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旭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寻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哲学家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的描述将中国文化传统里儒道互补的精神表现得恰到好处。
适用在陈金身上,他如是说:“现在的我,一方面是要有自信;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减压,就算进不去世界排名前四又怎样?把中间尺度调整好,要不然,太高了就着急,太低了就消极。”
陈金知道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比如亚锦赛第一轮,面对实力并不强的马来西亚选手张维峰,尽管对手的世界排名从来没有进入过前40,但是首局比赛陈金还是花了近半个小时才艰难取胜。
不过,无论做得到还是做不到,“心态”两字始终是陈金冲刺阶段左右成败的关键因子。这两个字的威力在短短10天里就展露无疑。全英赛第二轮,有些心急的陈金5年来第一次输给了陶菲克;一周后的巴塞尔瑞士公开赛,收拾好心情的他用近乎完美的表现完成“复仇”。
“现在的训练、比赛,技战术不会有什么大变化,关键是心态的把握和身体的调整。主要是吃好、睡好,少一些负面的压力。比如说,媒体少问我一些关于积分、门票的问题。”
对媒体的这种“逐客令”,陈金在青岛亚锦赛期间下了很多次。不过每一次说出口后,站在镜头前的他却丝毫没有转身离开的意思。面对记者们“触动压力的问题”,他始终一一作答,有时还需要对不同的媒体重复上一遍。
当然,陈金并不是天生的“淡定哥”,当成绩不佳时,他也感受到压力、灰心丧气,“去年香港站输球后,就是一段非常难熬的日子。”男单主教练夏煊泽(微博)不敢对于弟子心态上的转变“贪功”,因为他知道,无论教练如何说、如何引导,最后还是要看队员自己。
同样,在陈金看来,有些事情只有独自一个人去面对,“跟家人和朋友倾诉,效果不大。这跟上场比赛一样,打球都是靠自己。”陈金采取的方式是自己和自己说话。他会想起2008年汤杯半决赛完成的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会告诉自己如何看待外界关于他“不孚众望”的评价。“其实我对于自己还是比较满意,每年都能看到进步。2008年拿了奥运会第三,2009年世锦赛第二,2010年拿了世锦赛冠军,每年都在进步。只是从去年开始,伤病确实有些影响。但我觉得运动员还是要多给自己一些信心,多鼓励自己,多想些好的东西,这样会让自己更加积极。如果总觉得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可能那股气和心劲儿就慢慢地下去了。”
而与此同时,他也会给自己买上一份灵魂保险,“努力过了,即便冲不进四强又怎样?!”有悲观垫底的执着,实际上是一种超脱。跳出暂时的得失轮回,陈金的眼前豁然开朗。“以后退役了,肯定也会遇到起起伏伏。当运动员的这几年里,自己锻炼了很多,这些都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一种洗礼。”
此刻,“成熟”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抽象用语,而变成了切切实实的感觉。“4年前争夺奥运资格时非常紧张,记得最后几站比赛,出球时手都在抖。现在也紧张,但肯定不会手抖了。”
|
|