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进校园成运动员转型趋势 吴鹏张秀云将赴海外

2013年09月17日07:09  北京青年报

  文/本报记者 宋翔 每一届全运会结束,总会有一大批老将、名将退役,这是中国体育一个有趣的现象。辽宁全运会后,曾经参加过5届全运会的赛艇运动员张秀云[微博]、4次全运会经历的游泳名将吴鹏[微博]、4届全运会“鞍马王”肖钦[微博]、两届奥运会金牌得主体操运动员邓琳琳[微博]等,他们在赛场的日子都会变成美好的记忆。

  这些中国体育的名将、老将在全运会赛场上的收官之战,或精彩,或悲情,或硕果丰盛,或空手而归。但在此刻,多年的运动生涯画上句号,一段新的生活将开启。综合来看,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进入校园,甚至到国外去充电。而这些呈现多元化的求学选择,目的性更强,针对性也更突出,这将是中国运动员今后发展和未来转型的一个趋势。

  体操名将扎堆进名校

  本次全运会后,体操运动员退役是最多的:如征战过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的女运动员何可欣[微博]、邓琳琳,曾获雅典奥运会鞍马金牌的滕海滨[微博]、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子团体冠军成员肖钦等。

  众所周知,由于项目特征,体操运动员退役年龄较小,男子运动员在二十七八岁左右,女子运动员则更小,基本上不到25岁就会淡出赛场。这些运动员退役后还有较好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去学习、深造。此前就有世界冠军莫慧兰[微博]、范晔[微博]等在退役后就读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等学府。她们经过几年的学习后成功转型。莫慧兰曾经担任过多档节目的主持人,范晔则是活跃在电视台、门户网站等领域,担任特约记者。

  如今像邓琳琳、何可欣、肖钦等,都将延续进入名校读书的“传统”。邓琳琳今年被保送到北大的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这个两届奥运会冠军得主希望能日后进入到国际体操联合会。肖钦已经在清华的经济管理学院进入最后一年的学习。他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他此前是边训练边上学,经常是白天上课,下午到国家队训练,第二天早上再返回校园。而何可欣也已经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了两年,接下来她会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中。

  海外求学拓宽道路

  本次全运会后部分老将选择赴海外求学,这其中以26岁的吴鹏和37岁的张秀云为代表。

  吴鹏从2010年开始就在美国长时间训练,他对于那里的环境和文化已经逐渐适应,退役后他也将前往那里去进修。吴鹏说,之所以退役后选择读书,是因为“虽然成绩好的运动员往往能受到外界的关注、帮助和照顾,但这些都是短时间内的,运动员也不能理所当然地享受这些照顾和帮助。如果只是安于现状,不趁着年轻去充实自己的话,那么将来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吴鹏说他感觉做运动员时生活圈子比较小,对社会了解也肤浅,只有通过读书去充实自己,才能适应退役后的生活。“出去了再回来,可能原来分配的工作被人顶替了,但我觉得读完书后,内心会更加充实,错过的工作可以再找回来,说不定有更多的选择方向。”吴鹏说。

  和吴鹏相似,老将张秀云也要前往海外求学,她的目的地是英国。这位赛艇老将以一枚铜牌为自己的全运会之旅画上了句号。张秀云说:“我去英国学习,不是学赛艇,但和体育有关。练了这么多年的赛艇,我需要接触和学习其他体育领域的东西,这让我以后的发展能宽广些。”

  深造有利未来发展

  当今中国运动员退役后到学校深造和充电,他们学习的目的更加具有针对性,绝非仅为获得一张文凭。

  对中国体育有深入观察的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和中国知名运动员有过多次接触,他也曾到国字号队伍中去给国手们教授文化课。他在接受北青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现役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再接受文化课教育,效果并不如运动员退役后到校园中深造要好。而且,运动员在退役后学习,在专业选择、日后发展等方面都非常有针对性,他们在高校学习不是以前的那种混日子,而是有目的性地学习,他们也不希望自己掉价。”

  易剑东还指出,运动员在退役后选择出国求学,将对中国体育整体发展有利。易剑东分析称,首先运动员到国外学习,相比较在国内学习,受到的干扰更少,这对运动员学习更为有利。其次运动员在国外学习能接触到更前沿的学科和信息。第三,如果运动员有过在国外学习经历,日后进入单项协会任职的话,很容易得到认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