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竹传响惊天籁 百家抖出精气神--百岁空竹演绎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31日16:31 城市快报 | ||||||||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早年间的天津初夏,大街小巷常有阵阵悠扬动听、千回百转的嗡嗡声飘荡在空中。这是小孩子、大人甚至是老人在抖空竹。只是现在,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里,已是很少见了。 有人说,时代的变迁让游戏内容也随之改变。也有人说,那些会抖空竹的人才是生活的“艺术家”,他们是能听懂空竹转动时发出“嗡嗡”欢快声音的人,他们是会用两根杆
记者 王志辉 摄影 杜建雄 城市快报 天津名叫“闷葫芦” 百岁空竹讲旧事 据天津民俗学家张仲介绍,天津民间一直把空竹叫“闷葫芦”。这有点名实不符,既然是“闷”,当然是无声无息,不过这却说明空竹的起源。天津有些方言词语,是明代军卫时期遗留下来的。古代有一种“车木玩具”,以浙江南部泰顺县(今温州附近)最为有名。当时的“闷葫芦”就是将木头镟成两个木饼夹着一个木轴(轴中有细颈),然后用绳抖动,可以旋转但不能发声。一直到了清朝初期,这两头的木饼才被民间艺人改造成风匣,有哨可发声,就成为现代的空竹,所以叫做“风葫芦”。 他还说,京津一带最有名的风葫芦,是天津天后宫附近修竹斋的“刘海牌”,选料时不但竹坯要长江上游的新竹,而且苎麻、鳔胶也都选用上乘的。因此,所制空竹有韧性、严实,不怕摔(空竹抖起来,容易磨断线绳,空竹落地常摔毁;好竹好麻好胶,起到胶固作用);而且越“灌”越瓮声瓮气。空竹猛抖俗称“灌”,次品有灌“飞”(散了风匣)了的。 记者来到了已经有132年历史的“修竹斋”,虽然这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景象,但那份神韵还保留着。屈彦晖是修竹斋的第四代传人,据他介绍,“修竹斋”是空竹世家,几代人就是围着空竹转,由于历史原因,到了他这一代,制作空竹已经不是主业了。但是,空竹自小就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他听父亲屈德武回忆,在他父亲小的时候,每逢春节,大街小巷里成群结队的孩子都在玩着空竹、风车这些现在的孩子们已经生疏的玩具。空竹伴随了他父亲的整个童年。 屈彦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多年的一对已经132岁“高龄”的大空竹。之所以说它大,是因为它们每只重约10公斤,直径34厘米,身长49厘米,屈彦晖说:“抖这个大空竹,臂力不好可不行,而且光有劲,没有技巧,同样也抖不起来。我是没这个技巧,去年我父亲还把它抖起来了,围观的人一直叫好。其实,这是132年前修竹斋刚创门面时,挂在店面里当‘幌子’的。现今,它很可能就是空竹收藏里‘年龄’最大的一个了。” 记者看到,整个空竹只有一层楼子,共两响(空竹身上一个小孔是一响)。全身用黑漆包裹,在风匣上画着各种花的图案,但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已经看不清了。据屈彦晖介绍,这个空竹“风匣”上下两边是用木制的,“风匣”边用竹围成,因为它是两头的空竹,在连接部位有一对用檀木制成的凸起头。屈彦晖指着连接轴说:“这个空竹太重了,抖起来怕空竹从中间断开,所以连接两个头的就用铜管,抖它的时候,可不是用一般的线绳,而是要用一根牛皮带,抖起来嗡嗡作响,很有气魄。” 小玩艺看似简单 花样繁杂技艺多 据屈彦晖讲,他父亲屈德武虽然已经69岁,但空竹抖得还是让人叹服。“纺花、织布、二龙戏珠……父亲会的花式不算很多,但也算是绝技了。”屈彦晖说,“抖空竹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是因为这项运动有很多优势。首先,抖空竹比较简单,只要一个空竹,一根线就可以玩了,它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室外室内都可以。其次,不受时间限制,冬天可以玩,夏天也可以玩。虽然玩起来比较简单,但其运动价值却是不可低估的。” 虽然修竹斋的主人自谦“只会做,不会玩”,但一玩起来,却是毫不含糊。随手拿出一只单轴空竹,用一根细绳在轴上绕上几圈。屈彦晖说:“这绕圈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要绕上三绕,玩的时候松一圈再绕一圈。天津人叫这是‘扣’。”随着左右手的一升一降,空竹抖起来了! 据他介绍,玩空竹的技巧有许多“专有名词”,比如“鹞子翻身”、“金鸡上架”、“正钓鱼”、“反钓鱼”,还有“压辘辘”、“大撒把”……玩者用上肢做提、拉、抖、盘、抛、接;下肢做走、跳、绕、骗、落、蹬;眼做瞄、追;腰做扭、随;头做俯仰、转等动作,要在最有利的一刹那控制它,并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过早过晚都要失败,这就需要做到反应快、时间要准、动作灵敏协调。 所有动作里最让人叫绝的是“蚂蚁上树”。长绳一端系于树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忽然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高空,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稳稳接住。这项绝技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了。 空竹大发展 杆式百样精 空竹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无论怎么样,都离不开能够抖起它来的“杆”。屈彦晖说:“杆是抖空竹的必备器具,一般杆的直径约8~12毫米,特殊需要也有更细或更粗的,长度为450毫米至550毫米,现在的长杆技艺杆长多大于1米。” 杆的材质传统的使用竹、木,而现在则多用玻璃钢棒或工程塑料棒,也有用钓鱼竿改制的。为了增加表演的花样,在杆上还附加了许多附件如:托碗(直径60毫米)、挂钩(横、竖两种)、支杆等。线绳是用一般的棉线,可以买也可自己搓制,无论买还是自己搓都要注意线绳拧的方向,右手抖空竹线绳向右拧,左手抖空竹线绳向左拧,反了则会自动解开。 空竹抖出精神气 开心健身两相宜 其实,空竹除了能给人带来快乐,还会给人带来健康。抖空竹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反应、灵敏和动作协调的能力,抖空竹使上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很大的锻炼,同时也使腰部得到锻炼。而跳跃时,则不但要跳,腰部的动作也很重要,上肢随同摆动,有时颈部也要运动。连续跳跃,心跳可以加速。由此可见,抖空竹的确是一项全身运动,有时还很激烈。经常参加这项运动,不仅可使上下肢肌肉、韧带富有弹性,关节灵活,而且可使心、肺系统得到全面锻炼,起到增进身体健康的良好作用。 屈彦晖说:“抖空竹寓游戏于运动之中,只要玩得开心,合理掌握运动量,不但能够达到强身之目的,还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其锻炼效果堪与慢跑、游泳、骑车、划船、爬坡、越野和徒手体操相媲美。” 抖空竹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体育运动,它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一种优美的艺术表演,很具观赏性,屈彦晖说:“它同武术一样,应该加以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 直径一米大空竹 做出百年奥运情 据了解,去年有个直径一米的大空竹在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六合村村民家“横空出世”。它是一个双层单轴、直径108厘米、有165个哨的巨大空竹。据其制作者,号称“空竹张”的张国梁师傅介绍,这是国内目前可用来抖动的最大直径的空竹。 这个空竹名为“奥运”空竹,整个空竹直径达108厘米,寓意为到2008年现代奥运走过108年;柄长28厘米,寓意该空竹是在28届奥运会期间制作。张师傅还将自己的心愿“祝贺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重大成绩,祝愿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也写在了空竹上。 古今雅号各不同 杂技项目显灵气 相传,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在《水浒传》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于宿太尉保举之恩而做诗云:“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漫徒劳。”当然,小说是后人所写,但也表明,写书人的时代,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 据考证,空竹最早是由陀螺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儿童玩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空竹有不同的名字。明清以前,人们叫它“空钟”、在南方有人叫“嗡子”、天津人叫它“风葫芦”或者“闷葫芦”、四川人叫它“响簧”、上海人叫它“哑铃”、山西人叫它“胡敲”、长沙人叫它“天雷公”、台湾人叫它“扯铃”、北方人大多叫它“空竹”。 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边描写:“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这里是说,把空钟“刳木中空(实则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开小孔)”,口内装半圆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严,成为风匣;板之圆心穿竹棍,上长下短,用粗线绳绕在长柄上,“别一竹尺有孔”,将绳儿穿过竹尺的孔,用力勒紧,然后急放,空钟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转并发出哨声(气流入孔因压强大又排出)。空钟就是空竹早期的称呼,与现在不同,玩它的时候动作不是抖,它的转动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据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个孩子正在抖空竹,旁边还有个孩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这幅画里抖空竹的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据了解,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如果场景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相当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