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过后,中国体育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人该怎样理解体育的文化内涵,近日,纪录片《体育的力量》在央视播放,将这样的思考置于镜头前。
这则由央视体育频道主创、筹备历时一年的纪录片试图把体育放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探讨。纪录片共分五集,每集50分钟,分别名为《从北京到伦敦》、《篮球之乡》、《职业之路》、《我的奥林匹克》和《中国之队》。全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间的四年为时间坐标,每一集都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为切入点和载体,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示出“后北京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深刻变化。
纪录片走进篮球之村处立里,这个地处云南西北部的偏远山村,交通极为闭塞,全村共有83户人家,不到400人。村民们依靠种植核桃和水稻为生,年平均收入不过3、4千元,然而在这样一个贫瘠的山村里,居然拥有三座篮球场。因为篮球,村里人想尽办法通上了电;因为篮球,村里人知道了现代体育的规则;因为篮球,村里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甚至因为篮球,让村里的孩子走出了大山。篮球改变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山村。
纪录片走进北京马拉松,三万人奔跑着从天安门出发,这是一场民间体育的狂欢。42公里,三万个故事,纪录片从中选取了三个:生活无忧的年轻白领,家庭破碎的单身母亲,进京闯荡的下岗职工。他们曾经迷失,曾经抑郁,曾经梦想沉沦,甚至试图自杀……然而,这一切最终因“奔跑”而改变。
纪录片花费一年时间的跟踪拍摄,记录下网球明星李娜(微博)在2011赛季从普通职业球员蜕变成职业明星的过程,三个阶段的独家专访记录了李娜获得大满贯前后的迷茫和欣喜……
祝贺说,在纪录片采访中, 杜丽(微博)最打动他。因为当问到她为什么要复出时 ,她给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又是在情理之中非常简单的答案。她说,“我不能允许两地分居,我不能让孩子在奥运备战的这两三年中,只见他的父亲三四次,太可怜了。”
2011年10月,北京马拉松,这是一场民间运动的狂欢。42公里,向我们跑来的三万人当中,就有《体育的力量》之《从北京到伦敦》里的三个主人公:生活无忧的年轻白领,家庭破碎的单身母亲,进京闯荡的下岗职工。他们,曾经迷失,否定自我,甚至试图自杀……然而,这一切终因“奔跑”而改变。2008年,同样受到奥运的影响和感召,他们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全程马拉松。运动改变了他们,他们也在通过运动,改变着身边的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草根运动领袖”。片子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称毫不逊色于《舌尖上的中国》。《体育的力量》执行总编导祝贺,说他希望这部纪录片可以体现他心目中的体育本质,“体育的本质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体育的力量是娱乐也是教育,不仅锻造身体,而且雕刻灵魂。”
东方早报:在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祝贺:与其说我们在探究中国体育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如说我们需要和渴望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什么样的变化是我们急需的发展方向?从实际来讲,中国还是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的。从有形的角度上,我们有了更多和国际接轨的体育设施、场馆等等;从无形的角度上,体育对人的激励和影响,是为了让更多普通民众能够真正参与到运动中来,回归到体育的本质。因为运动体育不是一个观赏品,也不是一个纪念章,或者仅仅是让国际上看到我们有实力能够获得更多的金牌,运动和体育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清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儿。如果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可以比喻成为一个女孩儿,体育对于她来讲,不应该是一套名牌服装和一个名牌包儿,穿戴给别人看的。它更应该是一堂瑜伽课、跳跳操等这样让女孩身心由内而外美丽的东西,体育的功能应该是这个。对于奥运会的成绩,渴望成绩的荣耀感无可厚非,但我们更关注的应该是体育能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什么,怎么能让自己更健康,怎么能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有益的东西,振奋自己的精神。
东方早报:这些变化传递出哪些值得我们重视的讯息?
祝贺:在我们的采访对象当中,其实有很多人已经逐渐意识到了,他们对于体育的这种需求和看法,已经发生改变。他们觉得体育需要引领更多的人参与,这也是奥林匹克的精神所传达的,“众星捧月”固然很重要,但是星星的“多”和“密”也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会提到体育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就是教育。其实体育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一回事儿!而在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分离是相当大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直以来一个很不好的趋势,是需要及时改变和扭转的,因为体育和教育的分离,直接导致专业从事体育的人,他是不完整的,尤其孩子,更是不完整。所以怎么能把体育和教育良好地结合,这是目前我们所面临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我认为,它有可能会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东方早报:曲丽杰既是自由撰稿人又是业余马拉松选手的身份,让我们间接认识了很多业余马拉松明星,他们当中有人最后签约俱乐部,是否业余与专业界限之间的逐渐模糊,也是其中的一个变化?
祝贺:我们国家的专业运动员的概念,其实不等同于职业运动员,国外来说,只有两种,职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在奥运会中,我们可以看见大量国外业余运动员的身影,有可能是大学生、有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人,这就又涉及到体育教育的问题。国外体育教育结合得紧密,最终的结果是,学校就成为了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运动员的摇篮,另外成就了一批高度职业化、以运动为生的职业运动员。以前奥林匹克运动会实际上是一个业余化的原则,必须是业余选手参加,近些年,确实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界限逐渐模糊,但基本的概念还在。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在采访中也提出了观点,就是对于职业赛场、职业运动员、职业体育的发展,在今后中国体育发展过程当中,起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和举国体制不矛盾,但也是应该发展的一部分。我们不否定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我们中国人带来了很多荣耀,扬眉吐气的感觉,但是现在,我们国家在很多方面都已经非常强大,不需要用单纯的金牌来证明我们的实力的时候,体育就应该更多回归它更本真的样子。
东方早报:前两集《从北京到伦敦》、《篮球之乡》都关注了大众体育中这些草根领袖,是因为他们的这个追求过程更加的本真,更加励志和接地气?
祝贺:对,我们非常希望从身边的普通人当中来寻找这样的力量,传递出去。我们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工作,做这种高水平的运动员做得多、也轻车熟路,这些人的故事,能够给你引领、激励、感染,但是说到切实的说服力和带动力,可能普通人相比高水平的运动员要更强一些,这些草根让你看到,他们也曾经历过挫折不如意,甚至身体上有很多缺陷,但他们一样可以通过运动的这样一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东方早报:怎么找到曲丽杰的?
祝贺:通过多种方式吧,因为在中国马拉松跑友群体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令人震撼,我上了大量的关于马拉松的网站、论坛、贴吧,先是找到曲丽杰这个人,她又有在写关于跑友的电影剧本的这个事儿,所以她帮我做了大量前期的基础调查工作,通过她才找到的另外两个人。曲丽杰在写剧本这件事儿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她还是坚持想把这件事儿做完,当她坚持不下去烦躁的时候,她就会去跑步。她说只要一跑步,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还真是这样。
东方早报:42岁的“北漂”田玉桥也是片中的一个草根人物,他每天沿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时留下来的“蓝色路线”坚持训练,这个画面非常感人,因为一个有形的奥运遗产,一个平民可以和自己的梦想如此贴近。
祝贺:这个细节起初真是没有想到。我曾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做过最贴近和最深入的报道,并且之后年年都在和这方面的信息打交道,但“蓝色路线”确实是被我忽略的一个细节。是田玉桥跟我说起,我才知道,原来北京还有这样的遗存,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非常有奥运精神的延续感和带动感。我们拍到的也是他真实的训练场景,虽然他每天的情况不太一样,本身他有工作,刚开始田玉桥到北京的工作就是快递员,他很不容易,40多岁还能稳定在全国业余马拉松比赛前三位,他的成绩好,自身又有很多的故事,这样的年龄很有励志性,所以国内的一个运动品牌的马拉松俱乐部和他签约了。在这个俱乐部中,他可以有稳定的收入,还当教练,在俱乐部里经常要带其他会员训练。所以他每天早上自己的训练差不多跑五六公里的样子,但如果有比赛,可能就要集中训练加大强度了。所以马拉松也算是彻底改变了田玉桥的人生,让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东方早报:就像清华赛艇队教练李荣华所说,“不再功利、不再患得患失,过程更重于结果,才是真正的奥运精神”。
祝贺:没错,其实只要是比赛,是竞技,输赢当然重要。在比赛过程中,全力以赴去争取胜利,这个无可厚非,也值得尊重。但是,是不是只有输赢?只有输赢没有别的?为了输赢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危害公平性,这个就值得商榷,我们想要探讨的就是我们最终通过比赛要获得什么,只要赢的这个结果还是争取赢的这个过程?
东方早报:第四集《我的奥林匹克》选择了刘翔、杜丽、张秀云三位备战伦敦奥运的体育明星,为什么会选择这三位?因为都在备战,拍摄中是否遇到困难?
祝贺:在这个新的奥运周期之内,我们从各个层面考虑了这个内容,比如大众的层面,职业的层面,奥林匹克选手也是不能回避的一个层面,因为最后一集会出现一个大的奥运概念,所以第四集我们想相对个人化一点,传奇化一点,包括一些传奇化运动员的经历来感觉他们在这个新的周期,面对奥运、面对胜负,他们心态上的变化,可能也会折射出一些东西。这三个人的命运感实在是很契合,都是在2008年以前,自我认知也好、外界认知也好,都有很大的期待,在2008年又遭遇了很大的起伏和变化,在2008年之后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挑战、抉择和犹豫,最终还是决定再参加一届奥运会,他们的心态和状态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这几方面来说,这三个人是最合适的。我不知道你们还能不能找到更合适的,反正我是觉得他们是最合适的!在拍摄过程中,刘翔的拍摄非常艰难,没有更多的去打扰他,我们其实也都理解,各方面对他的保护都很严密,如临大敌吧!好在我们以往有很多的积累,有一些品牌的赞助商也给了我们一些刘翔素材帮助;张秀云和杜丽的拍摄相对来说比较顺利。杜丽最打动我的一点就是,当问到她为什么要复出时,她给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又是在情理之中非常简单的答案。她说,“我不能允许两地分居,我不能让孩子在奥运备战的这两三年中,只见他的父亲三四次,太可怜了。”因为老公要备战2012年奥运会,那作为妻子的杜丽也要带着孩子回来陪在身边,复出是为了一家人在一起。她在训练局附近租个房子,每天中午回家还可以给孩子喂奶,每天下午再回去训练;包括张秀云,年少成名,在成绩最好、年龄最好的时候,经历了因身体或者其他种种原因,错失了2000年、2004年两届奥运会,你想,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这是什么感觉,8年的运动生命,是一个运动员多么宝贵的运动年华,她2008年决定复出,当然是希望以一块金牌,至少是一块奖牌来圆满地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但是最终与奖牌擦肩而过,于是她失落地又决定挂桨退役,第二次退役,到现在她又决定复出,这个过程怎么样面对?张秀云对我们说,她现在到伦敦,心态非常平静,她说,“只要能参与,我就完整了。”
东方早报:一言而概之,体育的力量该如何定义?
祝贺:体育的力量是娱乐也是教育,不仅锻造身体,而且雕刻灵魂。
执行总编导祝贺简历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编导,曾获第26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最高奖、第1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历史文献类纪录片银奖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