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9千公里触摸死神 达喀尔烈火在西班牙点燃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10:23 体坛周报 |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如果没有对于汽车尤其是越野车为主体的机械运动的独特热情的话,参加达喀尔拉力赛就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十足的折磨。到达巴塞罗那的组委会技术人员、媒体人员加上车手和车队随行人员,浩浩荡荡有5000人之多,不过,很少有人去看海滨和沙滩,去看节日街头盛装的美女,从28日开始,所有人都集中在巴塞罗那保罗圣约迪球馆,因为所有人的心里装着的都是一道叫作汽车的风景线。 是的,对于车迷来说,这里是一个越野车的盛筵,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这么多越野车,并且改装得如此丰富多采。在这个举办过奥运会篮球和曲棍球比赛而闻名的球场中,我们听到的是尖利的喇叭声和引擎的吼叫。这是达喀尔的声音,是这支即将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庞大车队的驼铃。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是巴塞罗那的车迷,他们可以自由地进入球场,在看台上欣赏摩托、越野车和卡车三个系列的车辆依次通过车检。更得天独厚的当然是记者,只要用采访证在新闻中心换上一个白马甲就可以和彼德汉塞尔和罗马这些平时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明星做面对面的采访了?如果不是有很多人,他们通常都很热情,这一点和F1车王舒马赫给人的“职业”大不相同,这也是我初步体会到的采访达喀尔拉力赛和F1大奖赛的不同。毕竟,我们要一起出发做一个时间半径近3周空间行程近9000公里的长征! 很羡慕那些参加过达喀尔拉力赛报道的同行,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像是战友。不过,对于新兵,大家的态度永远都是欢迎,还要加上那么一点关心。组委会的前期准备工作几乎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了,但仍然有很多地方显得沟通不够。29日晚上,记者在采访完卢宁军回到组委会之后,不得不又徒步1个多小时从保罗圣约迪球馆走回下榻的酒店,没有热心人的指路我可是绝对找不到目的地的。尽管12月的巴塞罗那宁谧的夜景颇为宜人,但是显然也不适合在饥肠辘辘和缺乏方向感的情况下欣赏。 来到巴塞罗那的三天中,初步的感觉是采访参加达喀尔拉力赛的车手或者领队要比F1或者其他比赛容易一些。30日,在检车场看到了征战达喀尔有些年头的老将施莱瑟,在一群记者中间,他很坦诚,没有一点大牌车手的架子。号称“中国车王”的卢宁军同样如此,见到记者时表现出来是一种见到亲人的热情,而且听说是《体坛周报》的记者后,马上就提起去年本报记者滨岩对他进行过专访。这让我感到很兴奋,因为身在欧洲,我们很多记者都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每一个第一次大家都争取留下最好的脚印,这样,中国媒体的影响力也就一点点扩大起来。 31日——也就是2004年的最后一天,表现就将真正拉开帷幕了,虽然风沙还是在向往之中,但记者们已经开始适应“达喀尔节奏”了。采访、赶稿,中午是注定没有时间吃饭的,好在早晨出发前就吃足了一天的储备,等到晚上回到驻地再疯狂补充“油料”。这时,我甚至想如果每个人可以配备一个像达喀尔拉力赛赛车一样超大型的油箱就好了,就可以奔驰一天而不用“加油”了。 此外,由于每一段比赛最先到达终点的车手都要在当地时间傍晚6点左右,由于时差的关系,我们没法将当天比赛的结果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大家,好在达喀尔拉力赛的精神并不在于每一天的胜利,而是考验每个人能不能抵达最后的终点。记者曾专门和拉维尼讨论过时差的问题,他笑着说如果在中国举办一次类似的拉力赛就可以弥补这个遗憾了。也许,这个玩笑能在未来变为现实。 《体坛周报》网站3月1日全面改版,请登陆体坛网www.titansport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