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残奥会上,感动我们的运动员还有很多很多。残奥会魅力何在?残疾人运动员的精神家园又是怎样的“风景”?昨日,本报专访了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文安博士,他是IPC(国际残疾人奥委会)注册的肢残分级师(国家A级,全国不超过10人),常年从事残疾体育运动事业,是我省知名的残疾体育专家。
分级揭秘:怎样保证竞技公平
华商报:本届残奥会自行车比赛上出现脑瘫选手和单腿截肢选手同台竞技,能保障公平竞技吗?
文安:虽然这两名选手伤残状况不同,但把她们分在同一个项目是依靠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运动力学专家和生物学专家经过反复科学测试,分析出她们运动功能基本一致。当然,分级也是一个大致标准划分,从赛会节省经费和可操作性的角度,不可能根据每个选手的伤残情况细分级别,只能是大致。华商报:许多人分不清残奥会和特奥会,脑瘫选手能参加残奥会,能不能参加特奥会呢?文安:两者的区别是,残奥会选手生理残疾,智力正常。特奥会更注重参与,聚会。脑瘫患者只是他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但智商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参加特奥会。
“勇敢的心”背后,是追寻自由与快乐
华商报:残疾人运动员对于大众还是神秘群体,您与他们常年接触,他们是怎样一群人?
文安:残奥会是人权保障的核心价值,其中一点就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这些残疾运动员,我觉得个个都是我们普通人的精神导师。
第一,我们经常被他们勇敢的精神所感动,其实勇敢的心背后,是自由的心灵做支撑。他们不像普通人,会被各种规矩、规则所锁住,患得患失,胜负心太重,他们更在意拼搏的每一个过程。很多残疾人选手,比赛中眼看着落后了,要是普通人早就放弃了,但他们依旧从容着,竭尽全力,无论胜负,都微笑并欢呼。什么是自由和快乐?就是他们在比赛中那份超越结果的专注和努力。
第二,以前我认为残疾人选手会有些心理缺陷,敏感、在乎外界的评价,接触以后完全不是这样。我记得陕西有个残疾人选手去国外参赛,一下飞机,机场已经有他的粉丝(也是残疾人)列阵欢呼了。其实,他们的世界比我们大,当他们去某地参赛,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结交当地的残疾人朋友,不分国家、文化和种族。人家才是胸怀天下,朋友遍布世界各地,心态比我们要健康。我希望社会上有更多人士关注他们,我们也可能会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示,找到幸福之匙。比如,人生无法完美,那就追求生命的精彩吧!残疾人运动员最懂得这一人生的真谛。
他们不会为了锦标铤而走险
华商报:残奥会上鲜有兴奋剂事件,这是为什么?
文安:首先残奥会与奥运会以及其他大型体育赛事一样,都要执行严格的兴奋剂检测。其次,残疾人选手难免要经常用药进行治疗,他们享受一些药物使用的豁免权。最后,我认为残疾人选手更珍惜荣誉感,不会为了锦标去铤而走险。 本报记者梁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