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震业vs苏炳添,身高对男子短跑的成绩影响有多大?

谢震业vs苏炳添,身高对男子短跑的成绩影响有多大?
2018年06月23日 08:48 新浪体育综合
谢震业(左)和苏炳添在比赛中(资料图片) 谢震业(左)和苏炳添在比赛中(资料图片)

  昨天,观察者网转载的新华社的一则报道,绝对是个大新闻:9秒97!谢震业刷新黄种人百米纪录,这个也一举洗刷了近日笔者看世界杯的疲劳感。

  去年9月份,观网有一篇《日本男子短跑何以能长期保持世界级水平?》,文章较为悲观地认为,在苏炳添之后,中国男子短跑项目恐怕难以摆脱被日本队压一头的命运。

  其实业内人士对中国男子长跑也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担忧感,一方面,因为后备人才梯队的不完善,另一方面,远眺东瀛,日本一直把男子短跑当做国家战略来抓。

  早在2014年10月,谢震业便以10秒36 的成绩夺得国内田径锦标赛的百米冠军,被誉为一颗绝对的希望之星。生于1993年的他和日本的桐生祥秀是同一年,可谓一时瑜亮,小谢能缓解中国男子长跑的焦虑感吗?

观众席的视角,谢震业破纪录时候的冲刺瞬间观众席的视角,谢震业破纪录时候的冲刺瞬间

  无论如何,中日男子短跑大比拼,在未来很长一段的时间内还将持续下去。

  这里笔者只是想稍微探讨一下,读者在评论谢震业破纪录的过程的一个小热点:身高和速度的关系问题。

  苏炳添为什么被视为黄种人短跑界的奇才,其一大原因就是他以不到175cm的身高,成为首个突破10秒大关的东亚人,换句话说,之前不太有行家认为以他的身体条件能在短跑界取得如此好的成绩。

  谢震业身高183cm,则被广泛认为是短跑的标准身材。

BBC一篇报道,说183cm是男子短跑的标准身材,谢震业恰好183cmBBC一篇报道,说183cm是男子短跑的标准身材,谢震业恰好183cm

  他的恩师,浙江省著名田径教练陶剑荣在采访时这么说,身高低一些的靠步频,高的看步幅,但他在选材时,会有限选择身材相对较高的。

  而且在国际田径界还有一个说法,180cm-185cm之间的短跑运动员,最最容易出成绩的。

  我们来看看中国队短跑名将们的身高情况:

  苏炳添  172cm

  张培萌  186cm

  谢震业  183cm

  莫有雪  176cm

  其中身材最高的张培萌现在已经退役。陶剑荣还透露,在选拔短跑苗子的时候,省队的田径队还要和篮球的省队争夺人才,可见身材高大型短跑运动员会越来越吃香。

  这里再插一句,对于110米跨栏来说,身高相对来说比单纯的短跑还要重要,所以我们看到110米栏的运动员整体身高要高出100米飞人不少,因为前者不但要跑,还要跨,而且110跑多少步都是固定有数的,刘翔、史冬鹏和谢文骏身高都在190cm左右。

  有关跑步,一个最基本的知识是跑步速度=步频x步幅。步频是你在跑步或走路时,双腿转换支撑点的频率。无疑,身高是影响步频和步幅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步幅。下面,我们来看看很多著名的男子短跑运动员的成绩、身高、步频、步幅的相关数据,如下:

  这些数据的采集是选用的运动员取得最好成绩的数值。或许读者会对某些数据产生疑问,比如计算方式。

  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当时博尔特以9秒79获得冠军,苏炳添虽然半决赛跑了9.99进了决赛,但最终体力不支排名决赛第八。当时,博尔特跑完100米一共用了42步,而苏炳添用了48步。很显然,身高不如博尔特的苏炳添在步幅上落后于对手,只能在步频上增加——苏炳添每跑一步平均都会比对方少0.25米。

  另一位短跑名将,身高186cm的张培萌当时被认为完全有可能跑进10秒大关,但很遗憾他没能做到。但他的百米一般用44步,如果他的步幅能从平均2.27增加到2.38的话(这也是他巅峰时期努力突破的方向),甚至可以争夺奥运奖牌了。

  而相对于后天步幅的训练来说,步频往往带有很强烈的先天性。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不得不提人种差别。

  黑人,跟骨相对黄种人大,而且足弓也高得多,脚底厚实多肉,整个脚形就跟一张弓一样,所以,落地时震荡小,缓冲性能更佳,这是他们的先天优势——目前,世界男子短跑纪录的百分之99%都来自黑人。

  再加上肌肉密度和血红蛋白的因素,黑人有更厚的关节软骨,步频在后天提升的回报率不如步幅。

  为什么这么说?有详实的的数据显示,世界一流的男子短跑运动员,在出道并成绩稳定之后,到成绩的爆发期这个职业生涯的关键阶段,步频基本保持了稳定,步幅成了他们突破瓶颈期的助攻方向。

  “变态”的博尔特19岁的时候,就把步频稳定在了每分钟221步左右(5年后前后相差不到半步),而对步幅做了更大幅度的优化。

  同样年龄段的加特林每分钟稳定在了231步;无独有偶,女子世界冠军雪梨19岁之后步频基本稳定在了286步。

  聪明的读者在这里会发问了,这不是扯吗?总长度100米不变的情况下,步频不变而步幅变了,怎么可能?这就涉及到百米大战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起跑。

  但是起跑问题已经超出本文的论述范围了,限于篇幅就不多讲了。

  步幅=后蹬距离+腾空距离+缓冲距离三个衔接紧密的距离组成。在后天技术的形成中,苏炳添和谢震业的头部和摆臂姿势比较容易掌握。

  那么身高会不会影响后蹬的角度和大小腿伸展的屈角呢?总体来讲,影响我国男子短跑的后蹬技术的,主要是髋关节的快速收缩和铰剪幅度,从而隐性地影响了步幅和速度。

  目前统计数据显示,后蹬角 61.5°(180cm以下)>56.6°(180cm以上),而大小腿在高速跑动时候的折叠角为33°(180cm以上)>29°(180cm以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身高对后蹬角和折叠角的后天训练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练习屈伸角度练习屈伸角度

  连带着因为后蹬技术的,是腾空技术。腾空的距离受到腾起角度腾起的初速度和摆动腿的屈膝角三个因素的制约。

  这一点,我们可以拿跳远跳高运动员(最能体现腾空技术)作为类比。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前7名的运动员有6名运动员的身高超过了185cm。

  而跳高运动员需要更加优质的腾空,里约奥运会前七名,没有一个身高低于190cm的,可见跳高也许是一个比篮球足球更需要身高的项目。

  以跳高跳远作为参照,我们发现,腾空时候过大的屈膝角,在步幅技术着地缓冲的环节中,会产生很大的反作用力,影响下一次的步幅,一个合适的屈膝角和着地前摆动腿的积极下压的优化(减少缓冲时候的着地角度)非常关键。

单纯步频的训练单纯步频的训练

  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谢震业近年来努力克服的,他成绩的提升与对短板的弥补关系很大。

  结论

  步幅的提高受生理条件为基础,没有良好的生理基础支撑,要达到理想化的技术并在实战中应有是不可能的。步幅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后蹬的力量和角度,和髋为轴的摆动腿频率。苏炳添以172cm的身高,以黄种人的身份杀进10秒大关,而且常年保持很高的竞技状态,冠以“天才”的称号并不过分——他靠的绝佳的启动速度(起跑环节完全可以单独讨论),以及对步频的最优解。笔者判断,如果他的身高再高5cm的话,以目前他对步频和起跑环节的努力钻研,完全可以向奥运奖牌发起挑战。

  谢震业成绩的提升,得益于步频vs步幅的双向提升中,后者的后天训练回报收益比更大,可见,身高对短跑有相当重大的影响。

贝莱林40米的加速相当恐怖,巴萨的阿尔巴完全不是对手贝莱林40米的加速相当恐怖,巴萨的阿尔巴完全不是对手

  最后再说一点,作为一个阿森纳球迷,笔者对队中的几个短跑名将了解很多,比如172cm的沃尔科特号称英超的闪电小侠,当年他欧冠比赛时,带球一路杀向利物浦的禁区,助攻阿德巴约时的进球震惊了欧陆足坛。

  目前队中的右后卫贝莱林(身高174cm)跑起来一阵风一样,曾经向博尔特叫板,说50米大比拼的话,灭博尔特不成问题。很遗憾的是,目前谁也无法证明沃尔科特和贝莱林到底百米或60日的速度到底如何。而且事实上,很多号称速度极快的足球运动员,他们的百米成绩基本都处于“薛定谔”状态。

  笔者认为,保留这层足球运动员vs田径运动员斗法的“美好”的谜团,比揭开这层面纱要好。

新浪体育公众号
新浪体育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体育资讯、趣闻和视频,更多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sports)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