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23天丨马背上的呼和浩特——中华民族交融的锁眼

倒计时23天丨马背上的呼和浩特——中华民族交融的锁眼
2019年11月06日 12:05 新浪体育
大草原 大草原

  敕勒川,阴山下。

  天如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一支不知用什么语言唱出来的民歌,翻译成汉字依然有浓浓的草原气息。背靠着阴山的庇护,冬季西贝利亚的寒流缓缓地披散到山前,夏日南来的雨水匀匀的撒播在整个平川。一个风吹草低后的“现”字,准确的勾勒出土默川“水草丰美、宜农宜牧”的地理环境,注定它将成为中国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融的福地,草原人和蒙古马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的历史印记。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华夏大地上,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蒙古利亚人种繁衍生息,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融合重组,产生了许多半人半神的英雄和传说,记载了骏马与人的伴生状态。周朝时,虽然华夏民族还没有明确的农耕和游牧族群之分,四夷之一的“西戎”却因育马有功封爵立国。后来,“东夷”诞生了伟大的孔子,“西戎”东进建立了秦国,“南蛮”融合成立楚国,纷纷加入了逐鹿中原的战斗,加快了催生“汉族”的节奏。北方的马背游牧人悄然崛起,建立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个国家和政权——匈奴。

  高原上的游牧人纵马呼啸而来,频频碾压着平原车阵。赵武灵王痛定思痛、改弦更张,胡服骑射、成效立现。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置云中郡。赵武侯筑城时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终日”,遂定名“云中城”(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遗址)。此举将骑兵引进了中原,也奠定了呼和浩特蒙古马贸易和交流草原骑术的基础地位。

云中城遗址

  汉武帝君临天下,北方匈奴袭扰不休。御驾亲征遭白马之围,施小人之计才得以脱身。他放下了武力征服的想望,祭起“胡汉和亲”的法宝,在公元前33年留下了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边成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给百姓带来了和平。董必武先生一首“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确立了大黑河之滨“青冢”(现座落于呼和浩特市南郊)为王昭君官方纪念地的地位。

昭君墓

  大黑河静静地流淌,迎来了又一位马背英雄。鲜卑人走出大鲜卑山(大兴安岭)的嘎仙洞,逐渐称霸蒙古高原。公元3世纪中叶,鲜卑族首领力微拥有“控弦士马二十余万”,号令所至,诸部归服。遂举行祭天大会,建都盛乐(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从此马鞭所向,如江河奔流。先迁都平城(大同),凿云冈石窟。再迁都洛阳,开龙门石窟……,鲜卑民族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隋炀帝江南巡游,留下了荒淫奢侈的骂名。殊不知他北巡塞外,演出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民族团结大戏。《隋书》记载:“大业三年(607年)八月,帝北巡,车驾发榆林,历云中,搠金河,是天下承平,百物丰实。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隋炀帝车驾过黄河,突厥颉利可汗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云中)设宴款待。隋炀帝乘兴赋诗一首:

  “

  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

  杨广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

  毡帷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

  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

  “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视汉武帝横扫漠北的武功于无用。与董必武先生“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为异曲同工之妙,有拨乱反正之功。人都跑完了,您上去看什么呢?有道理!至于“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的粗暴宴饮方式,探究一下这位中原皇帝的籍贯便知,隋朝皇帝杨氏源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北魏六镇之一),其祖鲜卑姓氏普六茹。呼韩顿颡、杨广索辫、擎膻献酒、现今草原兄弟仍是这样场面。夕阳余晖映照着大黑河水金波荡漾,故隋唐以“金河”称“大黑河”(现托克托县仍有金河镇)。这条横贯呼和浩特市东北至西南的长河见证了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的并缰恩爱、花木兰的纵马英姿,也见证了中原皇帝杨广和突厥颉利可汗的兄弟情义。

北魏重镇·武川

  挟着白马青牛的传说,八部契丹沿着西拉木伦和老哈河顺流南下,继承了燕云十六州的遗产闪亮登场。大辽国疆域辽阔,南部与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乘“天下第一马鞍”的契丹铁骑驰骋在长城内外,黄河两岸。辽圣宗年间(公元983-1031年)兴建丰洲城(呼和浩特市城南18公里处),城内有大明寺,现存有“万部华严经塔”。现今大家乘飞机降落的“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即在此塔脚下。

  明朝龙兴,蒙古人退居塞北。明朝对草原实行了严酷的经济封锁,尤以铁器和布匹为甚。游牧民入关劫掠,明朝官兵出关焚烧草场,年年为仇、世世相报,为双方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蒙古一代明主阿拉坦汗首倡(1534年)开启边境马市,逾30余年(1570年)方得实施。为了统一管理蒙、汉马市贸易,修建了库库和屯城(呼和浩特的另一种音译,意为青色的城,明朝皇帝赐名归化城)。此时阿拉坦汗年事已高,主要以三娘子主持现场施工,当地人称作三娘子城。阿拉坦汗去世后,三娘子受封忠顺夫人,坚持与明朝政府实现互通马市,这里便成为蒙、汉马市贸易的指挥中心。据史书记载,经这里统一调度的蒙古马内销每年以10万匹计。史籍对此评价道“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师旅无调遣之劳”,塞外草原一派祥和、安定、繁荣的景象。

阿拉坦汗雕像

  清早期,蒙古各部纷纷内附,为加强北部边疆军备,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建成绥远城,驻防八旗兵3000多人和随军家属1万多人。设立正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将军,统管漠南蒙古王公、归化城土默特蒙古,调遣宣化大同二镇绿营官兵。归化、绥远两城逐渐形成了呼和浩特市现在的雏形,在维护祖国北方统一大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现今呼和浩特玉(御)泉区即得名于御马(康熙坐骑)刨泉的古迹;蒙古高原藏传佛教的祖庭——大召至今供奉着康熙爷的神位。在那个海上丝绸之路不通的年代,经大盛魁(晋商遗址)、满清政府(北京、呼和浩特、乌兰巴托)、草原牧人(王爷和百姓)、回族驼夫共同努力,多达25万峰的驼队从这里出发。上下二百年,纵横数万里的万里茶道畅通无阻。当时归化城牛桥(现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牛桥街)是塞北著名的大型牲畜贸易市场,传出许多“草原伯乐现,驽马变神驹”的神奇故事。沿着扎达盖河陆续分布着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佛教寺庙、清真寺和礼拜堂,站在望月楼上能够看见天主教堂的十字,坐在大昭寺的院里可以听到阿訇做礼拜的呼喊。蒙、满、汉、回同住,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民共处,其乐融融。如果教徒们有了纷争,大召的大喇嘛出面就能平息。

御马刨泉

  满蒙联姻是清朝的基本国策。清康熙帝第四女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蒙古部(现蒙古国境内)土谢图汗的儿子敦多布多尔济,初封为和硕公主,又封为恪靖公主,再封为固伦恪靖公主。雍正年间(1723―1735)修建了现存的公主府(呼和浩特北郊公主府旧址)。相隔1700余年,公主府和昭君墓在青城南北相望,两位红妆骑士共同述说着民族团结的悠久历史。

公主府

  3000年草原风云变幻,400年青城历史变迁。呼和浩特市始终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文化交融的桥头堡,马文化和蒙古马也成为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国马传媒)

蒙古马术草原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