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谁敢弯弓立马 看我百步穿杨--中华古老兵器弓箭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31日16:14 城市快报
谁敢弯弓立马看我百步穿杨--中华古老兵器弓箭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一种存在上万年的古代兵器,在奥运赛场上成为了竞技的项目;一种杀人的利器,在奥运赛场上成为了愉悦身心的运动。擎弓搭箭的刹那,体育竞技之美令这项古老的兵器染上了和平的光芒。弓与箭的合一,人与弓箭息息相通的境界,展现了弓箭的现代生命力。

  记者 黄卫 翻拍 杜建雄

  城市快报

  一次反弹力

  弹弓变弓箭

  在近代火药武器问世前漫长的岁月里,弓箭一直是决定性的武器,没有其他青铜或钢制的武器能代替弓箭的作用。中国人的祖先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已经广泛地使用弓箭。山西朔县距今2.8万年的旧石器时期的遗址里出土了用燧石制造的箭镞,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最早的使用弓箭的证据。

  中国的四大发明源于发明者不懈的追求与改进,但弓箭的发明却可能是灵机一动。中国古代认为“弓生于弹”,即弓箭的产生与弹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甲骨文中,“弹”的写法是一张弓在弦的中部有一个小囊,用以盛放弹丸。在虎狼出没、部落冲突频频的原始社会,弓箭在发明后,立时成为最热门的兵器,而且,这种兵器的优势一直保持到近代火药枪械发明前。最早的弓箭十分简单:“弓者,揉木而弦之以发矢”,烤弯的木棍两头绑上动物筋腱就是弓了。随着手工技术的提高,弓箭的制造越来越复杂,威力也越来越大。

  中国复合弓

  制法传千年

  在北京石景山中国射击射箭中心宿舍楼内,记者有幸见到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射箭冠军、原中国射箭队教练徐开才先生,他收藏了各种弓箭以及古代弓箭的零件。

  徐教练介绍说,随着制弓技术的发展,弓箭逐渐得到改良。箭加装了镞还有羽翼,提高了穿透力和稳定性。同时弓也得到发展,由单体弓(一条木头或竹子为弓臂)最后发展到了复合弓(由竹木干材加上动物角组成的多层弓臂)。在东周时期,中国复合弓的制造技术业已臻于成熟。复合弓的制造代表了古代制弓术的高峰,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专有“弓人为弓”一篇,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结。在此后的两千年内,中国,或者说亚洲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制弓术与考工记相比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考工记》对于弓的材料采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都有较详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了分析。《考工记》中认为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为重要。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考工记》中注明: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这些木头的材质坚实无比,任凭推拉也不会轻易折断,发箭射程远杀伤力大。南方弓与北方弓在材质上明显不同,南方多用竹子为干,而北方,特别是东北一带尤其以这种硬实木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北方军队总能占得先机的原因之一。

  “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据《考工记》,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即牛的头上顶着的不是牛角,而是两头“牛”)。中国北方多是黄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来代替,从这一点讲,这又是南方弓的长处。

  “筋”,即动物的肌腱,贴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入。据《考工记》,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匀润泽。

  “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工记》中推荐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制备方法“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黄鱼鳔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丝”,即丝线,将缚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据《考工记》,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

  “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够起到保护弓臂的作用。

  一张完整弓

  要等两三年

  一张好弓不仅要材料好,还必须遵循固定的方法,不能偷工减料。明代顾煜曾著述《射经》四卷,明确说明了怎样制造一张好弓。

  “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细密;春天治角,自然润泽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自然紧密;寒冬定弓体,张弓就不会变形;严冬极寒时胶、漆完全干固,故可修治外表。春天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上述繁复的工艺程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间。在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项工作可交错进行,流水作业,所以每年都会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张弓而言,其工时是无法缩短的。

  徐教练介绍说,弓的制造方法尽管一样,但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弓的受力度。按照力量的大小,能拉开120斤弓的射手,在当时被称为“虎力”,而普通的射手只能拉开60斤的弓。按照射手的力量大小,工匠们制造出不同拉力的弓,以便射手们挑选。

  箭射红绳

  原来箭头种类多

  当一张合格的弓制得后,箭的好坏就是决定使用威力的关键。

  多数人认为,弓的制造工艺复杂,材料多样,技术含量肯定要高于一个箭头与箭杆组成的“箭”。其实,这样的想法绝对错误。箭头与箭杆的比重首先是射手准确性的第一要点,比例不恰当,箭发射出去就没有准星,成了“蒙事箭”。按照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箭头一般在两寸长左右,箭杆长两尺,箭杆的材质南方以箭竹为主材,北方以柳木、桦木为主。不管是竹质还是木质箭杆,都必须光滑且重量均匀。

  在古代的著名射手中,许多射手都有自己独特的本事,如百步穿杨、箭射红绳、没羽入石等等。在赞叹他们的绝技同时,许多人对这些射手的本领也产生疑问,能够做到百步穿杨(杨树叶)说明射手的本领,但用箭头将远处(百步之外,约50米)的细红绳射断,这难免有些夸张。小小的箭尖如何能准确地射中红绳?即使现在,用带有瞄准器的弓箭甚至是高精度的狙击步枪,也不敢说能够做到。

  不过,如果看到《射经》中的箭图谱,这个疑问自然迎刃而解。在中国古代,箭头的种类不只是三棱透甲锥一种,还有菠菜头、两开肩(可以射马)、月牙箭(水战或者射绳索),莲子头(药箭)等等不下十几种。而月牙箭前面的月牙,正好可以将绳索铲断,箭射红绳就是这样成名的。在徐开才教练收藏的各式箭头中,其中就有平头的铲子箭头。

  草船借箭

  只因南箭没准头

  《射经》中对于箭的另一个重要部位,还进行了解释:在箭杆的尾部,必须有三根鸟的羽毛组成的箭羽,箭羽的长度为三寸,箭飞行的快慢正斜,就取决于箭羽的好坏。

  作为明代的一位著名箭术大师,顾煜对于组成箭羽的鸟羽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雕翅膀的羽毛是制造箭羽最好的材料(即雕翎箭),普通的鹰类羽毛次之,但也是不错的材料。而南方造箭时,只能用大雁或者家鹅的羽毛来充当。用雕翎制造的箭飞行速度最快,且抗风吹,能够比用鹰鹞羽毛制成的箭多飞出十步之外。在古代战场上,能够多飞出十步就意味着杀伤力强弱。而那些用大雁、家鹅羽毛制成的箭不但飞行距离近,而且准星不佳,如果遇到大风天,准星就与没有一样。顾煜认为:“鹅、雁之质,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顾煜的这一分析对于历史上的一次战争典故能否产生又一新解呢?三国时的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不但为本方获得了战斗武器(50万支雕翎箭),也解脱了自己的杀身之灾。但谁想过,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不也是因为南方造箭不好而采取的不得已之计吗?

  古代重武器

  弓弩赛炸弹

  弓箭自商代开始在战场上得到广泛运用。随着防具的发展,对弓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高的穿透力,更远的射程,更好的准确性。于是弓相应的也就变得更长,也就要求使用者更有力量。但是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这种条件下,弩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徐教练介绍说,中国的工匠不断改良弓的设计,使其更轻便、耐用、发射力强及适合不同气候。但用脚发射(电影《英雄》里秦军所用的那种),却是电影的一种杜撰,因为那样的重弩必须用脚踹住弩臂,用手拉开撑弦,瞄准后发射,用脚直接发射根本不可能。

  弩是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使用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射出。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战国时期的弩机可以和近代的来复枪机相媲美,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之一。

  要想当射手

  技巧加苦练

  在制弓术逐渐成熟的时候,中国的射术也逐渐成熟。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隋唐,射箭活动得到了巨大发展。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在武举制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和筒射。从唐代到宋代,整个射箭在民间更为普及,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当时的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弓箭社”就有六百多个,参加的人员有三万多。

  徐教练介绍说:“‘六艺’中的‘射’艺就是指古代射箭,但当时讲究射箭培养性情的过程和礼仪,并不强调准确性。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射箭活动中精神气质和弓箭特性的互补关系。《考工记》中记载:大凡选弓,应根据射手的体形、意志、血性气质而有所差异:长得矮胖,意念宽缓、动作舒迟的人(安人),应使用刚劲的弓(危弓),配以柔缓的箭(安矢)。刚毅果敢,火气大、行动急的人(危人),挑选用柔软一些的弓(安弓),配以剽疾的箭(危矢)。人如宽缓舒迟(安人),再用柔软的弓(安弓)、柔缓的箭(安矢),箭行的速度就慢,射中也不能深入。如刚毅果敢、性情急躁的人(危人),再用刚劲的弓(危弓)、剽疾的箭(危箭),就不能又稳又准地射中目标。”

  《射经》记载,初学者要先习力挽弓,练好力量再开始正式练习发箭。在箭诀歌中,顾煜告诫初学者:“前手推弓紧攥,后手缓拽弓弦……两手一齐无轻重,悬风何愁不中心。”“作为一名射箭运动员,一天拉弓射击几百上千次,是很常见的。尽管一个动作重复上千次可能会枯燥,但只要体会到个中的哲学内涵,射箭就会成为一个射箭运动员的快乐源泉。”徐教练说。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五环梦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AF1后续力作


惊艳变色龙


waffle racer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