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罗争光
正在进行的伦敦残奥会游泳比赛中,中国健儿频频摘金夺银,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感人的自强故事更是感动了无数人。为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残疾人游泳运动,了解这项赛事的规则以及游泳运动对残疾人身体康复的帮助,新华社记者就人们关心的4个问题,专访了中国残奥代表团游泳队领队范丽晶。
一问:残疾人游泳运动员怎么分级?如何保证公平?
范丽晶说,因为运动员的残疾状况差别非常大,所以为了公平竞赛会对运动员的身体残障情况进行分级,其中肢体障碍共分为10个级别,从1到10是由重到轻;视力障碍分3个级别,从11到13也是有重到轻。14级属于智力障碍,我国没有运动员参赛。
她介绍说,运动员的残障级别认定过程非常严谨、细致,有时候甚至和肉眼看上去的情况会有区别。
本届残奥会上,美国选手维多利亚·阿伦就曾因为分级测试不合格,不能参加她所报项目的比赛。随后经过重新检测,阿伦的二次检测结果符合她选拨时通过的参赛项目分级要求,允许参赛。
“运动员的分级认定,还可以根据赛场比赛的观察情况进行修改。如果发现运动员实际状况与分级认定存在出入,分级委员会可以对运动员的分级情况提出更改。”范丽晶说,“这种细化的标准和认定手段,也是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赛事的发展成熟不断完善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证公平竞赛。”
二问:为什么会看到有肢体残缺的运动员和四肢俱全的运动员一起游泳?
范丽晶解释说,运动员的残疾级别认定打分非常严格,有各种细项。“在不少游泳比赛中,有可能会看到同时比赛的运动员有些是一只手臂,有的没有腿,而有的运动员四肢都有。其实,这些选手的残障程度是差不多的。”她说,比如中国残疾人游泳选手杜剑平,虽然四肢俱全,但他只有右臂可以活动。
范丽晶还举例说,有时候我们看到双腿截肢的选手和没有截肢的选手一起比赛,其实对于未截肢的选手而言,当双腿在水中不能活动的时候,不仅不占优势,反而会成为负担,并不是像不了解的人认为的那样会占优势。
“又比如说腿部截肢的选手,可能在自由泳的分级中,他手臂活动能力很好,被分在6级或7级,但是在蛙泳的分级时,因为腿部残缺,可能就要分到4级或5级。就想杜剑平,他仰泳分在3级,而蛙泳就分在2级,因为两条腿无法活动。”
三问:为什么不同级别的运动员会一起游泳?
在此前进行的伦敦残奥会男子200米自由泳S2级的比赛中,属于S1级别的以色列运动员和杨洋等一同比赛。
对此,范丽晶解释说,在残疾人游泳比赛中,尤其是重度残疾级别,可能存在运动员报名人数偏少的情况。这时候,会尊重运动员个人的意愿,让他参加残疾程度比自己轻一级的比赛,如S1级的选手参加S2级的比赛。
“但为了保证公平,越级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只能选择残疾程度轻的级别参赛,而不能选择参加残疾程度比自己严重的级别。”范丽晶说。
四问:游泳运动对于残疾人士的康复有哪些帮助?社会应该如何关心和帮助残障人士?
范丽晶说,游泳运动对于残疾人士的身体康复非常有帮助。比如脑瘫的人,水里存在浮力,游泳时他们更容易活动肢体,久而久之活动能力就会增强。“很多孩子的父母是感受最深的,以前孩子手根本抬不起来,现在手抬得高了,吃饭也可以自己握着筷子、勺子了。像杨洋就是,特别喜欢游泳,现在上肢活动能力比以前大大增强了,身体素质也好多了。”
又比如一些残障人士长期坐轮椅,身体抵抗力下降、肌肉萎缩也容易萎缩。“比如冯雅竹,她是四肢神经末梢都没什么反应。但是通过力量练习,她背部肌肉得到锻炼,手臂还慢慢有一些活动了。”范丽晶说,“又比如有的孩子,后天受伤截瘫了,没有知觉了,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也会恢复一些痛感,这说明继续锻炼对他们会有帮助。”
范丽晶说,残疾人客观讲是一个弱势群体,“但从心理上来说大家都是健全人,他们的自尊、自立、自强特别让人佩服,也需要得到大家的尊重。”
她认为,社会应该多一些客观上能方便残疾人生活的设施、条件和用品,健全人也应该树立尽可能帮助残疾人的自觉意识,“但更重要的还是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要真正尊重和理解残疾人的理想、信念。他们也是想积极融入社会的,要欢迎他们、包容他们。比如现在我们国内,各地越来越多地创造条件和平台,让残疾人也能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会极大地肯定和鼓励他们。”(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