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磨砺中领悟人生境界 单纯张怡宁怡视天下宁者为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14:13 乒乓世界
磨砺中领悟人生境界单纯张怡宁怡视天下宁者为王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本刊记者 梁慧敏

  “可能一般男孩不喜欢……可只要喜欢上她,肯定是特别特别喜欢”

  从亚军到冠军的距离有多远?

  很近,一尺高的领奖台而已;

  很远,张怡宁世乒赛上走了6年那么久。

  1999年,初出茅庐的张怡宁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就获得单打亚军,随后两届世乒赛,一次季军,一次第二。张怡宁太渴望冠军了,每当离成功只有一步时,她反倒容易患得患失。“我是把所有的错误都犯过以后,才知道不能这样走。四年里,我感觉路走得特别艰辛,有过成功,也有失败,积累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从2003年到2004年这一年,我有过状态最好的时候,也有最不好的时候,什么样的球都输过,什么赢球的感觉也都有过,这些经历都成了我最宝贵的财富。”在上海,第四次踏上世乒赛之旅的张怡宁,目标直指女单桂冠。“我在冲顶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是从世乒赛开始的,所以这次希望在上海能有所突破,尤其单打上能拿一次冠军”,在正定备战时,张怡宁这样说。6年后的上海滩,张怡宁终于如愿以偿,领奖台上的一步之遥,对于她意味着突破,因为这一次,她战胜了自己。

  “我不是一个自私的人”

  “1999年、2001年,参加世乒赛的时候,自己比较年轻,虽然说有机会,但各方面都不成熟。2002年亚运会,当时在女团、女双接连失守的情况下,能拿下女单冠军非常不容易,感觉自己的气势一下子上来了。”同年的世界杯、总决赛女单冠军,让张怡宁在年底的世界排名中第一次尝到了榜首的滋味。

  “2003年巴黎世乒赛的时候,我也有很好的机会,但当时技术、思想、经验上可能还没到那个份儿上,所以打到最后,还是没能拿下比赛。”厚积而薄发,张怡宁在失败和挫折中积攒着力量,期待一次酣畅淋漓的爆发。在雅典奥运女单决赛中,张怡宁完美演绎了沉稳与激情。“运动员在比赛中完全打进去,就感觉不到周围环境,可能就是所谓的忘我境界吧。奥运会决赛跟金香美有一局球,当时10比6领先,我就以为打完了,准备交换场地。”那场球让张怡宁体验到了打球的一种境界,从此她明白,自己的更高目标不仅是运动成绩,更应该是一种人生境界。

  备战上海世乒赛,站在山上往下看的张怡宁,感觉解放了,封闭训练没有以往那么苦,每天都会有新鲜的感觉和比较大的收获。尽管在备战的最后阶段,张怡宁的肩部受伤,可她看上去却显得很轻松,因为她已经渐渐学会享受乒乓球带来的乐趣。

  张怡宁第4次踏上世乒赛征程,她一路4比0杀入决赛,几乎没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决赛对手是自己的队友,同样来自北京的郭焱,“决赛不可能好看,进了决赛大家手上都紧,打得可能不像平时那么流畅。其实,打到大赛决赛,比的不光是技术,真正技术成分可能占得很少,打得更多的是‘人’,看谁能摒到最后。我进决赛的次数多,所以在经验上比大郭丰富。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就看谁更能摒,能够坚持到最后。”张怡宁这番“摒”的功夫也是在愈战愈败,愈败愈战中锤炼出来的。在磨砺中,她渐渐走向成熟。

  “2005年应该是我比较成熟的一年,这枚女单金牌是我走向成熟的第一步。”等待了6年的世乒赛,收获了一个圆满的结果,可在张怡宁看来,这种成功的喜悦还是没法跟奥运会时相比。“我当然非常想拿这个冠军,能拿最好,可拿不了也没什么。不像奥运会前,感觉自己为了乒乓球要死要活的,可能因为那是自己太想要的东西,不知道结果的时候,很长时间感觉都在受煎熬。至于大满贯,都是外界在说,从我内心来讲,并没觉得怎么样。有时感觉外在环境也不断给你压力,让你必须去拿这个冠军。”

  人生要不断面临选择,而作为一名优秀运动员,必须选择不停地去攀登一座座事业的高峰,追求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刺激,目标永远瞄准更高更远的下一座。张怡宁说:“只要选择了,我就会坚定地走下去,而最难的是选择本身。”在经历过起落沉浮后,她选择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我不是一个自私的人,我能有今天的成绩,很多人都在为我付出,所以现在拿冠军不只为自己,也要为我的教练,为所有帮助关心过我的人。”女单决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怡宁说要把这枚金牌献给她的教练、队友和中国乒乓球队这个光荣的集体。

  王楠在与张怡宁蝉联双打冠军后,给了张怡宁很高的评价:“她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大家看到的都是她比较辉煌的一面,但她在事业上吃的苦,受的罪,只有她自己知道。虽然张怡宁表面上比较冷,可她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非常完美的一个人,今天她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她应该得到的,至于以后的成绩,她取得的比别人好得多,都很正常。”在记者的追问下,王楠开玩笑说,如果非要说她的缺点,那就是不太爱笑,不过跟我们在一起时还好。

  天秤座的张怡宁很喜欢自己的性格,“我属于比较理性的那种,所以喜怒不太会挂在脸上,多高兴和伤心的事,也只是一会儿就过去了,我挺喜欢我这种性格的。”说这话时,自信和率真写满了她整张脸。

  女单获胜后,张怡宁忘情地用手指把自己的一个吻传达给场边的摄像机镜头。“当时就是觉得好玩,我又想摸它(镜头),又怕把它弄脏了。”此时,这个刚刚加冕女单桂冠的23岁女孩却像个童心未泯的孩子,“别看我这么大的人了,其实还很小孩。”张怡宁说着,自己就笑了。然而,比赛结束后,她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回北京,跟家里的京巴狗熊熊好好玩上一阵,“我想死它了”,说着张怡宁打开手机上熊熊的照片,“你看它眼睛多忧郁啊,肯定是想我了,我们家熊熊对女生都比较好,可一听到男生粗粗的声音就会比较害怕。”据说,有时张怡宁外出比赛,打国际长途回家,还不忘跟熊熊说上几句。

  在北京,张怡宁请了一个老师教她学英语。“趁着年轻多学点东西没坏处,加上我本身也挺喜欢语言的。一周最少两次,最好三次,一般从晚上七点半到九点。以前我学德语都没有语法,初步接触英语语法,觉得有点难,不过我挺喜欢的,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学好。”在正定备战时,张怡宁也没耽误功课,跟心理老师学了一阵,老师连夸她真下功夫。虽然学习占用了她本来就有限的个人时间,可张怡宁说:“既然想学,肯定就要牺牲一些东西嘛。”

  对于比赛,张怡宁同样懂得有舍才能有得,“今年还有十运会,明年世乒赛团体,亚运会,比赛一个接一个,2007年开始全面备战2008年奥运会,然后就是北京奥运会。至于今后比赛的目标,肯定不会说所有的比赛都要,我想我的目标还是战胜自我。”

  “张怡宁太棒了!”

  世乒赛前的封闭训练,中国队一直强调“加压、排压、抗压”,而主管教练李隼一直在给张怡宁施压,“奥运会之前压力那么大,而且她技术状况并不好,都拿了,说明张怡宁承受压力的能力非常非常强。”在正定,李隼从不担心张怡宁会被压力压垮,让他隐隐担忧的是张怡宁发自内心对于冠军的渴望,“关键是她拿了奥运冠军以后,对待世界比赛的看法,她肯定很想拿,可夺冠的愿望会不会像奥运会以前那么强烈,在真正遇到困难,需要她用意志顽强去顶的时候,她还能不能像奥运会前表现得那么坚决,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能坚持把事情做好。其实,张怡宁真正的理想,她最想拿的还是奥运会冠军。”

  施压的过程同样要讲究艺术,特别是队伍到了上海以后,在训练中张怡宁有时处理球还显得随意。李隼急在心里,“我一宿没睡,早晨6点多起来,餐厅一开门吃了早饭,就一个人出去遛达,这次对于张怡宁是个很好的机会。”而运动员一辈子能有多少次这样的机会,李隼想尽各种办法要“逼”张怡宁拿这个冠军,“一定要让她拿,等日后回忆起来,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李隼找张怡宁很深入地谈了一次话。张怡宁回去以后,给他发了很多饱含深情的短信。“我感觉已经触动了她,短信里她说了很多动情的话。可她本身有伤,在面临冲击,真正遇到困难时,她可能又变得不坚定。”在训练中,李隼真的跟张怡宁发了一次火,他摔拍子,砸球,“我最后拿球真砸她,因为我觉得她行,所以才这么做,如果换了其他孩子,我可能就不这么做了。张怡宁真的太棒了!”离比赛还剩一天半的时候,李隼感觉张怡宁有了那种要拿冠军的状态。那天抽签结束后,问李隼,张怡宁的签如何,他说:“对于张怡宁来说,签无所谓好坏,碰谁都一样,主要看她自己。”

  成功的人往往具备一些特质,而他们从小可能就表现出与众不同。“张怡宁从小就跟其他小孩不一样,那时候跟大队员打比赛,一般小孩都有点发怵,她才不管你是谁呢,能给你赢就赢了。”当年,李隼曾试过,当着很多人的面,跟张怡宁说,“你这场球要是赢不了,以后我就不带你出来打比赛了。”这种话对小孩子来说是很严厉的,可但凡这种情况,张怡宁全部超水平发挥。

  “张怡宁的下意识反应超出人,这种东西是她与生俱来的,也是她真正过人的地方。”带这种天才型运动员,李隼有自己的心得:“这种运动员本身具备很好的思维方法,重要的是能把她的思想,通过你的方法,跟你接上轨,然后把她引到正确的路上。因为有时候容易当局者迷,当她想不开的时候,帮她想开,让她解脱,就足够了。现在觉得张怡宁大气,可以前女孩全部陷在输赢里,在这种集体竞争中怎么可能大气?都是慢慢培养、灌输,才一点点显出她大气。但这小孩本身不错,她不太注重外在东西,不管外界媒体怎么说,她有自己的一套东西。她不喜欢抛头露面,不喜欢风光,这些都是她的优点。”在李隼眼中,张怡宁绝对是有个性的运动员。

  “张怡宁这种女孩,可能一般男孩不喜欢,感觉表面上很冷,可跟她接触,只要喜欢上她,肯定是特别特别喜欢。她很单纯,对谁好就对谁好,不会来假的,也不做作。”李隼教练的这番话用在宁迷们身上也非常合适。5月5日晚上的女单决赛现场,张怡宁的球迷团打出了“张扬个性、怡视天下、宁者为王”的横幅,看台上的这些宁迷们是懂得张怡宁的。

  “希望宁宁更完美”

  女单决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张怡宁,她的家人有没有来看比赛?张怡宁回答:“应该来了吧,他们说了要来,不过就算来了,也不会让我知道,我也尽量不去想这些事情。”

  打完女双决赛,张怡宁看到了坐在看台上的妈妈和舅舅,朝他们挥了挥手。她妈妈说:“这几天都是我们看着她,那天我们位置比较靠后,不知她怎么看见的,这才算跟宁宁第一次见面。”其实,妈妈和舅舅4号就到了上海,可为了不让女儿分心,妈妈一直没跟她联系。

  “以前我也跟过她出去打比赛,她总挂念我吃了没有,知道她有这个毛病。所以,这次我把她所有的念头都堵死了,事先就跟她说了,让她安心打好比赛,其它的都不要想。”来上海,妈妈当然是想见证女儿的胜利,可如果因此打扰了女儿,妈妈说,那会成为她最大的遗憾。

  抽完签以后,张怡宁给妈妈发了个短信,大意是我一定会努力,在比赛中一场场去打。妈妈感觉女儿的心很定。“宁宁经常说,她没什么豪言壮语,比赛中不管抽到什么样的对手,都得一场场打,我觉得她也是吸取了以前比赛的教训。现在我总结宁宁打比赛就是‘鼠目寸光’,只想着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每一分球,每一局球,每一场比赛打好,至于能拿多少块金牌,都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去年张怡宁出征雅典前,妈妈很揪心,可这次她觉得轻松了很多,“毕竟奥运会最难拿的都拿到了,而且这次走之前,宁宁又有伤,所以我对她没什么要求。”女队从正定回到北京,妈妈去接宁宁,才知道她的伤情。“她一直跟我说,运动员有点伤病很正常,不用担心。临来上海前,她要去打封闭,我想陪她去,毕竟妈妈在身边会好一点,可宁宁坚持不让。我原本以为她们几个队员一起去,后来才知道只有宁宁一个人,队医陪着她去的。”为此,妈妈心里难受了好一阵,在母亲眼里,女儿的健康是第一位的,我每次比赛前都跟她说,“只要你平平安安回来,比拿多少金牌都重要。我想天底下的妈妈可能都如此,孩子的健康快乐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小时候,宁宁在东城体校时,妈妈问她,你能不能进什刹海,她说:“能!”等进了什刹海,妈妈又问她,你能不能进北京队,她说:“能!”进了北京队,问她,能不能进国家队,她还是回答:“能!”女儿每一次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她也从来没让妈妈失望过。可等女儿真正披上国字号战袍,征战国际赛场时,妈妈却很少再跟她提具体目标了。“我觉得宁宁在事业上已经非常执著追求了,我们做家长的不愿意再给她压力。尤其这次,可能外界媒体,球迷,包括教练都希望她能拿冠军,但我们一直没跟她提过比赛的事情,甚至连她训练的情况都没问过。”妈妈希望亲情带给女儿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因为女儿永远比金牌重要。

  出征前,按惯例,一家人要出去吃顿饭,那天看宁宁兴趣不大,妈妈便在家做了一顿西红柿面给她,取意“顺顺溜溜”。

  身临现场,女单决赛对郭焱那场球,还是让妈妈体验到了紧张。“心就像被人一拳一拳在捣,咚咚地想,我生怕旁边的人听见,一个劲看周围,脸涨得通红,坐在那里没办法,只能不停地喝水。我本来是心动过缓,可看她们打决赛,心跳快得不得了,吃了一瓶速效救心丸也没用。”妈妈笑着说,这可能就是痛并快乐的感觉吧。

  6号晚上,比赛全部结束已经11点多,当晚张怡宁要过来跟妈妈一起住。可回到酒店,妈妈看到很多球迷还在等张怡宁,想要签名。等宁宁到她房间,她让女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刻下楼,先满足那些球迷的愿望。“他们有些是从外地赶过来的,等了这么长时间,所以我让宁宁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一直到凌晨2点多钟,张怡宁才跟妈妈、舅舅坐下来,一起吃顿饭,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

  “等王楠退役后,张怡宁要承担起更重的担子,我希望她不仅能在技术上不断进步,我还希望她能把中国乒乓女队的形象塑造得更完美一点。她自己也要踏踏实实走好这段路,一直到2008年。”A型血的妈妈说自己很追求完美,所以希望女儿能更完美一点。

  采访手记

  5月6日,世乒赛的最后一天。女双决赛后,张怡宁要看男单决赛,于是边看王励勤与马林的恶斗,我们边聊她这次的上海之行。“比赛打到这时候,手底下都紧,你看他们这球”,这场比赛让张怡宁联想起昨天跟郭焱的女单决赛,“所以说,决赛的球不可能特别好看。”她不时转过身,问身后的陈(王+己),这个球,男孩为什么要这么处理,还跟一旁的大郭说:“以后真应该多看看他们男孩打球。”

  记得女单打过两轮后,在场地里看到张怡宁,随口问她,妈妈这次来吗?她却反过来问我:我妈来吗?

  那种心无旁骛的感觉让人觉得:这个冠军非她莫属。教练韩华在评价郭跃输给郭焱那场球时,由衷地说:“比起张怡宁,郭跃差远了,比赛中还是想得太多,张怡宁已经到了一种境界。”

  采访中,一个三四岁的小孩从我们面前走过,忽然停住了脚步,张怡宁低头看到孩子的鞋带松了,便弯下腰给他系,打了一个结后,发现鞋带还是太长,怕孩子被绊倒,细心的她又系了一个结,才放心地摸摸孩子的脑袋,让人家叫她阿姨。“我最喜欢的就是小孩子和小动物,凡是哺乳类的动物我都喜欢。”而据说,玩和小动物是最能让张怡宁兴奋起来的话题。

  女儿是妈妈最大的骄傲,但对于金牌,妈妈早已习以为常,“她上次奥运会回来,我们也没怎么样,好像都习惯了。”妈妈最欣赏的是女儿的豁达与宽容。

  而善良的妈妈还有一颗善感的心,“看到记者席上那么多年轻的面孔,有些可能跟我们家宁宁差不多大,他们在那里辛勤工作,精彩的比赛哪里顾得上看啊。相信他们同样是他们父母的骄傲。”看到宁宁给了摄像机镜头一个吻,妈妈说,她以为那是宁宁对所有在场记者的致谢呢。


  免费去意大利观看冬奥会 报名:荣誉的见证 奥林匹克梦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张怡宁新闻

 

评论】【乒羽世界】【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BOCA百年纪念


解读HOMER


air force 180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