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十年之红双喜董事长黄勇武:与国球相濡以沫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18:01 乒乓世界 | ||||||||
2004年卡塔尔世乒赛,黄勇武、楼世和(左一) 与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每天都坐贵宾席上看球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黄勇武:1995年至今,历任上海乒乓球厂厂长、上海红双喜体育用品总厂厂长、上海红双喜冠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红双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上海红双喜游艇有限公司董事长。 “超一流的企业做标准”
前不久上海市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市领导在会上没有表扬什么企业,但是提到了宝钢和红双喜,他讲了这么一句话,“现在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技术,超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宝钢制订了混凝土中钢筋的标准,而我们红双喜,是把乒乓球从38mm做成了40mm。我们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目前全世界三星的比赛用球,约80%都是红双喜制造的。 在研制40mm大球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曲折。国际乒联第一次为此开会投票,是在埃恩德霍芬,差了四票,后来在马来西亚才通过了。2000年以前,我们都是傻乎乎的,根本不知道里面的游戏规则,没有什么发言权,人家也看不起你。但是,从40mm大球以后,红双喜在国际乒联器材委员会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开始有了发言权,中国乒乓球厂商在器材委员会中的地位,与我们中国乒乓球在国际乒联其它委员会中的地位终于相称了。现在,我们的楼世和正担任着国际乒乓球制造联合会(FIT)的副主席。 红双喜也以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我们能在那么多高科技企业、大企业中挤进去获奖,确实是沾了我们国家乒乓球运动的光,当然也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38mm小球的最后一次顶级世界比赛,悉尼奥运会,用的是红双喜的球,40mm大球的第一次世界比赛,扬州世界杯,又是从红双喜开始的,这种承前启后,对我们来讲非常有象征意义。这也是我们十年来做的第一件大事,也是我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 “不可理解,好像歪路子一样” 运动员对器材的要求之苛刻,我原来没什么感觉,以为就是说说而已,但是三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乒乓球的重量是以0.001克作为计量单位的,比黄金的0.01克还精确,我在上海乒乓球厂当厂长时,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运动员根本觉察不到这点误差,于是就做了十个球,每个相差0.001克,拿到国家队,问江嘉良,“你们打得出来吗?”结果,他一一试打之后,把十个球完全按轻重顺序排了出来,一个不差。还有一次,陆元盛到上海来,让我给他做块胶皮,那时候还没规则限制,他说,“你这半边做转的,那半边做不转的。”我说我能做,但是你们打的时候能知道用的是哪边吗?他说,他们能掌握。这对我刺激太深了。还有邓亚萍,1997年世乒赛前夕,她原来那块长胶是红双喜帮她做的,后来我们不做了,她手上只有几块存货,打球的那块坏掉了,她不舍得整张换掉,就把坏的部分挖了个洞,把好的剪一小块补进去。我听说后,简直不能想象,觉得有愧于她,就承诺专门为她做。结果,回到上海,我们也做不出那种胶皮了,因为模具找不到了。 所以,我一直致力于让红双喜为中国乒乓球队当好配角,开发真正符合他们需要的产品。狂飚就是一个代表,国家队的正手绝大部分用它,在市场上狂飚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狂飚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就在于有我们自己的特点,适合我们中国国家队打法的需求,这也是我们研发过程中的主导思想。我们的配方、工艺和原料,与国外的套胶完全不同,据说曾有一家国外的器材制造商把我们的套胶拿去研究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不可理解,好像歪路子一样”。大家知道,旋转和速度绝对是一对矛盾,可运动员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速度要快,而且旋转要强。那怎么才能结合好?还有控制,我们必须把三个要素整合到一个最佳点。 “这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球台” 巴黎世乒赛,起用了彩虹球台,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球台的造型,引领了新的潮流,沙拉拉在记者招待会上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原话是:“这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球台。” 说起彩虹球台的由来,那还是在悉尼奥运会时,我问沙拉拉,“我们今后的改革要提高观赏性,你觉得器材要先改什么?”他说,要先改球台。我跟楼总在悉尼的饭店里吃饭时,就讨论起来。我原来学过美术设计专业,就问楼总,“你说我们是搞民族式的,还是搞现代式的?”他说,“我们肯定搞民族式的。”他提到了赵州桥。我们吃饭时,桌上不是有个筷架吗?我就把筷架翻了过来,说,“这不就是个球台吗?”饭也不吃了,马上回酒店,我画了一张草图,立刻传真回上海。回到国内十天,彩虹球台的原型就做出来了,再改进改进,就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样子。最初的安装还不是很方便,更多是考虑作为大赛展示用途,没想到现在市场非常欢迎,不仅价格定得很高,生产线都来不及供货。 以球台为起点,我们又对围板做了改进,抛弃了原来用金属框蒙布的方式,首次采用了新材料,既轻又整齐,颜色也美观,最重要的是,在这种围板上做广告的视觉效果很好,一下就把大的赞助商吸引过来了。而且,在巴黎那次,由于法国国旗的颜色也是红、蓝、白,我们围板的颜色与它一致,组委会看了很开心。还有我们的裁判桌,沙拉拉特意来跟我讲,你这个很漂亮。以前裁判桌都是方方正正的,后来做成了半圆形,而我们现在这种是往外的半圆形,与我们彩虹球台的拱形相互呼应,并且两边可以搭运动员的毛巾。 上海世乒赛,我们的计分器又会有革新,不是小的电子记分器,而是大的46英寸直角屏幕的显示屏,平时可以显示详细的运动员资料,比赛时又可清晰记录比分。还有场地的营造,我期望我们中国的乒乓球比赛能像美国NBA那样,形成一种过节的气氛,红双喜也会为此做些研发,比如屏幕上可以配合中场活动播放相应的画面,球台底下可以借助光电手段来营造氛围。 “你这个战略好像比较鼓舞人心” 2001年大阪世乒赛,蔡指导把他教练生涯中的最后一块金牌,挂在了我的脖子上,这是对我个人,也是对红双喜的最高褒奖。当时确实高兴了好多天,这也是我十年中最高兴的事情。 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能做成一件事、两件事。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中国的乒乓球器材,仰仗着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光辉,做成了世界上最好的之一。第二件事,就是把红双喜的船造起来了,英国公主登上过我们的游艇,给予了非常高的褒奖,全世界发行的游艇杂志用8个版来介绍我们的船,标题就是《Made in China》,我也很高兴。我想,这些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我这半辈子,得过很多奖,全国的、上海的,技术奖、质量奖、劳模……但我觉得,跟蔡指导给我的这块金牌相比,那些奖就显得暗淡了。这块奖牌,我没有拿回家,而是放在公司里作为展示,我真的是非常非常看重它。 可是在1999年之前,我的工作完全是另一种样子。1995年,上海乒乓球厂、上海乒乓球拍厂、上海体育器材厂和上海体育器材三厂,这四个厂刚刚合并,成为上海红双喜体育用品总厂,我是第一任厂长。1995、1996、1997那三年,正是国有企业最困难的时候,虽然我们改制了,引进了外资,但体制并没有大的变化,其实还是“穿着新鞋走老路”。那时候,我们有1400个员工,700多个退休工人,帐面上总资产一千多万,实际上已经是资不抵债。而“红双喜”的名气,经过1995年之前那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已经大不如从前了,除乒乓球还保持了那些荣耀外,球拍、胶皮海绵……都在走下坡路,特别是球台,当时已经奄奄一息,急需解决生存问题了。我接手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个局面。而且,工厂合并,没有什么成功的先例,我们又是四个厂合起来,真的是非常困难。而我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整合。 首先是制定战略,企业的第一本发展战略是我自己写的,95年底开始准备,96年上半年完成。编出来之后,大家都觉得黄勇武在乱讲,那个战略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领导安慰了我一下,他说:“你这个战略编得好像比较鼓舞人心”——他不好意思批评我。但三年以后,我们把实际情况与这个战略一对比,惊人的吻合。这个战略,主要解决了“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当时,我们生产的体育用品有2000多种,品牌有100多个,外面大大小小的委托加工企业也有200个,那么多员工和退休员工等着你发工资。你靠什么?没人给我钱!我哪里找钱去?我就卖掉了市中心的一座厂房——那时正是楼总动员工人搬到郊区去上班——卖出的钱先救急,然后马上引进世界上最好的设备做球台,一条意大利的生产线花了近两千万。如果当时没有引进那套设备,我们的球台到现在可能还是默默无闻。要知道,1995年的时候,红双喜有200多个员工做球台,一个月才能做出500副球台…… 接下来,就是确立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这点非常重要。我当时想,上海的企业,要跟人家竞争,你靠什么?那时候最时髦的一句话,就是要搞高新技术。我们这个领域,能搞高新技术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们虽然有我们的技术,可能在我们的领域里,我们的技术还是独到的,但是与整个制造业的高新技术相比就不算什么了。所以,我决定不跟风,而很多人那时就走了弯路。又有人说,要依靠科学管理,管理也是生产力。可我觉得,我们这种企业,可以引入一些管理的概念、方式,但是要把管理作为生产要素,不太现实。那时候我们很穷,但是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牌子“红双喜”,这就是我们的传家宝。根据我们企业的特点,我确定了品牌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1996年,我就提出要搞红双喜自己的品牌。我记得,那时候我们花大价钱请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的管理学教授来开品牌研讨会,叫大家来帮我们出主意:红双喜的品牌到底怎么建立?然后,慢慢就形成了我们品牌营销的理念:明星造势,赛事推广。 回首这十年,我想用一句话作为总结:乒乓球运动发展红双喜,红双喜发展乒乓球运动。确切地说,要感谢中国乒乓球的长盛不衰。这十年,是红双喜发展最快的十年,也是中国乒乓球运动走向顶峰的十年,没有国球在国际上强势的领先地位,也不可能有我们在国际、国内的这种成功。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以此为核心开展工作,希望为乒乓球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把很多中国乒乓球队的精神嫁接到了企业文化中,比如去年,我们乒乓球的产量、球台的产量、产品的合格率、正品率和经济效益等等,都创造了历史新高,但我们在总结会上也提出,企业最好的时候,也是企业最危险的时候,我们现在要“一切从零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