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微博)运动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土壤,中国羽毛球队也在世界大赛中风光无限,以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为依托的俱乐部有理由成为“钱景无限”的职业俱乐部。
然而现实情况远非如此。在目前的羽超联赛中,有的俱乐部因为没有赞助,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难解决,甚至不得不靠“甩卖”优秀队员来勉强维持;有的虽然“衣食无忧”,但与稳定发展还相距甚远。而且羽超普遍存在着一种不同于中超(微博)、CBA(微博)等职业联赛的现象:许多俱乐部仍然依托省市体育局,教练员、运动员归体育局所有。
一支球队的正常运营需要至少400万元,有的俱乐部甚至无力支付队员工资,只好“甩卖”队员
新赛季羽超由8队扩军至12队,这其中,不论劲旅还是升班马,有许多还处在“求生”阶段。
北京冠羽俱乐部教练田俊宁跟记者苦笑着说:“冠羽的名字是我们自己起的,不是赞助商的名字。”据田俊宁介绍,北京队自从去年打羽甲联赛以来就没有赞助,队员们从俱乐部也拿不到薪水,但靠着专业运动员并不太多的津贴,他们硬是拿下了去年的羽甲冠军。
在与去年羽超末位球队展开的升降级赛中,北京队遗憾落败。好在今年羽超扩军,又令北京队获得了参赛机会。升入羽超原本是件高兴的事,但田俊宁却开始为钱发愁。他说,羽超和羽甲不同,由赛会制改为了主客场制,而打客场的差旅费至少要20万元,这对于没有赞助的北京队来说算是大数目了。
为了凑齐这20万元,北京队只得忍痛割爱,把队中的国家队混双名将张楠和男单选手杜鹏宇转给其他队。田俊宁说,按照联赛的相关规定,就算张楠和杜鹏宇这样的国手,转会费也不会太高,在10万至15万元之间,但这足以解燃眉之急。他坦言,由于羽超对高级别选手有最低工资限制,北京队也无力支付国手们几十万元的年薪。
与北京队一样忍痛割爱的还有羽超联赛强队湖南湘羽俱乐部。在羽超球员交流大会上,该队的女双新星包宜鑫(微博)和前国手郑波相继被“变卖”。
湖南省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唐辉无奈地表示,由于俱乐部到现在还没有拉到赞助,将两名优秀运动员挂牌,“给球队换些费用”,同时给运动员找一条出路,毕竟,湖南队在双打项目上人手还比较富余。
据唐辉介绍,在羽超中维持一支球队的正常运营需要至少400万元。新赛季如果湖南队拉不到赞助,光靠体育局的拨款难以为继。
“如果真找不到(赞助),体育局会尽力支持,但也不排除整体变卖运动员或把主场迁到外地去的可能。这样,湖南就没有自己的羽毛球队了,球迷也没球可看了。”唐辉说。
在中超和女排(微博)联赛中大获成功的“恒大(微博)模式”,在羽超并未奏效,“恒大模式”在羽超并无施展余地
北京队和湖南队为没赞助发愁,但有了赞助的俱乐部同样面临诸多问题。
广东欧派俱乐部是新赛季的升班马,他们的头牌是一位男双国手。据该队教练伍佰强介绍,仅仅这位明星球员,一个赛季的出场费和薪水就有约100万元,而俱乐部获得的赞助费一共只有300万元。
维系一支羽超球队的基本费用主要包括球员的出场费、薪金、差旅费以及场地费等。“我们今年原本想再引进一些优秀队员,但由于资金限制,只能放弃了。” 伍佰强说。
另外一支来自广东的球队广州粤羽俱乐部在去年曾与恒大牵手。上赛季他们开创了引入优秀外援的先河,李宗伟、陶菲克等相继加盟,让该队一时成为羽超焦点。不过在喧闹过后,他们最终仅仅排在第五。
在中超和女排联赛中大获成功的“恒大模式”,在羽超并未奏效。“恒大模式”注重球员的质量,但羽超联赛规定,每队只能拥有两名A级球员,即世锦赛、奥运会冠军,由此看“恒大模式”在羽超中并无施展余地。
广州市羽毛球协会副主席祁田夫直言,在恒大注入资金之后,全队上下一度备受鼓舞。但恒大却突然宣布将500万元赞助缩水至300万元,这盆冷水打乱了引援计划。此外,恒大对于羽毛球也没有像对足球这样“上心”,“他们没有派出专门的人经营俱乐部,大部分时间依旧由羽协的人来管,而羽协还有许多其他的日常工作,感觉力不从心”。
新赛季广州粤羽俱乐部终止了与恒大的合作,一家广东惠州的公司成为他们新的赞助商。在羽超,像广州队这样频繁更换赞助商的十分普遍。
职业联赛运营不职业,缺少专业的经营团队,俱乐部抱怨赞助商出钱不出力,赞助商感觉投入不值当
羽超联赛刚刚迈向第三个年头,赞助商还有许多不职业的地方。祁田夫指出,目前很多赞助商只是希望通过球队来卖广告、搞宣传,赛季开始前投入些钱,此后就很少派专业人士运营俱乐部。而地方羽协的人负责俱乐部的日常维护,既不成熟也不职业。
央视不转播和所谓的国字号条款,也让俱乐部很难满足赞助商的要求。在羽超的头两个赛季,央视一直没有对比赛进行转播,只有广东卫视和地方台分时段转播。唐辉表示,没有央视这个全国性的电视平台,俱乐部很难更好地回报赞助商。
所谓国字号条款,即国家队队员在联赛期间仍须使用国家队赞助商装备。而放眼各家俱乐部,主力球员许多是清一色的国字号选手。不少体育器材公司直接被该条款“吓跑”。此外,在联赛扩军之后,赞助商的选择余地更大了,俱乐部想要找到优质的赞助商更难了。
一边是俱乐部抱怨赞助商出钱不出力,一边是赞助商感觉投入不值当。在羽超的起步阶段,这一矛盾似乎还要继续下去。
乒羽中心一位主要官员曾表示,办联赛是为了服务奥运争光计划,同时给基层专业队更大生存空间。换句话说,羽超俱乐部只是披上职业外衣的专业队。从胚胎开始,羽超其实已与“职业”分道而行。在当今体坛职业联赛的大趋势下,没有专业的包装和经营团队,这种“伪职业”势必让俱乐部面临种种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