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一个在湖北,甚至全国版图上重要的工、矿业城市之一,这些天热闹非凡——世界杯女子乒乓球(微博)在这里激战三天,来自五大洲的10多名顶尖选手向乒乓爱好者们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比赛。
25年前,这里曾经是中国乒乓球队的第一个训练基地。邓亚萍等国家一队、二队运动员先后28次来此集训,30多位乒乓球世界冠军从这里走出。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副主任于斌甚至将这里定义为——“黄石,中国乒乓球队之家!”
这绝非夸张之语!刘诗雯在时隔3年,第二次夺取世界杯桂冠后还不忘提到自己少年时期在此的训练生涯。
这次为期三天的比赛,是黄石体育史上承办的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一场国际赛事。据组委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黄石市共投资3000多万,想重新打造乒乓球优势项目基地建设,努力将“乒乓之城”打造成黄石的一张城市名片。
采访的三天当中,记者的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一个问号——这个有“国乒基地”之称的城市,距离自己的“新梦想”还有多远的距离?
老一辈的情结vs新生代的断层
女乒决赛的当晚,黄石体育馆上座率高得惊人。不过,仔细观察一下来这里看球的观众,你会发现他们的年龄层,大多似乎都在40岁左右。当然,也有一些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不喧嚣,不叫嚷,只是仔细、安静地凝视着场地内的角逐。
也许,他们正是当地最早见证了乒乓球逐渐走向辉煌的那一批观众。数年过去,当年的金牌选手早已退役,场上的后起之秀或许还能唤起他们回到那个激情四溢的热血年代。
至于年轻观众的断层现象,非常明显。虽然举办者为了活跃赛场氛围,以舞曲为背景,安排了抽奖等互动环节,场内20来岁的面孔,以志愿者居多,偶尔有对小情侣进来,看下比赛,玩玩手机就离开了。
看来,如何在保证老一辈人的热情前提下,激发年轻人的热情,将考验着这个城市的智力。
人气明星vs低调大牌
本来,这届杯赛还打算请来邓亚萍、王楠、张怡宁等,但到最后时刻,这一计划落空。这次来到黄石的最大牌明星,是刘诗雯,但她为人又非常低调。
乒乓球赛不是演唱会,或许是缺少了号召力的明星,失去了“乒乓情结”的85后90后已经淡漠了此类比赛。有意思的一幕是,央视报道乒乓球的专项记者李武军(微博)成为一时的人气明星,和蔼的“李叔”被乒乓球爱好者追着要签名合照。
对黄石这次的气氛,李武军表示:“丁宁和福原爱没能参赛很遗憾,因为他们似乎是年轻票房的保证。”的确,此次参赛的刘诗雯赛后低调,言语不多,球迷很难“堵截”到她。美籍小萝莉邢延华单纯,实在,但同“瓷娃娃”福原爱的古灵精怪相比,幽默感明显逊色。少了爽朗的丁宁和乖巧的福原爱,就少了年轻的追星族。
如果再办比赛,组委会在请“人气王”方面费思量了。
基础深厚vs缺乏大赛经验
尽管和很多大型赛事一样,此次女乒世界杯的组织工作或有些许不尽人意之处,但黄石相关部门的用心和当地乒乓的深厚群众基础无可否认。
走在黄石街上,你随处可以看到有关此次乒乓球的公益立牌,的哥的姐会热切询问比赛情况。售票处,等着询问赛程的球迷一个接一个。上周末虽飘着小雨,但自发买票入场的球迷多得有些让人吃惊。
不过,另一个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缺乏相关大赛经验。首日,记者席的票被卖了,记者们只好抱着电脑四处散落在场内。门外,100块钱面值以下的球票早已售罄,只剩略贵的内场票,很多想进场的球迷只能望着票价叹息。幸好,汲取了第一天的经验,次日相关安排就恢复了正常。
有道是“瑕不掩瑜”,首次大赛能成功至此已算不易。通过三天的观察,黄历史上的那块“乒乓名片”似乎隐约可见,但要想擦得更亮,将这块名片深深烙印在这座工业城市的肌体上,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纪文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