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乒乓世界》十年之夏娃:慢了一拍 豁然开朗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09:34 乒乓世界
《乒乓世界》十年之夏娃:慢了一拍豁然开朗

1995年天津世乒赛与老瓦合影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乒乓世界》十年之夏娃:慢了一拍豁然开朗

2004年雅典奥运会,被媒体竞争所逼,举起“大炮”冒充文武双全(许阳摄)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乒乓世界》十年之陈洁:他们教给我的这些东西

  《乒乓世界》十年之李克非:流不走的流水帐

  《乒乓世界》十年之梁慧敏:梦随风过

  乒乓世界》十年之宋斐:我的乒乓十年 简单而完整

  我第一次写不出稿子,就是在1995年。天津43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国男队战胜瑞典重夺男团冠军之后,望着看台上人群散尽,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那是我在《中国体育报》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已经被同行们公认为写稿快手。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从小写字就快,用上电脑之后,我敲字的速度可以到排版车间去干录入的活。跑了将近十年的乒乓球项目,偶尔也能憋出一两篇重头文章,比如天津世乒赛前的《弥足珍贵师生情》,就被当时负责宣传的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批示,下发到全国各省市运动队学习,当然,他要求全国运动员学习的是中国乒乓球队的团队精神。

  那场昏天暗地的中瑞决战,那场漂亮的翻身仗,让我看得忘情。回到驻地,打开电脑,我在房间里急得团团转,作为43届世乒赛会刊的《中国体育报》,在头版给我留出了四千字的版面,可我脑子里一个字也没有。

  当时的《中国体育报》总编辑张振亭把我叫到了他的房间,给我沏了杯茶,让我坐下来,跟他讲讲今天我都看到了些什么。“中午十二点多,我进了乒乓球队的驻地……”开了这个头儿,我的心突然平静了一下,我当时给张总编叙述的内容,就是第二天《中国体育报》上的《决战前六小时》。

  关于这篇报道,新华社天津分社高级记者、现在担任新华社副总编辑的夏林在1995年8月2日《天津日报》整版刊出的“第43届世乒赛新闻战”中有这一段这样的描述:在急就章的赛程新闻里搞一点偷梁换柱之笔,是体育记者们的“公开秘密”。你可以把丁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只言片语衍变成《“冷面杀手”今日接受本刊记者独家采访》,却只有夏娃的署名报道里,才能读到“今日男单无赛事,丁松悠闲地倚在床上,一张报纸拿到了距眼睛30厘米处。他高度近视,这会儿没戴隐形眼镜”等诸如此类无法杜撰的细节。最令体育记者们叫绝的稿子,是那篇《决战前六小时》,她居然在5月8日午后混进戒备森严的体育宾馆六楼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大本营,目击了备战到最后一刻的男子乒乓球队的一举一动,披露了在新闻发布会上绝对打探不到的诸如“15:00,丁松在房间里粘球板,他还不知道自己今晚上不上”这类赛前天大的绝密。每天早晨,各路记者下了班车,进新闻中心的头一件事,就是直奔资料柜里免费提供的当日《中国体育报》。坐在看台上匆匆浏览“本报记者夏娃”左一篇右一篇写自天津体育宾馆那可望不可及的“616高地”(蔡振华的房间)、“618高地”(运动员王涛的房间)的目击式报道,心头不免隐隐作痛……

  好了,借别人的嘴吹完牛了,我得更正一个事实。5月8日那天下午,我不是混进中国队大本营的。开赛后的头几天,我确实冒充过丁松的表姐和厉大夫的女友,但是后来,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富荣发话了,我成了唯一可以大摇大摆迈进体育宾馆六楼的记者,也成为5月8日下午男团决赛准备会上唯一的“外人”。从那之后的十年间,在我疲惫不堪的时候,想起李富荣局长和中国乒乓球队教练组对我的信任,放弃的念头便烟消云散。

  写完了《决战前六小时》和丁松的人物特写,我赶到阳光俱乐部与正在狂欢庆祝的男队教练和队员汇合,并在午夜时分跟随他们一起回到了大本营,采访蔡振华、尹霄、黄飚……离开体育宾馆已近凌晨4点,路过刘国梁的房间,门虚掩着,敲门进去,国梁还在屋里打转儿,决赛请战未果,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这篇决赛后的追踪报道,以整版的篇幅刊登在5月10日《中国体育报》头版,标题是后方的值班编辑谭杰起的:《六年朝思暮想,一夜春花秋实》。比赛结束后返回北京,我第一件事情就是请谭杰吃饭,他的标题给我的文章锦上添花。

  现在回想起将近20年采访乒乓球项目的经历,其中包括2000年和2004年奥运会,我仍然觉得1995年世乒赛是我最难忘的。那时候人还年轻,很好强,写文章要写独家,做记者想做到最好,虽然对乒乓球项目、跟队员和教练已经很熟了,但一想到自己的报道将被所有的运动员和教练看到,还要被一千多名到现场采访的同行评头论足,头几天真找不到北,每天左一条右一条发了不少稿,但没有让自己满意的文章,直到5月8日晚大脑曾经一片空白之后,豁然开朗。

  那时候,报纸记者的主要对手就是电视,所以我的所有采访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观众们在电视上看不到的东西,在电视上看到了但还想更深一步了解的东西。2000年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成立,我被领导安排到《乒乓世界》编辑部工作,等于从打快攻的报纸记者变成了打削球的杂志编辑。杂志的主要对手不仅仅是报纸和电视,还冒出一个更凶猛的“敌人”——网络。悉尼奥运会时,平面媒体已经领教了网络的厉害,到了2004年雅典,网络的速度和无底洞似的信息容量,让其它类型的媒体都自叹弗如。

  在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与华奥星空、新浪体育统一作战,使我有机会尝试做了一回网络、报纸和杂志的“三栖记者”。华奥星空网站给我配备了价值500欧元的无线上网卡,新浪体育破例给了我远程签发稿件的权限,于是在王励勤战胜凯恩的两分钟之后,华奥—新浪网站就出现了“王励勤率先闯进男单前16”的消息,这种快速带来的成就感是我做报纸记者时也未体验过的。

  但这种远程签发稿件的权利我只用了两天就放弃了,原因是这样的: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报道赛况,我无法踏踏实实地看球,不能见缝插针地采访,满脑子就是一个“快”字。两天下来,颇有疲于奔命的感觉。我心想,这节奏不对呀,对一个以杂志为主业的记者来说,这简直就是舍本求末了。差不多也就相当于乒乓球运动员拣球、思考、发球这么点工夫,我决定改变战术,重新回到“削中反攻”的杂志轨道,每天发稿两三篇,不多,但是独家、有份量。25日随中国乒乓球队一起回国时,在候机厅和飞机上对主力队员和教练又进行了一次记忆扫荡,回到北京之后,编辑部所有的同伴跟着我一起以当年在《中国体育报》当记者时的速度冲刺,五天之后,后发制人的《乒乓世界》第9期——“雅典报告”编辑完成。

  如果说,日愈激烈的媒体竞争和愈发迅捷的信息发布,曾经让我为杂志的生存担扰,这次“三栖记者”的体验反倒让我找到了自信,就像削球可以给乒乓球比赛增加精彩的回合,慢一拍的杂志同样可以给五彩缤纷的资讯世界增添亮丽的色彩。

  “夏娃和那些穿着天蓝色牛仔布坎肩满场飞的大多数记者一样,是26届世乒赛后才出生的年轻人,属于体育记者大军中的‘新生代’——懂外语,喝速溶咖啡熬夜,用电脑软盘交稿。”当年夏林记者眼中的“新生代”,如今很不情愿地接受了小国手们“阿姨”的称呼;英语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喝咖啡的坏习惯一直保留着,只是从速溶升级到现煮,每天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煮上一壶浓浓的咖啡,以便接下来的十个小时工作能有充沛的精力;电脑软盘?我的手提电脑里已经没有软区了,发E-mail,用U盘,通过MSN,把稿子交给我,这是我现在常常对记者和美编说的话。

  再说说我周围的人,《中国体育报》社的总编辑张振亭已经退休了,报业总社大院里一多半的年轻面孔我叫不出名字,1984年从浙江乒乓球队退役的陈洁比我早一年到了《乒乓世界》编辑部,八十年代前后出生的李克非、梁慧敏和宋斐都是我在网上发现的,大约有两三年的时间,我经常在几家乒乓球专业网站上转悠,见到好文章就给作者写信,请他或她帮《乒乓世界》写稿,有网友因此封了我一个绰号——“网上星探”。当年在《中国体育报》为我起了那个好标题的谭杰,现在是我们编辑部的“美容师”,精彩的标题十有八九是他弄出来。还有我们的“专栏作家”刘国梁,十年前他想打决赛而没能上场,十年后他已经可以决定谁上场了。至于他为什么几年来始终愿意在百忙之中每月出一篇专栏,大概与他十年前遭遇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的夜晚,我无言相劝只能拍拍他的肩膀有点关系吧。(夏娃)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十年新闻

 

评论】【乒羽世界】【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夏日中的期待


FC Cities Pack


第二代喜力AFI


Footscapes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报名北京网友足球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