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转腾挪内外兼修真武术 苦练不辍中华人人好功夫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13:46 城市快报 | ||||||||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中华武术,一个具有深邃内涵和丰富内容的名称。无数神奇的传说,给武术蒙上了一层又一层面纱。《少林寺》的牧羊曲回荡在耳边,金大侠创造出的降龙十八掌挂着风声在眼前划过。这些,早已成为中国功夫的代名词。那么现实中,中国武术真的有如此威力吗? 记者 黄卫
徒手相搏 过招就这么简单 韩起,已经练了24年武术的民间武术家,从没有想过能够练到“降龙十八掌”的至高境界。“中国武术中的格斗没有那么神秘和玄虚,降龙十八掌的功夫是不存在的。任何中国功夫在格斗时,都只能表现出简单实用的特点,花架子没用。”韩起说。 经过24年的钻研,韩起得出了与大多数武林同道一致的观点:即使一个武术家练就多种套路的武功,在比武较量时,能够使用的就是看似最简单的几招。只是根据个人的不同身体条件与对手情况,不规则“出牌”罢了。但恰恰是这么几招简单的招数,即是武术根本的格斗内涵,成为外人眼中的旷世绝学。 十八般兵器 就那么几下 冷兵器时代,刀枪剑戟占据了武术的又一内容,成为军队中练武的主要形式。普遍认为,现代武术器械套路,肯定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春秋刀法、太师神鞭、达摩剑……经过一代代后人,流传至今。 不过,这种想法只对了一半。武术套路从前辈传下来不假,但武术套路的形成恐怕不会太早。根据中国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康戈武教授考证,近现代武术的套路形式,在明代以前未见有确切记载,在远古武术训练中,一直是练“招”不练“套”。 从《尚书·牧誓》记载的西周军队训练方法可以看出,当时的训练“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于齐焉。”而其中的“伐”则是指一击一刺的动作。如果成千上万的士兵都练一套复杂的招法,怎能“止于齐”?所以,古代的军事训练必须是最有用的一招一式搏击格斗方法,自始至终贯穿于军队的训练当中。在后世的武术训练中,只是兵器的运用不同,招法有所改进增加。而徒手的拳术,其传统还是有招无套,只练习招法。康戈武指出,弹腿中的十路弹腿、心意拳中的十大形,形意拳中的五拳和十二形,八卦掌的定势八掌等等,都是一拳、一掌、一腿,或者几个动作串联成一路进攻招法,作为固定的练习形式。 康戈武教授认为,古代武术训练练招不练套,是由其训练目的决定的。在冷兵器时代,不论是军队武术,还是民间武术,练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战需要。差别就是军队打仗阵势庞大,属于“打群架”;民间武术多是“私斗”或“比武较艺,捕盗抓贼”的单挑。重复单一动作和简单组合招式,易于掌握,实用性也易于体现。 抗倭名将 创编武术套路 戚继光,很多人都对他的抗倭功绩钦佩不已。其实,戚继光也是一位武术大家,现代的武术套路与他当年的编创有关。 虽然武术套路出现的时间要晚于技击技术,但带有舞蹈性质、表演性质的武术套路形式很早就有记载。周代,有代表性的大型武舞《象舞》和《大武》,就是模仿刺杀动作的舞蹈表演,。到了唐代以后,虽然各个朝代舞蹈的服饰有了改变,但类似于武打场面的舞蹈却一直流传,并增加为多种表演形式。《新唐书·李白传》载:“文宗时,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李白、张旭不用多说,这裴旻却鲜为人知。 裴旻的剑舞堪称绝学,唐代《独异志》描述其表演:“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怵。”将剑术使到这样的境界,当然可称一绝。不过,裴旻的剑舞只是融合杂技、舞蹈和武术动作的表演,不具有实战的功能。裴旻还不能被称为武学宗师。 明代中叶,类似于武术套路的表演形式出现在军队“阅武”的操练中,一些士兵将民间艺人的花枪、花刀、套棍技法带入军营。 戚继光对于当时渐渐渗透到军旅中的花拳绣腿是非常反感的。按照花拳绣腿中“活动手脚,惯勤肢体”的锻炼原则,编制了势势相承的32势拳路,写成《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而另一位武术大师程冲斗编定和图解了棍刀枪等套路。康戈武认为,戚继光、程冲斗应该被看成早期武术套路的创编人。 康戈武指出,从戚继光、程冲斗编定的套路来看,武术套路以强身健体提高攻防技法为目的,依据动作的攻防进退规律进行编排。这种编排已经不同于“取欢于人”为目的和按照一定戏剧化情节编排的模式。也不同于“图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的花刀、花枪技法。到了这时,武术才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取表演艺术的程式化模式,融合出了武术套路运动形式。也正是在明清两代,中国武术得到最快的发展,武术大师层出不穷。 内外统一 何必分两家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其特色当然是实战运用,是以技击为主导的散手、套路和内功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身体运动。散手、套路和内功是中华武术主要表现形式。技击是三者统一融合的核心与主导方向,在不同的中华武术门派中,三者结合的方式和水平虽有不同,但可以说,三者在技击方向主导下的结合是中华武术技术体系区别于世界其他技击术的特色与关键。 “中国传统武术的核心是技击运用,而从各种武侠小说出现后,人们就开始关注武林门派和招式,并不真的考虑历史的真实性。也正是武侠小说的‘功劳’,就连不练武术的人都会问一位拳师‘您是练内家还是外家’的,这对于武术来说,其实是个误解。真正的武术其实是内外双修。”韩起说。 没有内功练习,武术无以形成厚实的基本功,套路和散手中就难以形成整体协调的动作气势,而成为花拳绣腿,难达上乘。没有散手的对抗练习,武术就失去了其技击的核心方向,失去了“武”的本质。作为一项运动,失去了起源与发展的主导方向,则会发生“异化”,产生质变。套路和功法的形虽未改而“神”已改。没有了套路练习,武术就失去了追求技艺境界不断升华的健康修养价值观,而仅仅成了好勇斗狠的工具。武术界有谚语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好似无头船”,形象地将武术内外双修的道理进行了阐述。 从外表看,韩起是很普通的一个人。但如果细心观察他的双手,就会发现要“厚”于常人,这是常年击打锻炼的结果。韩起介绍说:“八极拳发源于民间,招式朴素,按照武侠小说中的划分属于‘外家拳’。但八极拳发招时,同时讲究以气催力,讲究哼哈二气,这不也是讲究内力作用吗。这一来,八极拳又属于‘内家拳’了。因此,人为的将拳术分为内家外家,只能是对不懂武术的人故弄玄虚,对于发扬武术毫无意义。” 传奇武功 苦练不辍的成就 提起中国功夫,大多数圈外人被传奇色彩的世外奇功与武学奇人所倾倒。从武侠小说到特技影视,功夫的威力被越来越神话,以至于小说中的门派与武功,竟然出现在现实中。“中国功夫当然有独到的魅力,但有些记载与武林传说,不见得就是真实的情况,这与后人的讹传有很大关系。作为练武之人,绝对不能再用过去的所谓‘神功’做不科学的宣扬。中国功夫,是运用合理技法,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功能,提高格斗能力。”韩起说。 八段锦,一种古老的气功与武术的锻炼方法,宋代时就出现关于此种功夫的记载,但当时为呼吸吐纳的“坐”式气功。后来又出现了武八段锦,侧重于肢体活动。康戈武教授介绍说,这种武八段锦采用了武术马步桩为练功的主要步型,增添了“攒拳怒目增气力”的练法。另外,武术中讲究的对抗能力使得抗击打能力被武术家广泛重视,硬气功(也称排打功)被各个门派所重视。金钟罩、铁布衫之类的功夫则是人们听得最多的硬气功。 韩起认为,武术在用于实战格斗时,打击的速度与力量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以,前辈的武学大家们,通过各自不同的练功技法,使速度和力量超乎常人,实战中找到对方的破绽进攻取胜。《易筋经》中有“以血气之躯,易为金石之体”,“并其指可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从科学的观点看,戳破牛皮要达到600公斤的力量,也就是说手指要有超过600公斤的冲击力才能做到。但人的手指怎能达到这么大的力量?”韩起说。 南北文化 造就武学风格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中国文化类似,中国武术也同样存在南北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技术风格的差异,也表现为审美情趣的差异。南拳北腿,即是形象的划分。 北方隆冬季节,人在室外练武,难以抵抗凛冽的寒风,因此必须快速甚至是激烈地跑跳,以强劲的动作增加人体的热量,这是北方拳派的普遍特点。北方同时也是战争的主要地域,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北方文化具有坚韧朴实、粗犷豪放的特点。从查拳、华拳、通背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北方拳种分析,普遍存在朴实简练、舒展大方、形健劲遒、动静分明、发力顺达、协调完整等与北方文化和民俗习性相吻合的特点。 南方气候、地理条件与北方迥别。就民风而言,南方敏慧、劲悍、轻飘、工巧。另一方面,南方人口密集,地少人多,这就大大压缩了人的活动空间(也直接影响了武术套路的活动空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以南拳、南刀、南棍等拳打卧牛之地为代表的南方拳派。南方拳派历史悠久,其发源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与潇洒、豪迈、大线条、大幅度的北方拳派相比,动作空间小,且集中在人体的上部,技术特点更是别具风格:步法稳固、手法灵活多变、拳势劲悍、刚劲有力,常以发声吐气助长发力。这正是在南方文化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拳种风格的自然流露。 武术家答问录 与记者的一问一答中,韩起将自己对于武学的认识毫无保留地进行了阐述。 问:练武术,一天要花多长时间? 答:如果单纯以健身、瘦体为目的,每天练习三四十分钟就够了。假若在健身之外,欲掌握自卫技能,每天需投入一个小时以上的练习。 问:练习武术的周期是多长时间?几个月?几年? 答:武术练习的周期取决于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以初等水平而言,健身者花几个月的时间,足可学会几套或几十个拳、械动作。练技击周期长一些,以每天一个半小时的训练计算,可望在一年后,获得抗击一至三名歹徒的能力。 问:练武术,是否必须进行艰苦的劈叉、抻筋训练? 答:不必。武术不是杂技、体操,武术需要一定的柔韧,但过度的柔韧训练不但纯属多余,反会削弱力度。踢高腿当然离不开高强的腿部柔韧性,不过,武术普遍不起高腿。武术另有一套有别于其他运动的“抻筋拔骨”法。 问:印象里,武术都是自幼练起,这一观念是否正确? 答:恰恰相反。由于武术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及运动科学内容,十来岁的孩子反倒难以理解,武林中尽有二十多岁入门、后来终成大器的实例。 问:武术与现代体育是否毫无相通之处? 答:否。武术尽管有独特的训练法,但也存在与现代体育相似甚至重合的内容。尤其从科学角度看,它们都从属于人体运动,即便是独特的武术训练法,也决未跑出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及人体动力学等学科范畴。 问:在武侠小说、影视里,武功秘笈的价值似乎极其重要,获此秘笈的人十天半个月练得手如刀、身似燕,请问,有这种可能吗? 答:一个不懂武术的人,他“创作”出的武术,怎么会具有可信性,假若有,我就能写一部“物理学”小说,保证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奥一百倍,而且速成。武术没有秘笈,只有所谓的拳谱,就目前尚存的旧拳谱而言,大多数无法指导练功。练武术就像学踢球,初入门只能由老师口传身授,手把手地教。人体运动不是书本知识,无法通过文字函授给初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