每年经过那里都要找许承基劝说一番,苦口婆心,言传身教。直到1933年,许承基终于答应作为爪哇华侨代表回国参加第五届全运会,李惠堂的一颗心才算落了地。

  历史的进步需要英雄,更需要发现英雄。李惠堂就是这样一位纤夫,他本是足球界的“老大”,但怀着的却是一颗民族心。他看到过惨痛的经历,领教过落后的代价,他舔拭着让人触目惊心的伤口,寻找着可以挽救民族体育危亡的人才。如果没有他,也许网球史上许多个“第一次”都要延迟,如果没有他,也许世界不会知道中国人也可以打好网球,如果没有他,林宝华、邱飞海以及许承基将不会出现在中国的网球场上。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五环梦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